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语言教育学家对受教育者自身主观能动性开发的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的观点逐步在外语界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中达成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者的自主性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2.
外语学习者学习主体认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国外语言学发展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广泛吸收邻近学科(心理学、教育学等)的知识,产生了许许多多交叉学科: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其研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伴随着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深人人心,教育的研究中心从教学法转向学习者的特征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我国语言学发展虽目前总体上不处于领先地位,但也基本保持与国际研究同步。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有北外的刘润清、广外王初明、中山大学的黄国文等知名学者。不难看出,第二语言习得(SLA)的研究重心已从教学法转向学习者特征及其在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关于学习者特征的研究目前有两大主题:一是探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如普通语法和错误类型等;一是从认知因素和语言学习策略等方面探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近年来,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就包括探讨学习主体即学习者认知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学习者自主,以学生为中心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者自主”(learner autonomy)已成为外语界研究的热点。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为了学习的考评(Assessment for Learning,An),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方基础教育领域兴起的评价理念,它是学习者和教师为了确定学习者达到了什么位置(where)、期望学生达到什么位置(where)以及如何(how)达到目标而收集和解释证据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活动理论的学习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教育开始从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本文将视角投射到以活动理论为指导的学习环境设计,以期从另一个角度对学习环境设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自21世纪以来,“学情研究”范式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的主题演变、知识基础和代表性研究,发现相关研究从翻译借鉴国外的学情调查工具、学生学习发展理论等“器”的层面,到立足中国问题,探索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尝试构建本土理论“道”的层面,出现了由“器”及“道”的升华。具体表现为研究主题由点及面,围绕“学习投入”核心热点,从单一行为观向整合观视角转换,形成了学习过程、结果及院校对策三大主题聚类。知识基础由弱到强,研究思路从描述学情现状到揭示作用机制;虽然西方学习理论依旧占主导地位,但本土研究有所突破。重要的代表性成果由表及里、由粗到细、从学理到实践,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现状分析到解释中国问题,解密不同类型、年级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关注院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要继续突破旧有范式,扎根中国教育情境,丰富中国大学生成长的理论解释;并秉持研究为实践服务的初心,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科学成果反馈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重新认识与评价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影响,作为从不同视角共同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理论应该并存于教育中。这一再认识过程深刻地影响到了对现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通过争鸣与对话,促进了教育研究中对于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满足学习者学习与发展需要”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彰显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尽管基于不同视角的所谓“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人格本位”乃至“生命本位”等等理论争议频繁,但由“传授为本”走向“学习为本”在业内已渐成共识。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伴随着当前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新进展以及网络教育与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驱动着教材形式由既往的“教程式”向“学程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线课程研究与实践一直被“高辍学率”困扰。传统文献对其原因的消极解读是在线课程定位失准、对在线互动机制理解片面、在线学习评价主体错位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对将“高辍学率”理解为在线课程和课程学习者失败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从学习者投资理论的视角,对在线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进行重新诠释。研究发现,在线课程“辍学”是学习者的一种主动选择,同时也是线下教师策略整合及在线课程资源属性的体现。基于“高辍学率”现象中隐藏的积极意涵,研究进一步从教学组织过程、学习评价模式、共同体实践等方面对在线课程学习机制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学习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研究以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叙事视角调查了高校日语学习者对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学习观念、学习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行为表现出一些共性模式,即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有着明确的物质性目标;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以及课堂教学参与度;与合作学习相比,学习者更加热衷于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语文教育研究者们指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的确立探讨其理论依据,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需遵循系统性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目标与特点;遵循适应性原则,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契合;遵循开放性原则,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遵循动态性原则,与课程"预设与生成"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术界对国际课程研究主题目前没有引起高度关注。通过分析国际SSCI收录的权威学术期刊《课程探究》发表的学术研究性论文可以发现,国际课程研究的主题聚焦于:教学实践转化研究、思想理论探析、课程改革的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主体研究五个层面。未来我国课程研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重视课程研究领域中的教学品质,将教与学的学术研究实践化;第二,课程研究视域有待于完善提升;第三,继续重视课程理论原创新、本土课程实践转化、课程变革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相关主题深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艾伦·泰特教授(Alan Tait),是国际开放和远程教育领域最知名的研究学生学习支持的专家之一。现任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及语言学院院长,欧洲远程和网络化学习联盟(简称为EDEN,全称为Europea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Network.网址:ht-tp://www.eden-online.org)的副主席,《欧洲开放,远程和网络化学习杂志》(全称Euro-pean Journal of Open,Distance and E-Learning,网址:http://www.eurodl.org)的主编。艾伦·泰特教授从1974年起就一直供职于英国开放大学,曾分别服务于英国开放大学的总部和地区中心,1989-1998期间曾任《开放学习》(Open Learning)杂志的编辑,他所提出的关于学生学习支持的理念和模式被很多研究者所引用,并被诸多的实践者所运用,其研究兴趣主要有学生支持/学习者支持、学习中心的组织、学生指导与咨询,以及辅导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相似文献   

14.
