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并部署了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启动“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从此,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从硬件上看,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到2003年底,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63万台,建设校园网的学校达到3.5万所,与2000年的统计数据相比,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翻了两番,校园网的增长将近10倍。  相似文献   

2.
仇忠海 《上海教育》2010,(17):71-72
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领域里,数字化校园建设已不再是陌生的话题。教育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推出之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我国各地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入逐年加大,校园网、区域教育城域网建成率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提出“从2001年起用五至十年左右时间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作为其推进工作之一的以资源库建设为线索的教育城域网、校园网教育教学应用建设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是冷静地来看,很多商业化的资源库仅仅是大量素材的堆积,远非教育教学所需的富有活力的资源。还有一些单位正以此类“资源库”概念为基础,自建城域网、校园网资源库。前者以“多少多少G”为其商业推广的“有力”口号,后者则以集中开发分散建设为路线。实际上前者常有用户反映不好用,后者则存在分散建设者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0年10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庆油田基础教育培训中心面对改革与未来的挑战,努力建设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快了油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得到广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邹城市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邹城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及全国、省、市农村教育工作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建网、建库、建队伍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努力营造数字化教育环境,以市教育主干网建设为中心,加快校园网建设步伐,使邹城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教育部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我们吴江市震泽中学确立了“立足校本,抢抓机遇,构建现代高中开放式网络学习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2000年起,教育部决定用5至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校校通”工程的逐步推开,校园网建设不仅在城市甚至在农村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越来越多的校园内部实现了联网,有些还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甚至有一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通过因特网进行远程教学的实践。但是,透过这种繁荣景象,我们仍然能看到校园网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缺乏技术  相似文献   

9.
2000年10月25日,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利用地方现有资金全面落实“校校通”工程,如何规划网络建设……都是值得我们分析、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市县“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以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城域网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建设教育城域网,如何把多媒体教学及管理充分应用于教育城域网,为实现市(县、区)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校园网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教育城域网使各校园网高速互联,实现覆盖区域内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的全面共享。加快基于教育城域网的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将有力地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依托教育城域网构建教育软件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实现校园网的全方位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育——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模式在世界逐步形成。这一教育模式将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冲击,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信息化教育与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信息化教育下形成的“创知教育”模式;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与全国中小学教育情况比较;信息化教育为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等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校园网足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重要的基础设施;教育城域网使各校园网高速互联,实现覆盖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加快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将有力地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技术于段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以其沿海开放城市得天独厚的优惠政策和经济实力,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学在温州”战略,凭着温州人敏锐的思想嗅觉和“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在1999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第一个地市级教育网平台。开始了我市教育城域网规划和建设,拉开了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序幕。市教育局提出了“建设硬件、强化培训、开发资源、服务教育”十六字教育信息化总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建网、建库、建队、建模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14.
刘忠  汪莹艳 《成才之路》2011,(12):11-1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在城市以及发达省市,各级中小学已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然而,在我国的农村中小学,尤其像我所处的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对于校园网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很多问题需要考察,也有  相似文献   

15.
自从我国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后,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便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方式。昌平区是北京市的郊区,从2002年开始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大投入和研究,到2004年底,我区已经有10所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校校通”工程的任务。遵照会议精神,我们建立了渝中区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渝中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并于2001年春全面启动渝中区教育城域网建设项目,2003年3月工程建设全面验收完成。渝中区教育城域网由教委网络数据中心和80所学校组成,覆盖全区中小学、幼儿园,100%的教室、办公室设置了数据接口,100%的教职工接受了信息技术培训,全区学校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教育城域网的成功建设,为整体推进渝中区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十五”期间,全国教育技术研究成绩斐然,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至今,各中小学已拥有自己的学校校园网.甚至区域性的教育专有网络(教育城域网)。高速互联网络环境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环境、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和保证,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的问题一教学资源的建设,却一直处于很薄弱的局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经费欠缺、数据不规范、实用性、科学性较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学校“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的匮乏阻碍了教育水平的提升,使教育信息化仅仅停留在校园网或城域网基础设施的层面,已成为中小学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上海市基础教育重大的战略发展目标。200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当年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十一项实事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将多媒体教学网络终端覆盖至农村中小学所有集中教学、活动场所,以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骆铁柱 《教师》2008,(2):86-86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部从21世纪起,用5~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如何使我们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我们的课堂教育模式,改革我们的教学过程,改革我们的育人模式,推动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