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从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近年来到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比例约60%,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会进入企业就职,“溢出”效应明显,研发型企业招聘博士毕业生人数突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渐凸显。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重要关系人,其所持的子女就业观是影响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去向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组以当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背景,选取大学毕业生家长作为调研对象,透过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毕业去向的期待和去向选择影响的调研,分析当下大学毕业生家长所持的就业观念与大学生“慢就业”选择现象蔓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6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布了2017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域特征数据。相比于1995-2008年的博士就业数据,博士后已经成为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重要去向;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延续了多元化趋势,学术性岗位依然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企业就业比例上升,政府部门就业比例下降;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属地就业、东部聚集和区域集中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分析其去向及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偏好主要为高等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属地原则和中心聚集效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显著。针对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认为需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协同国家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某科研机构2008~2012年毕业的22405名理工科博士生就业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对博士毕业生的质性访谈结果,重点研究了科研院所理工科博士的就业状况以及性别差异对博士生就业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为:(1)性别差异对年终工作落实率的影响在博士层次上体现得不明显,女博士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2)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单位是博士生主要的就业单位,但是性别差异会导致博士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呈现出差异。(3)在毕业去向的类型上,超过15.1%的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会继续选择做博士后,性别因素会导致在选择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做博士后方面存在差异。(4)博士生的求学地域将直接影响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培养单位的博士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5/2016学年度至2019/2020学年度全国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数据,分析我国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及趋势。结果显示: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逐年下降,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待业的比例逐渐升高,到高校工作的比例增长较快,从事教学与(或)科研岗位的比例持续上升。与普通高校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理学、农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较低,农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待业比例最高,理学、工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科。  相似文献   

8.
2023年,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约有78万余人,在当前形势下艺术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去向地区集中、灵活就业自由职业比例较高、慢就业、落实去向较晚等特点。本文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探究如何有效利用“毕业展”形式落实教育部“万企进校园”活动部署,挖掘更多岗位信息,促进毕业生就业,并从做好顶层设计、提升展览质量,构建协作平台、挖掘岗位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做好跟踪回访等几个方面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1983~2005年期间毕业的数学学科博士为研究对象,从毕业去向和变化趋势、获得高级职称的时间以及职业迁移情况等三方面对其首次就业和职业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据此分析和总结了我国数学学科博士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0.
毕业前夕,职校生面临着“毕业应对”问题。毕业应对是指应届毕业生根据社会和个人需求对毕业后的去向作出的选择和安排。毕业生选择和安排毕业去向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方式便是毕业应对策略。使毕业生掌握好毕业应对策略,是职校教育教学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职校生毕业应对策略 临近毕业,职校生都会对毕业应对做各种准备,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任何一种关于毕业去向的谋划和作为就是一种毕业应对策略。职校生毕业应对策略主要有下列四种: 1.就业策略 就业策略是大部分毕业生的首选策略。这是由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进一步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工科博士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庆环 《教育》2012,(14):49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关系着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学生和家长在做教育选择时的重要参考。那么,当前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有多少毕业生在毕业时能确定去向?就业后收入如何?毕业生在各地区分布状况如何?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4届代表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了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就业去向分布、就业单位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及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除个别高校外,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普遍很高,艺术类和师范类高校灵活就业率普遍高于工科类高校;在就业去向上呈现东部研究型大学升学和出国“双高”态势;在就业单位上呈现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聚态势;在就业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属地就业”和东部就业特征等“溢出”效应;在就业行业选择上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等综合特征。建议未来应重视做大做好中西部地区博士后工作,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质量保障体系和治理体系,省级政府应继续增加对省域内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校教师简历数据,以97134条国内博士学位授权院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总体特征与差异。研究发现,从博士来源看,各地区博士中本地区籍贯学生占比最高,各地区学生均倾向于在本地区读博;从博士就业去向看,各地区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特征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比例相对东部地区低,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问题;从博士就业区域差异来看,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失相对更多;从博士就业地域分布趋势来看,在1996—2020年间,随时间推移,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失趋势逐渐增强。在博士就业区域分布失衡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各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域特征与差异的调查分析,重视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探索高层次人才良性流动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进入毕业阶段,中等职校生即面临着“毕业应对”的问题。简而言之,毕业应对是指应届毕业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对毕业后的去向如就业、创业、升学或待业等作出的选择和安排。毕业生选择和安排毕业去向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方式便是毕业应对策略。使毕业生掌握好毕业应对策略,是职校教育教学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职校生毕业应对策略 临近毕业,未雨绸缪,职校生都会对毕业应对作出各种准备和打算,明确未来的发展路向,并将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任何一种关于毕业去向的谋划和作为就是一种毕业应对策略。职校生毕业应对策略主要有…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建设与拓展就业市场至关重要([1]),结合地方高校特点及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探寻开拓就业市场新思路是有效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的关键所在。文章从J大学的地域特点、省内省外生源分布及毕业去向横纵向数据分析研究进而确定就业市场拓展计划,以期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日益严峻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如何化解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调查,分析了辅导员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北宋名相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很多同学一心报考医药院校,只为毕业后能投身医药行业。然而在才市上,医学类毕业生欲入大城市名医院似乎困难重重。尽管医学类毕业生求职不易,药学类毕业生却八方有需求。皆云医药不分家,为何“医”“药”类毕业生就业却冰火两重天?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医学类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皖南医学院2011届医学类本科毕业生为例,通过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个人定位和就业现状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当前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一些共性影响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医学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指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我国实现技能强国的战略目标紧密关联,疫情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凸显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分析L市高职院校2015-2019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中的学生毕业去向、就业企业结构和毕业流向等三个维度指标,可知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落地难"、高职学生升学意愿强但渠道不畅通、高职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够高等.为此,应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建立产教融合有效载体等方面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