赵丽丽  李薇 《成人教育》2022,44(3):58-65
英国开放大学是世界远程教育领域的旗帜和楷模,其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也是原创性最强且特色最鲜明的一种理念与实践,对国际远程教育领域学习支持服务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起到了很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它的学习支持服务特色体现在学习者优先理念、学习支持全面优质、完备的教学师资团队、智慧高效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质量评估保证五个方面。我国开放大学要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一流开放大学,需引入先进的服务理念、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加强学习支持服务团队建设、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并建立全面的质量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者语料库研究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在此期间,中国学习者语料库研究,几个主要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和建设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在建设上主要有四个特点:与中国的外语教学紧密相连;群体作战、横向合作和资源共享;语料采用国家或省级组织的统一考试资源;标注、检索工具采用国际通用工具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基于中国学习者语料库过渡语研究;基于中国口语语料库的过渡语研究;英语语言与教学研究和基于语料库的CALL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is a tribute to Graham Nuthall's contribu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rom his early experimental studies through to his recent work on theory integration. It also explains the potential of the methodology, findings and theory building in our collaborative work to make a substantial positive difference for diverse students.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and need for, research linking learning to teaching processes (a scientific realist approach to putting ‘process’, socio-cultural context and theory building into a new process–product paradigm). Findings of student outcomes contrary to educational goals (for example, teaching designed to enhance appreci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riggering racist abuse) signal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that explains the impact of teaching on learner outcomes. The article also foreshadow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work that Graham and I did for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policy.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Graham's view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his work would make, would be to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University student anonymity in the summative assessment of written wor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 of student anonymity in the summat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 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It considers both theoretical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bias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others and the limited empirical work undertaken on this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It then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ir institutional consideration of student anonymity in assessment. It concludes with an attempt to integrate three perspectives fr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ory into the anonymity debate, which has largely been conceived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suggests that there is scope for much furth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benchmarks [Thomson, S., Wernert, N., O'Grady, E., & Rodrigues, S. (2017). TIMSS 2015: Reporting Australia's results. Retrieved from Camberwell, Victoria: www.acer.edu.au/timss], Australia’s science education is still in decline and so the ne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preservice teachers is warranted. Utilising data from a broader mixed methods doctoral study [Norris, C. M. (2017).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postgraduate preservice primary science education on students’ self-efficacy. Retrieved from http://ro.ecu.edu.au/theses/204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ype of science learner entering into postgraduate preservice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 and how different learner types influence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to teach science [Bleicher, R. (2009). Variable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science learners in elementary science-methods cour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7(2), 293–313. doi:10.1007/s10763-007-9121-8]. In this study, data was derived from a modified STEBI-B questionnaire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that provided a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survey data. Participants (N?=?274) were from a one-year Australian Graduate Diploma of Education Primary (GDEP) program. Bleicher’s (2009) research on ‘science learner types’, which included Fearful, Disinterested, Successful and Enthusiastic learners, was used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categorise the participants. The study identified a new type of learner (Not Clearly Identifiable, n?=?68),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other four categories, where individuals’ attitudes and beliefs towards science had changed due to life experiences between secondary school and their GDEP program.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science learner types did influence participants’ science teaching self-efficacy (STSE), giving suggestions for how this may affect tertiary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英语语态尤其是被动语态是一个习得难点。运用语料库的方法,比较本族语者与中国学习者的使用差异,可以发现中国学习者对词的语态使用过度、使用不足及误用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中国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环境中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及本族语者的语料输入不足等。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我国远程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立足典型远程教育机构的实践内容,有利于从实践出发完善我国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内容框架。基于中外学者从理论层面对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的划分,结合2010年电大系统实践层面科研课题的统计数据,研究认为,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应包括7个子领域及30个研究主题。7个子领域分别是理论研究、系统建设与运作、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教学资源、远程教与学、学习支持服务和媒体技术。通过比较发现:学者视角的远程教育领域研究更加关注理论研究、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子领域;实践机构更加关注应用研究、远程教与学、教学资源子领域;两者在系统建设与运作、学习支持服务、媒体技术方面的关注度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