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大学普通物理比中学物理内容更加深入一些,覆盖面相对比较广泛一些。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中学物理知识与大学物理衔接起来;对于物理教师而言,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把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有效衔接,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对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的有效衔接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从而为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大学物理是中学物理的延伸和拓展,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课;就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在学习环境、学生心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识应用、目标考核几个方面相互衔接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为大学物理教师做好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教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脱节,直接影响了大学物理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好物理学习的衔接能有效地解决地方院校中物理教学难、学生学习难的问题。论文通过对中学和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大学、中学物理学习顺利有效衔接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地方院校低年级物理教学难的现状的改变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物理作为所有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学生做好中学物理学习与大学物理学习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化教学,即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而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较系统化,特别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教学内容更为全面,更为深入。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思维方法导致大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严重影响了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塔里木大学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经验提出从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实现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的过渡,实现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二者的有效衔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教学衔接现状,提出做好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正常衔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物理作为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对提高非物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大部分大学生都感觉到大学物理的学习比较困难,特别是电磁学这部分内容是大学物理中的一个难点。文章将中学物理电磁学与大学物理电磁学做比较,讨论了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衔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力学部分是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衔接的关键,提高力学部分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后期的学习至关重要。同伴教学法提倡从教中学,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伴教中进行物理概念建构;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研究同伴教学法在大学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新课程改革进行探索的一种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的不断建设,中学生的升学率越来越高,而要想对中学生实行更为恰到好处的教育则需要加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性。物理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因此加强中学物理改革与大学物理改革的衔接性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内容,分析了现阶段中学物理改革与大学物理改革的衔接矛盾,并提出了提高中学物理改革与大学物理改革衔接和谐性的措施,旨在为提高中学物理改革与大学物理改革的衔接性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0.
矢量和微积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是一个重点,贯穿整个大学物理教学始终。本文从介绍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不同之处出发,分析矢量与微积分在大学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如何引导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物理教学中采用矢量及微积分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科技革命对高等院校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和对现行物理教材内容的分析三个方面谈了普通物理与理论物理打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目前物理教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学方法教育是我们探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性质 ,本文在物理文化定义及其起源的基础上 ,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物理教学的文化活动属性作了初步探讨 ,并提出了运用“准历史现象”法组织物理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Much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student views about physics concept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ow curricula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y ameliorate the situation.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ttle work on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and in separating, the student and teacher/classroom level variables that may impact student physics achievemen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tudent and teacher/classroom level variables on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physics concepts using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 a regression based technique.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68 different teachers and 3,119 students who were using a reform curriculum, Active Physic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pleted surveys asking about their beliefs, their classes and thei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also completed a physics achievement test. The data show that students of teachers who used Active Physics for a greater portion of the year scored higher on the achievement test than did students of teachers who did not use the curriculum as much. Furthermore, the data show that the achievement gap was narrowed between boys and girls and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physics. Additionally teachers who received inservice instruction on how to implement Active Physics narrowed the gap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views of their classroom involvement.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6: 961–976, 2009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丽水学院教学实际,从8个角度对非物理专业物理学教学改革工作做了总结,并在浙江省大学物理精品课程课题组教师的经验积累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新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物理和艺术为例,论述两者发展的平行性,展现物理教学的艺术之美,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贯彻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物理文化是历代物理学家、物理工作者共同体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物理科学技术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通过系统的物理文化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形成对物理世界乃至对整个自然界的科学认识,使受教育者得到科学认知的培养。物理文化教育启示人们: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目标需要重新定位,物理教育理念需要更新,物理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需要变革,物理教师角色地位需要转换,物理教育研究需要拓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长期以来学生在普通物理实验中只注重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的现象,提出在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突出物理实验方法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近代物理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这里的实际包括物理学发展历史、客观困难、自然现象、现代生活和科学实验等等.  相似文献   

20.
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简单地阐述了如何做好大学物理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