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乎民族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近年来,国家高度重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决策,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国家的五年规划,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依然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恶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紧张、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这些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生态文学是一种反应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文艺作品具有教化、引导的作用,从而让社会大众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中来。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文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生态文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净化、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一个与自然相关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早期卢卡奇把自然规定为一个社会范畴是错误的,施密特把社会说成是一个自然范畴也并非科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引领和规范人的实践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的自然演进,及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生态、经济系统自组织生成与演进的必然过程,在此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进程是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不断博弈的过程,将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处于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矛盾困境;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加速,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需求日渐强烈,经济发展观念由数量增长目标逐渐转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将对生态文明提出更高要求,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进入互适互补的良好循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针对工业文明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弊端,始终强调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中,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用生态标准去评判社会各方面建设的成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全社会都能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文明形态,强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同时重视生态伦理观的建构。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紧跟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潮流,我国大力倡导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然而,就教育领域而言,现阶段广泛存在的师德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生态发展,不利于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生态伦理观出发,探求生态视野下的师德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它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局.为落实这一部署,我们必须思考和处理这样几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抑或外在附加?是科学理性使然抑或一种道德诉求?是体现人征服自然抑或顺应自然的态度?这些问题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之间、科学理性与道德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些关系,我们往往只谈论两者之间的统一性,而忽略其对立性.缺失对对立的深入研究就无法真正达到统一从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原则,也就无法真正深入持久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一种价值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建设主体、生产力、和外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都会面临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抉择.生态时代不仅仅是对物质时代的取代,而且还是精神时代向高层次发展的历史抉择.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范式,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也是人类主体意识的自觉和历史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需要,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需要从其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进行探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制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践行理性的生态文明行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是搞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着眼点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精神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生态文明教育,并应该从基础教育人手。司马迁编撰《史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究天人之际”,即探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话题,并将是永恒的话题。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能增强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社会治理创新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文围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两大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充分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总结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其形成、发展呼唤新的文明形态主体来进行表现和建造。人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建设的主体,必须对其自身的发展做出相应适度的调整,以迎合生态文明和新社会发展观对其主体的新要求,真正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历史使命。人不仅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而且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主体。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中处于能动地位,因此也决定了要真正实现社会文明形态的彻底转型,就必须同时实现人自身发展向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人类即将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脚步声愈来愈近。农村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生态文明,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出发,生态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才是生态文明之根。生态文明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思维与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培养“生态人”。  相似文献   

14.
人类即将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脚步声愈来愈近。农村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生态文明,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出发,生态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才是生态文明之根。生态文明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思维与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培养"生态人"。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普遍遭遇的"自然之死"情状是生态文明话语凸显的存在论境遇。而资本逻辑则是导致现代"自然之死"的罪魁祸首。因此,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缺失对资本逻辑的深入批判,并历史地揭示资本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辩证张力关系。为此,需要对先验的伦理浪漫主义主张和无批判的国民经济学立场保持自觉的批判意识,对资本与权力的利益同谋关系保持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的文明,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一种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在当代生态文化视野中,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积极的努力,就是建立一种生态——“绿色文明”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宰者的角色,谋求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努力表现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提升,扩展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再由一种世界观落实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导主体自觉追求生态觉悟,树立生态道德观,建设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倡导一种新的生存与价值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7.
罗刚  郑锋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2):112-115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应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属性,建立生态文明观,建设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探索和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生态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文明”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是一种新的智慧、哲学思想与自觉行为方式的体现。“生态”指生命主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状态,呈现为生命主体与其直接和间接同化以及影响同化过程的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相互关系的状态,具有丰富的层次性。生态运行同任何社会成员时刻相关。生态文明是社会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自觉实现。大学负有发展生态学学科和引导社会实现各层次生态和谐即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价值观,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必须严格按照生态文明观的要求贯彻和执行,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相结合,思想和行动的结合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真谛落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才能实现生态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其四种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建设为其他三种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文化建设为其他三种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其他三种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撑,社会建设为其他三种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为什么党的十八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增添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我认为,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因此,"五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