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丽君 《云南教育》2003,(17):35-35,45
中学化学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重视化学史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 化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创造、发明的演化史,学生通过化学史的教育,知道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而学习化学家崇尚科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汤建华 《考试周刊》2014,(24):174-175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有了科学的发明和发现,才有了我们今天生活的现代化。同时,科学是一项继往开来的事业,需要人类不断培养生力军,前仆后继地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所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研究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本文对小学科学求证意识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数学开放式教学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数学教学的内容、学生活动、师生心理情感等方面实施开放,奠定学生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型人才. 一、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提出 数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知识都有产生、发展、更新的过程.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不断变化和推陈出新.数学知识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它不断产生、发展和更新.只有人们认识到这种发展,并将这种变化发展的理念变成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才能自觉地不断更新知识,获得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数学的本质是发现、发明,是主观建构,这种发现、发明和建构的过程不是封闭的,而是对人、自然、社会时刻开放.  相似文献   

4.
庞学斌 《考试周刊》2011,(69):181-182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强化化学史教学,不仅能再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养成学生敢于设想的科学探究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勤奋刻苦的科学探究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能够满足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高职生物学科课程包含了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生命观念、科学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高职生物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的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自主发展、实践与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学科教育的实处,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理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素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伴随着理性精神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更加迫切地呼唤公民理性。理性需要从小培养,课堂是主阵地,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理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理性精神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具体表现在了解历史进程的要求、追求历史真相的要求、客观认识历史的要求等方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走向理性,应做到:冷静和耐心、判断和分析、怀疑和批判、包容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学生来说 ,科学素质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一般来说 ,科学素质包含了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等等。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指出 :“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 ,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 ,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因此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优化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突出趣味性、全体性、全面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 ,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探究和发现 ,以便…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即坚持以科学态度和理性思维看待问题、评价事物,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追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当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时事政治教学对塑造初中学生理性精神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可行性,并积极探索时政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教学和评价方式。一、理性精神的内涵及学科解读  相似文献   

11.
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础,在数学运算教学及练习中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寻求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批判的思维方式,以及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1.呈现运算过程,培养程序化的思维习惯运算法则的应用有相对固定的步骤,这就需要学生有程序化的思维习惯,一些数学思维灵活的学生,很快就可以接受这种思维方式,但是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难。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一般认为包括怀疑的意识、批判的理性和求实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是理科教学的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科学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它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合作精神。”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实质。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就不会有创新,社会也就不会发展。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王冠是否是纯金发明了浮力定律;琴纳从挤奶工人很少得天花寻找到抵御天花的有效武器等等,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创新能力。自然学科的任务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科学…  相似文献   

15.
物理教学中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对物理知识获取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以及物理问题解决过程等方面精益求精的态度与理念,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与核心。通过理性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发展,发现工匠精神富含教育价值:能够推动STEM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融入工匠精神进行实践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创造工匠之坊;引入教学用科学史,孕育工匠之心;发挥科学探究优势,显化工匠之艺;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训练工匠之技。  相似文献   

16.
科学本身就包含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过程。自然课教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教他们学习发现、发明、创造。小学生不可能搞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发明、创造,我们的教学是用各种材料训练学生,启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思维习惯。这种培养是结合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的,使学生通过学科学用科学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磨炼。这样,我们的创造教育才可能得到落实。 “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指一切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我教《热传导》时,一上课就出示一只带铁柄的铁锅:  相似文献   

17.
张亚君 《林区教学》2008,(7):142-143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探究动机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转变过去的教学思想,实现学生的学习从过去的"读、听物理"向主动"探究物理"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核心素养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十分关键,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原则和策略进行具体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应改变"高四"语文的教学状态,实现"大学"与"语文"的有效衔接,在课堂中构建丰富多元、立体交叉的精神维度,培养学生逐渐具备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科学理性精神、人文情怀、历史意识、生命思索、审美愉悦、现实关怀的精神素养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20.
理性精神关乎人的思想深度与认识高度,培育理性精神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从字面上看,理性精神更多地涉及人的认识层面,其培养过程必须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因此,在培养理性精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善于利用相关素材,创设综合性教学情境,开展辨析式教学,组织社会性实践,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提高理性解释能力、理性判断能力和理性选择能力。李凤君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逐级递进的三个层面探讨培育理性精神的教学策略,希望对广大读者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