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精神关系是促进儿童实现精神个体化、满足儿童合理欲望、促进成人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成人在促进儿童精神发展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焦虑:儿童"自我"被取代、儿童欲望体验不平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榜样缺失。因此,应通过发扬尊重文化、强化二者精神关系之间爱的纽带以及成人自我教育等方式优化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关系,促进儿童精神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育精神是一个时代教育的灵魂。理性是教育精神的轴心构成,理性精神是教育乃至教育精神的本真诉求和根本指向,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之一。但在当代学前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理性精神缺失以及错位的现象,教育脱离儿童生命,理性远离儿童生活,儿童理性精神成长式微。本文基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域,剖析了理性精神的异化及其与学前教育的内在联系,呼吁理性精神回归学前教育,强调学前教育应当关照儿童的生命世界、关注儿童的自由生活、尊重儿童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3.
幼儿快乐的源泉来自"游戏精神"。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儿童研究是儿童教育研究的基础。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教育学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在整体地认识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一问题上存在方法论局限。儿童精神成长研究属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总体研究。它将儿童视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尝试在哲学、生物学、人类学、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野中,顺着个体精神现象发生的逻辑,采取生物学—现象学的发生学取向,从种系进化与个体发展的连续进程来探讨儿童的精神成长,呈现个体精神发生的内在潜能和自然的步骤、发展的内在自组织机制、环境条件以及现实的发展形态。这一问题是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原点问题,对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将会影响到各学科领域儿童研究的立场、问题、方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层面孕育总体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影响在儿童教育实践中参与起作用的全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人的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人类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好奇好问在儿童身上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已有了较高的发展,儿童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精神的基本特质。儿童的目的论、人为主义、泛灵论、实在论、原逻辑主义等精神倾向,都堪称是对于自我中心主义的直接演示或曲折反映。这种精神特质的发生与发展根源于儿童个体所携带着的种族进化的生物性积淀,并伴随后天社会性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不断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自我中心主义是保障儿童发展潜能免受理性文化过分透支的一道精神屏障。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96-100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文化语境下,人们一面享受着物质与技术的繁荣与便利,一面又承受着心灵上的空虚与彷徨,现代人的生存发展遭遇空前的困惑与危机,每一代新生的儿童都被喻为"垮掉的一代"。人类精神的复归,必是从个体精神之初的儿童时期成长起来,以童年精神为起点与"母体",探析儿童精神教育路径,通过儿童文学、儿童哲学、儿童游戏、大众媒介等路径,培育儿童精神,以守望、复兴现代人逐渐荒芜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以自由和成长为特质的童年精神由“智慧教育”传承和发展而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对儿童主体精神、伙伴精神、游戏精神、创造精神等的观照,是对儿童阶段生命特有形态、诉求的尊重和保护,学校以此促进教育改革、重塑校园生活,帮助儿童在校园生活中获得生命真实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公益精神的传播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儿童绘本作为大多数家长给孩子进行阅读教育的第一选择,能够为公益精神的传播提供一个直接有效平台。在儿童公益绘本的创作中,要重视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需求,展现出儿童绘本的艺术魅力与教育魅力,让公益精神从儿童阶段就能埋下种子,发挥作用,引导社会正向思考。  相似文献   

10.
质疑精神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前提.培养儿童的质疑精神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儿童的质疑精神作为儿童的一种敢于提问的态度,在其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不仅需要给予儿童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间,而且应在尊重儿童活动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基础上,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和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理性精神是学前教育存在和前进的动力,是批判、反思乃至建构学前教育终极理想的精神家园,两者在价值理念上是同一的.自启蒙运动以来,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理性精神自身逐渐膨胀乃至分裂,工具理性、科技理性逐步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并渗透到学前教育的各个领域,价值理性日趋式微,儿童的生命和精神需求被放逐、儿童发展单向化、学前教育远离儿童生活,儿童逐渐消逝在学前教育之中.学前教育回归“育人”本性,让儿童在自我生成与自我创造中彰显自我的具体生命,是克服理性精神危机,让儿童回归学前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良好起始教育会奠定孩子一生良好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起始教育应旨在培养儿童敬人敬事敬自然的精神。具体来说,应让儿童在敬家人、同学、老师和自己中养成敬人的精神;在敬人事物事和公事私事中形成敬事的精神;在观察感悟自然现象中陶冶敬自然的精神。培育儿童的三敬精神旨在让其过上美好心灵生活。  相似文献   

13.
论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化倾向大大降低了儿童精神的理性自觉,使儿童对于世界存在的感知表现出一种非理性、非自觉的体验。这种精神倾向是种族进化中沉淀下来的一种“原始遗产”,是个体生命成长和保持巨大发展潜能的精神根基或源泉。顺应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倾向,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陶冶功能,是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陈锐 《华章》2012,(17)
对儿童来说,绘画是和游戏、音乐、舞蹈等同样重要的表现领域,它不仅可以反映儿童的绘画技能发展,而且还可以揭示其深层的认知发展.美术教育应该是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的综合教育,创新精神正是儿童需要培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年级是儿童发展叙事性表达能力的关键节点。进入中年级后,叙事性表达成为儿童有意识的行为,成为儿童精神生长的可视形式,有助于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引导儿童在言语实践中建造实际意思、建筑深度意趣、建立多维意义,从而发展儿童的思维情智。  相似文献   

16.
蒋陆霞 《文教资料》2007,(20):160-161
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特征,教学对话的有效展开须基于教师走进儿童精神世界;然而,儿童精神世界是一个至今为我国教师教育所忽视的领域。本文通过教学病理分析,认为教师须加强儿童哲学等理论修养,走进本真而又天真的儿童精神世界,才能真正与儿童展开对话,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勇 《新课程研究》2013,(10):76-78
马正平先生认为:"写作是一个人精神秩序的建构。"儿童之于成年人,在生理特征、认知方式和知识经验方面大相径庭。因此,儿童写作有着自己的"精神秩序",是一个生命个体在童年期独特的"时间窗口"和存在表现,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言语层面都有着相对独立的自我空间。因此,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应当自觉建立"儿童写作"的教学观念,除了将儿童的言语和精神发展面向未来的社会需要之外,一个不可或缺的取向就是儿童的表达述求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儿童权利公约》的通过,以及《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两个文件的签署,我国幼教界关于“尊重儿童”的论述已从过去单纯强调师德、修养提升到法律制度、儿童权利层面。这标志着人们对于“尊重儿童”之必要性的认识与理解在不断丰富、加深。本文将选取另外两个角度,即“尊重儿童”对幼儿精神生命发展的意义,“尊重儿童”对幼儿人格发展的作用,做一些探讨。”“尊重儿童”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人的存在,不仅是肉体存在,而且是精神的存在;幼儿的发展也绝不只是显…  相似文献   

19.
黄军 《华章》2010,(26)
儿童是整体多元的生命体,儿童有认知、品德、精神、个性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这些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科学的幼儿教育应从生命的活力出发去追求精神创造,建立科学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20.
生态资源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对儿童的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活动中,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实现生态资源与儿童全面发展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