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法治建设理论的重心在于正确界定法治内涵,明确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由此设计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现法治的途径。实现法治可设定为横向途径和纵向途径两种选择,从而为我国法治建设在法治民众基础培养和法治推动上提供明确指导。在实现过程中,要纵横结合,互相协调,相互促进,引导我国法治建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治建设理论的重心在于正确界定法治内涵,明确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由此设计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现法治的途径。实现法治可设定为横向途径和纵向途径两种选择,从而为我国法治建设在法治民众基础培养和法治推动上提供明确指导。在实现过程中,要纵横结合,互相协调,相互促进,引导我国法治建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 ,应是创制完善的法律体系 ;依法行政 ;司法独立 ,树立法治的绝对权威 ;高度的国家民主程度 ,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现代法治精神的培育要与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祛除封建特权思想、专制主义思想与人治思想 ;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扩大人民参政的广度和深度 ;走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推进型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和社会演进型法治道路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独立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力的制约力量,因而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国家和社会在法律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我国法治化道路应当是国家和社会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国家应当通过法律制度的变革积极促进市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应是创制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树立法治的绝对权威;高度的国家民主程度,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现代法治精神的培育要与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祛除封建特权思想、专制主义思想与人治思想;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扩大人民参政的广度和深度;走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推进型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法治建设,还需要道德建设。本文阐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7.
祁型雨 《教育探索》2004,3(1):52-55
我国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法律长期被当做国家重建和国家权力扩张的工具,其教育法治是一种“政府推进型”行为,因而准确地说,至今还没有培育出“本土资源”。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法治体现出移植的特征,主要是从地域和时间上移植西方教育法治,脱离了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着教育改革与教育法治、教育法规与教育立法、普适性与地方性等一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避免的“法治悖论”。因此,我国教育要走向法治,其一是提升教育立法的内生性,做好各种本土资源的积累、承接或转换,以及合法性的确立;其二是重视教育政策的价值,不断制定和完善教育政策,为教育法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域科学的勃兴和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区域法治逐渐成为了依法治国论题中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其在推进法治建设深入发展任务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区域法治本身蕴涵着理论认识和实际问题解决之双重价值,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沿着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模式深入开展区域法治建设相对具有更高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与西方法化比较中“任人”,“任法”之辨与“人治”,“法治”之争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它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化积淀下形成的迥异的法观念,继承优秀化遗产,及汲取西方先进法理念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途径之一,中国法化差异的存在取决于诸多缘由,不仅表现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化背景的不同,而且在对人性论认识上也存在差别,对此深入研究对重构当代中国法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法治的目标应是人心系于制度,风气定于法律,在“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促进中,快速提升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合理模式。依法治国是这种模式的体现,要求具有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的法律制度,有效的法律运行机制,以实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发挥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保障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宗族调解为主的传统农村社会纠纷解决方式与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纠纷解决方式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比较转型期农村社会多元化解决机制中的具体方式——诉讼与非诉讼方式,可以看出它们各有优劣,但在运作过程中却不相协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法治与自治的关系出发,一方面,实现诉讼方式与非诉讼方式的协调统一,必须要处理好法治与自治中司法权与当事人自治权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使非诉方式在法治框架内得以有效运行,要尽量协调好法治与民间自治相对应主要依据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传统的、单一的行政途径不仅不能有效解决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反而使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走出这一法治困境的关键在于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为了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我们应当以坚持“法律保留”原则为重心,不断完善相应的权限划分机制、权力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法治作为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成果,已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作为当今世界潮流,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近代以来,以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百年过去后的今天,可以说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全国上下痛定思痛后取得的共识。但考察我们的法治进程可以看到,这种所谓共识只是表面的。我们的现实和历史让我们举步维艰。要真正建设法治国家,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刑法分则规范所存在的立法缺陷已引起了理论界的诸多评判,但现有评判却缺乏应有的有因性分析。其实,透视立法缺陷存在的有因性,是修补这些缺陷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而对刑法分则规范现有缺陷的矫正,必须遵循一定的具体规则,即合理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协调性规则和适度模糊规则。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应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从而得到比单纯理论研究更为丰富的立法支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都是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都对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具有同等重要的维系作用。它们既相互区别,不可替代,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补充;它们的调控范围在存在契合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基于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功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德并举。只有这样,二者方能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围绕依法治国的概念、基本要求、意义、实现途径等不同层面展开了初步的研究,拓展了依法治国问题的研究视野。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了更好的加强对依法治国问题的研究,有必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于依法治国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更好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民事执行,作为私权实现的重要途径,不仅决定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更关乎国家裁判的权威性与威慑力以及人们对国家的司法乃至法制的信任程度。大量涌现的“执行难”案件不断困扰着人民法院的工作,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故对“民事执行”进行了定义后,总结其特点,并对其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归纳了解决“执行难”的对策,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为更好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执行制度提供可行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制因各自的属性不同,在腐败治理过程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局限,因此,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制在腐败治理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在腐败治理过程的不足,即构建德法兼治的治腐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治腐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运用分析的方法揭示和描述法治的内涵和功能。运用综合的方法,从制度生产力理论的角度,研究法治的制度生产力,并提出完善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依法治国不仅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制体系,还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基本价值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化进程的精神动力,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培养法律信仰的基本路径包括:破除权力本位,树立法律权威;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疏通从利益需求认同到法律价值认同的渠道;完善赏罚机制,促进司法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