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毓信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哲学以及数学教育中的国际热点问题,他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郑教授善于从哲学的视角辩证地看待与比较中国数学教育以及国际数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十分善于从总体上把握国际以及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走向.郑教授目前是美国《数学评论》杂志的评论员,国际数学教育哲学团体(P0ME)的核心组成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他是较早地对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有关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等思想作出引介的中国学者之一,他的著作《认知科学 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可…  相似文献   

2.
郑毓信的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毓信先生关于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是在他本人的数学教育哲学现引领下的自觉行为。他对数学教育哲学本体论的研究贡献甚大,对数学教育实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哲学思辨.诗如建构主义研究、问题解决研究、课程改革的研究、数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研究,成果丰硕,开掘了数学教育研究的深度,提升了数学教育研究的学术品位。  相似文献   

3.
郑毓信教授在《新数学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国际数学教育界经由这些年的改革实践所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即必须很好地处理‘大众数学’与‘最好的20%的学生的数学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1]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中,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应该共同发展”[2],并称数学英才教育的缺失是“当今中国数学教育的重大隐忧”.新加坡学者李秉彝也提出:“大众教育其实是精英教育的重要措施,我们提倡大众教育,也不能忽视精英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览近百年来的教育哲学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教育基本问题说这一观点在教育哲学发展史中一直是主流。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1934)、黄济的《教育哲学》(1985)、傅统先、张文郁的《教育哲学》、刁培尊、丁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1987)、王为农、郑希晨的《教育哲学》(1990)均持这种观点,都认为教育哲学不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细枝末节问题,而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或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述高师数学教育与数学教育哲学中三个主要问题:数学观、数学教育目标及建构主义数学学习和教学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 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哲学正在给教育心理学带来一场变革,并将迅猛地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中去。建构主义是学习的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在教学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领域渗透建构主义观点,依据建构主义观点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问题就显得必要和迫切了。  相似文献   

7.
高文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首批终身教授 ,全国首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高教授长期追踪国外最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 ,并力图结合中国的教学实践对其做出引介与阐释 .特别是在对各种建构主义范型的辨析、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介绍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划分阐述上 ,她的工作都是首创性的 .高文教授近几年来一直十分关注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特别是试图创建一个基于建构主义、依托信息技术、面向学习者的良性数学学习环境 .她的这一工作 ,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了国际数学教育的最…  相似文献   

8.
高文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首批终身教授 ,全国首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高教授长期追踪国外最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 ,并力图结合中国的教学实践对其做出引介与阐释 .特别是在对各种建构主义范型的辨析、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介绍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划分阐述上 ,她的工作都是首创性的 .高文教授近几年一直十分关注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特别是试图创建一个基于建构主义、依托信息技术、面向学习者的良性数学学习环境 .她的这一工作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了国际数学教育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9.
全球3000多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本届大会上,中国学者向全世界呈现了中国数学教育立足强基、发展特色理论与创新实践的道路.国内外学者一同交流探寻未来全球数学教育的新领域与新风向.同时,大会还省思了数字媒体时代下数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数学教育领域如何更好地推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在语文教育领域内,建构主义的普遍性原理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曰共睹的。同时,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到各行各业,而且在教育领域也不断深入应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和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深厚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真正激活语文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社会建构主义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意在为当代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领域是在对课程改革的关注与实施中步入新世纪的,在课程改革中无疑需要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是一种先进思想,在数学教育中影响巨大,我们渴望它能够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但又担心在实践中浮于表面,简单应用这一先进思想,仅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忽视它的不足与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对建构主义进行透视的同时也应对如何学习与应用外国先进教育思想做深入思考.首先,我们要注意思想文本不代表实践“.问题解决”是西方数学教育的另一现代思想,但关于“问题解决”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些美国人认为,“近几年来在美国得到…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是国际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支撑性理论,对建构主义做深入分析,可以澄清中国教育改革中的混乱认识。反思中国教育中建构主义研究的现状,树立我国本土化的教育改革取向,全面地研究,小心地论证。本土化修缮,以及谨慎地应用,是教育研究者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育哲学”研究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自20世纪90年代郑毓信开创中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起,中国数学教育哲学发展至今已20多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从哲学视角剖析数学教育现实问题;数学教育哲学学科基本问题研究。至目前,该研究具有以下特点:数量少、起点高;理论成果丰富、学理分析匮乏;现实问题研究广度有余、深度不足。中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需要积极开展数学教育哲学学科基本问题研究,积极探索数学教育哲学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且深思慎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已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该从建构主义的应用现状出发,就建构主义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关于建构主义的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应用建构主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极端建构主义意义下的数学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早在 198 3年极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色斯费尔德就指出 :“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 ,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 ,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VonGlasersfeld 1983① )他的这种“建构”观点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 10多年来 ,极端建构主义观点不断渗透进各个学科教育领域 ,其中在数学教育领域尤为突出。受极端建构主义的影响 ,数学教育正经历着一次彻底的革新 ,人们不仅从理论研究角度论述这场变革的意义 ,而且试图将这个观点迁移到数学教学实践中 ,希望以极…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让他们真正学有所获,成为学者型教师,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在省学科教研工作中的辐射作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3月25日 ̄30日在杭州举办了小学数学省级学科培训者培训活动,专程邀请了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毓信教授就有关数学教育理论进行了系列讲座,来自全省的10名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参加了活动。郑教授结合教育现状,就“教师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数学活动论”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数学课程改革2005”数学方法论与问题解决”等主题,旁征博引,为学员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并为这些骨干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斯苗儿)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国际数学教育领域改革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特别是波利亚发表了《怎样解题》一书后,问题解决受到了数学教育者的普遍关注,并成了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9.
教育哲学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运用哲学辩证思维探讨教育领域诸问题的素质和修养.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生成不仅需要教师正确认识哲学、具备良好的个性和高度的自我发展意识,还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修为涵养.  相似文献   

20.
当前,教育领域比较流行“建构主义”倡导的教育理念。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呢?它倡导的教育理念又有哪些呢?建构主义源于哲学,适用于社会学、人类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尽管建构主义来源比较驳杂,流派纷呈,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使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是其根本观点是一致的。在教育方面集中体现为:(1)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