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特征。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自己的人化自然观,对当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喜道 《培训与研究》2007,24(7):35-36,38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核心内容。本文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多重含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在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提出要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推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定位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位置,反思传统发展观,优化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鼎鼎 《文教资料》2009,(24):98-99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合理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之辩证关系,成为解决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的指南.其人本意蕴可通过生态自然观蕴含的物质本体自然观及实践人化自然观来解析.生态自然观本身贯穿了解释学的见地,从广义上说是一种解释学.通过"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和"本体论"的解释学思想维度能够解读出生态自然观所蕴合的更深层次之人本意蕴,从而得出以人为本更需要从生态环境出发,不断完善人类自身意识,最终获得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马克思一贯彰显人的主体地位,有些西方学者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归于人类中心主义流派,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归咎于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误导.甚至有些学者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忽视了自然”为由认为马克思没有生态文明思想,“绿色”不在马克思的视野之内,这是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轨道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来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给我们的实践带来不必要的混乱.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和直接的阐述,但他的自然观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尤其是从实践出发去认识入和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下统一分析的思想,对于反思当代中国生态问题,对于走出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大多数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人化自然”,也就是主张从实践、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实,马克思的自然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文章主张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不同的维度来阐释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多重性[。1](P29)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自然"概念是理解马克思自然观的锁钥。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本身蕴含相互联结、依次递进的三重内涵。"自然"在本体维度上表现为"物质实在",自然界起源的客观性、人的自然依赖性、劳动的自然制约性共同表明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自然"在实践维度上表现为"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生成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并日益融入人类社会。"自然"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人的存在",共产主义社会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解的人本自然的实现。马克思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形态。在新时代下,深入探究马克思自然观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生态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为对“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中国式解答”,其要义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独特的生态观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为发展目标,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通达路径,形成了完整逻辑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也为后发展国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最本质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它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关系,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历史的人只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度",尊重自然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持久地生存下去,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奠定基础。这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和本质对于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姚倩 《培训与研究》2010,27(3):60-6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最本质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它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关系,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历史的人只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度",尊重自然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持久地生存下去,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奠定基础。这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和本质对于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劳动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论自然观出发,从劳动主客体、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在自然中的生态劳动,用辩证思维把握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主张通过构建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生态科学来保障人类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生态性及合理性,这对于当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社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现代化产物的消费主义是现代资本的逻辑结果,与资本主义增长型发展观紧密相连。但它并不是现代化理想的实现,而是现代化畸形的片面发展,导致现代人生存的全面异化和一系列生存危机。和谐发展观作为救治现代生存病症、反对消费主义的一种努力,在人与自然的维度上,限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消费,重建人与自然包括审美关系在内的全面健康、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维度上,把人际关系从单一的商品生产—消费关系及其衍生关系中解放出来,恢复亲情、友谊、伦理等丰富多元、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在人与自我的维度上,对“经济人”“消费者”的设定应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彰显可能被其遮蔽的人之存在的所有可能性维度,尤其要恢复人的终极关切和敬畏。  相似文献   

13.
本着重考察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解读出马克思“自然与人应在对立统一中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重点阐述了其主要内涵应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二的本质统一,分析了其四个基本特征: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客观物质性、劳动中介性和社会历史性,并揭示出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自然观经过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马克思在克服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概念。"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社会扬弃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关系,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马克思"人化的自然"思想为我们指明了通向生态文明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背景下,从统筹发展与保护视角对《资本论》进行文本研读,不仅须从文本的字面内容入手予以把握,更须进入历史、逻辑和实践等维度,对其所涉及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界关系中的劳动关系、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性等方面进行理论梳理与逻辑。本文基于对有关内容的文本研读,在今天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民生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可以提供丰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富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各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前,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和解说,对于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培育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以形塑中国人宇宙观的生存理念和秩序追求,成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底蕴;以“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要义,为树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智慧密钥;以揭示天地规律同人类社会之根本奥妙的“中和位育”,述说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差异和矛盾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旨要;以“兼爱节用”的文化思考和实践理性,引导人类在万物一体的理念基础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拓展和深度关联。“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文化内蕴和历史根基,闪耀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形成的。这种自然观,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途径,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与超功利主义有机结合的思想,消解了当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美学在美英等国初露端倪,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迅速发展。国内从两年前开始关注“生态美学”,但缺乏深入研究。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有所论述。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扬弃、资本逻辑与自然的相遇、工业革命对人与自然的双重影响,分别构成了《资本论》生态思想出场的思想语境、实践语境和时代语境。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共产主义的生态消解是《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系统性阐发。多维审思《资本论》生态思想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刻的时代启示:树立合理对待资本的态度和理念,让资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保障生态文明的制度优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