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好而在"的社会理想信念,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价值追求。科学社会理想是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精神意识发展中的"总开关"。传统社会理想信念与科学社会理想信念之间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概论"课因其独特的课程优势,在向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理想信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科评估价值取向变迁既是学科评估发展的动力,又是学科评估发展的表现。我国高校学科评估经历了从工具主义价值取向到多元主义价值取向、再到中国特色价值取向的变迁。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中国高校学科评估正面临着理念性冲突、权利性冲突、任务性冲突和过程性冲突。以学科评估推进"双一流"建设良性发展,需要激活高校的责任主体、权利主体和建设主体意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缓冲器""调节器"的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有影响力的评估体系,建立预防腐败的奖惩制度。  相似文献   

3.
人民群众是“三个代表”的最高价值主体和最高评价主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最高价值标准,因此,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执政为民”表明了人民群众是最高价值主体;反映了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先觉者都以教育为培养民族主义最重要的途径,所提出的民族主义教师观呈现政治和文化两种取向。从梁启超与陶行知的政治取向,到余家菊的文化取向,再到梁漱溟兼具政治和文化两种取向,这一民族主义教师观价值取向的流变与融合过程是民族主义理论在近代中国产生发展及完善历程的具体体现。这些具有不同取向的近代民族主义教师观都强调教师应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培养新国民,以图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论断与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虽然有着不同的角度和要求,但二者理论基础、价值目标和实践取向是相同的,即都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践取向。  相似文献   

7.
价值取向是政党文化的灵魂,价值整合是政党文化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价值取向源于价值整合。从价值整合视角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二为"价值取向是内在统一的,"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90后"大学生正面临着求职择业,走向工作岗位以实现人生价值。"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其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受个人、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为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考察"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07-1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包含若干重要概念。"文学"与"文学史"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厘清它们的内涵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历史观"与"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研究者所秉持的立场,对历史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看法是历史观中带有本质重要性的一个方面。"现代性"与"入史标准"主要牵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其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的概念,当它被视为文学作品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标准时,就呈现出与百年中国文学难以兼容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教育评估中对人的评价出现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价值偏差,脱离了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专家评判是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评判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但是专家判断中也严重存在"五唯"现象。因此教育评估要回归到教育的本意,即"育人",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依据,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破除唯一性、单一性的评价价值取向,并从专家主体的价值认同和评判尺度统一、评估标准"唯"与"不唯"的平衡点、客观数据与主观评判关系、道德自律与规则他律四个方面探寻教育评估专家评判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教育存在一元价值取向的困境,教育不允许落后却又在制造落后者。这一困境的实质在于教育一元价值取向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的冲突,这一冲突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坚持以人为本,建构教育多元价值取向是教育摆脱自身困境并解决"问题学生"现象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双一流"建设面临大学和学科排名的困扰。在排行榜的影响下,排名的一流成为"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为摆脱排名对内涵式发展的困扰,大学需要超越以排名论一流的话语方式和政策取向,重拾古典的卓越传统,以澄清大学发展的核心价值。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的"好"大学始终是从理念到行动均朝向卓越的大学,而不是从思维到行为一路追逐排名的大学。  相似文献   

13.
"义"在<三国演义>中是最高道德准则,其价值取向,包容了"忠孝",其意又在"忠孝"之上;其根本的政治观是"以民为本"的"仁德"观,而非"尊刘贬曹"的宗法正统观.  相似文献   

14.
"教·研"统整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是将科研成果深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再研究、再升华、再创新。在推广过程中要厘清成果推广的价值取向,建立保障机制,形成路径范式。  相似文献   

15.
"共享理念"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又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它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由谁共享"的问题。我们在践行"共享理念"的过程中人民不仅是实践主体,更是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在实践"共享理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的"幸福感"为发展标准,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6.
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就要深刻领会蕴含在西柏坡精神内部的价值取向、实质和核心。西柏坡精神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利益为重”;其实质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其精髓和核心是居安思危、艰苦奋斗。“两个务必”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贯穿西柏坡精神的主题和灵魂。  相似文献   

17.
作为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和体现,马克思"跨越"理论的逻辑内涵是尊重、理解和支持各国人民根据自身国情和历史条件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己实际的社会发展道路的权力,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它。习近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理论家的勇气,在道路探索、实现跨越的关键要素和外部条件等方面继承"跨越"理论的精神品质,并在发展理念、价值取向和政治保障等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80后"大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呈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思想特点:偏重个性,自我意识增强,理性的成才意识增强,务实意识增强。"80后"在思想上兼容并蓄的特点也比较明显,各种思想的混杂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惑。引导"8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职业教育陷入了"向农"与"离农"的价值悖论旋涡,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化的二元思维以及设计主体和实施主体价值取向相背离使然。消解农村职业教育价值悖论的关键在于系统化地理解"向农"与"离农"取向,将人的发展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基点,多元动态地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以"中国梦"战略思想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解析"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设计之中,并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