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百姓的知、情、意、行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  相似文献   

2.
“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老百姓的知、情、意、行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  相似文献   

3.
"接地气"现在是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人们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名篇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家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品尝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鉴于此,我们建议广大同学在写作中也要"接地气",去关注万家灯火、体味苍生疾苦,走进真实的百姓世界。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科书通常根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来编排,而"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并不是真实的文体分类,只是文体的"教学分类"。按照"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来编制教科书选文,导致的首要问题是将文类混同于文体,疏离了语文课程目标;文学和文章误认,偏离了文本特性;阅读教学等同于纯粹的知识教学,背离了语文课程性质;对教学实践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套路化的教学模式,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科书的文体编制急亟改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类结构",回归语文生活的真实文体,并基于不同文体特征建构合宜的语文教科书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时指出:《政府工作报告》要"接地气"。"接地气"是当下的一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接上了地气,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品尝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体察到了  相似文献   

6.
姜有荣 《初中生》2014,(2):10-14
正"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接上了地气,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品尝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体察到  相似文献   

7.
教师设计作业应"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在趣味、差异、实践之处精心设计,让学生乐于完成作业,并不断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8.
人们期盼幸福的生活,包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其中",学有所教"是构筑百姓幸福的"基石",是百姓幸福之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我理解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建设一方文明。因此,教育工作将带着新的使命,带着百姓的期盼向幸福出发,  相似文献   

9.
魏杰 《考试周刊》2011,(71):28-29
"无巧不成书,有奇方可传",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发展常常运用巧合因素,富有传奇色彩。但是无论是"巧",还是"奇",都要合乎生活常理,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否则,情节发展就会失去真实性,而情节失去真实性,小说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丽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会说故事"就要使情节发展有信度。欧.亨利的名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10.
"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气。"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真实的情感"。如果引用这一流行语评说语文教学,也是非常恰当的。《路旁的橡树》一课教学的意外收获,就让我联想到语文教学也需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让语文教学确确实实地为学生的情感丰富、身心发  相似文献   

11.
王华云 《成才之路》2010,(30):48-4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要合理用好现存的教材,找准"想象生长点",也即补充教材的文字"空白",补充、扩展教材的情节"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空白",放飞学生的梦想,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2.
姜有荣 《新读写》2014,(1):36-38
“接地气”是近年来的流行语之一。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情感”。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称为究竟真实。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道"的境界,自由的境界,亦即是美的境界,即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艺术是用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但比生活更集中、更深刻、更具典型性的意识形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典型形象并不等同于生活原形,这就是一种"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生活,更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本质,达到艺术的真实。艺术艺术实践证明,正是有了这种"距离",才塑造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而对创作主体来讲,这种"距离",就是对创作者思想深度、道德情操、生活积累、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检验。  相似文献   

15.
纵观近年高考优秀作文,以记叙文、记叙抒情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居多。而记叙类文体常因立意新颖、情节曲折、情感真实、细节生动让人耳目一新,如果说情节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么细节就是文章的血肉;有了血肉,文章才能  相似文献   

16.
"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气."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真实的情感".如果引用这一流行语评说语文教学,也是非常恰当的.《路旁的橡树》一课教学的意外收获,就让我联想到语文教学也需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让语文教学确确实实地为学生的情感丰富、身心发展、心灵净化和情操陶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写文章比喻成"带着镣铐跳舞",你可以尽其所能,跳出优美的舞蹈,但不可以挣脱枷锁。这里,"舞蹈"就是作文的语言、构思、文采等等;"枷锁"就是文章的主题,意思就是文章写得再好也不能离开文章的主题。如一篇好的记叙文叙事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要文采斐然,扣人心弦,但不能天马行空,随意挥洒,必须要切题;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  相似文献   

18.
记叙文不能平铺直叙,一定要有波澜,才能抓住读者,提升文章的表现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写出记叙文的波澜?可从设计"误会"着手以体现情节的波澜,可通过抑扬转换以表现全方位的人物,还可通过心理描写体现作者情感的波动。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骼",那么细节则是文学作品的"血肉"。解读文学作品,不可忽视细节的作用。所谓细节即是与重大情节相对而言的细小动作和细微的生活情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主要运用在写人记事的作品中,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典型的具体的细小动作和生活情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还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个性的特点,表现出人物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0.
高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高考是"指挥棒",关系中国教育的未来。高考方案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接地气"。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和统筹。本文试图对此提出实践中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