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 《中国教师》2023,(8):111-113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本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价值,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如何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相似文献   

2.
在育人方式变革背景下,语文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整合的学习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为其提供文化给养,具有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效果,在彰显人文价值、建构文化情境与丰富语言实践方面均起到功能性作用。研究认为,应“类书式”整合学科资源的人文价值,扩大文学作品的跨学科注疏解读,寻找指向语言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充分挖掘其内涵与价值,并将其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不仅能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还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文章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四个主题教育内容,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入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环节,努力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扎实而创新地推进小学文言文教学,教师需要做到:主题导向,拓展资源明文本价值;拓展资源,深挖文本丰教学途径;关注表达,品析诵读获言语智慧;以文化人,群文阅读拓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5.
陈玲 《英语教师》2023,(3):106-109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阐述教育戏剧的内涵、特点及运用价值,并结合实例,探究运用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提出教师可通过探寻文化切入点、挖掘戏剧资源、活用戏剧教学模式、培养文化意识等途径实现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不仅能为跨学科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素材,还能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提升课堂的思想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以“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一课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跨学科实践的设计思路,并初步进行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张文州 《广西教育》2022,(6):158-160+164
本文以品牌设计课程为例,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价值,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品牌设计课程所面临的困难,提出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深入运用传统文化素材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8.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分析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心理价值,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活动,构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环境,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与精神命脉,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定位要准确。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存在融入目标淡化、融入评价失当、融入内容不足和融入方式固化等问题。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的策略主要有: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目标,改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评价,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内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增强高校师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网络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可通过深刻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转化利用、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系传承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建设、建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途径,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海英 《教师博览》2023,(30):10-12
随着党和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也越来越关注。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成为教育工作者教学与科研的新方向。本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创编节令儿歌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极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将唐诗宋词融入其中,必须坚持继承与扬弃的统一、价值引领、主次分明等原则,通过融入课堂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实践教学、激活诗词地理游学等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针对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系统、不深入、不持久等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具有项目式、跨学科、综合性等特点的主题教育相融合。重点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主题教育融合开展的实践策略,对其促进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化、创新性和持久性开展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文章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以先秦诸子思想为例,管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德育资源的丰富性,最后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进行了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深厚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机融入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必由之路。廓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时代定位,在探寻融入问题基础上深刻阐释融入的价值逻辑,是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论题的前提与因由。  相似文献   

16.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经典是引领学生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捷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诵读经典,对帮助孩子领略文化精髓、汲取精神营养、培养高尚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我国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育人需求,是对本土化STEAM教育在文化意义层面的进一步发展。该文首先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方法创新三方面阐述了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然后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从分学科的文化融入、文理科内部跨学科的文化融入、文理交叉的跨学科的文化融入逐步深入地分析了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思路,再介绍了相关课程与广域课程两种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模式,最后就其中典型的广域课程模式的开发设计路径提出了金字塔模型及其应用的实例和相关保障措施,以期明晰STEAM教育本土化的方向,奠定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的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然后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化自觉,实现语文课程的价值担当。以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教学内容以教材选文为主,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评价注重语文知识获得。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优化路径,在语文训练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题材文本的育人价值;结合现实生活与地方资源补文本之空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历史转为现实;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20.
应锐 《中国教师》2024,(1):71-7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意义深远,既为现代教育指引方向,又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基于此,本文聚焦小学数学教学,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价值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的现实样态,并总结出教师对文化融合认知有限、融合方式较为单一、教师的融合经验不足等问题,进而围绕现实困境,提出深化教师文化内涵、丰富融合方式、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深入挖掘资源等行动路向,全面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