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古代科举,有如当今的高考。科举考试与高考之间,无论是在制度形态,抑或是精神理念上均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今考试时,无不从古代科举中寻找参照点。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考试,总体呈现出与户籍紧密捆绑的特征。在考试录取率与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均存在冒充户籍应试的现象,即科举"冒籍"现象。作为高考移民"历史原型"的科举冒籍  相似文献   

2.
在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特征的背景下,逐步放松高考户籍制已成为一种应然的改革方向。根据各省市所出台的最新规定,山东、福建、黑龙江、安徽、四川、海南、贵州等十余省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明显松动,其控制方式从高考户籍制发展到学籍凭证制;京津沪粤等省市以及内蒙古、新疆等高考移民流入严重的省区,高考户籍制几乎未出现明显变化。对于前者,应切实根据相关规定防治高考移民;至于后者,则应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方式渐进地放松高考户籍制,同时也应注意加强高考移民问题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科举制消逝了百余年后的今天,仍能够时刻感受到科举时代沉淀下来的文化。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两者在考试形式、考试程序、作用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1994年至2017年在CNKI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梳理后,按照研究主题将文献分成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科举变革与高考改革、科举与高考的公平性、科举户籍与异地高考、科举与高考的作用以及其他六类,并在对各主题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对未来"科举与高考"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现“异地高考”的阻力分析与消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洪池  梁燕  彭元珍 《高教探索》2013,(1):16-18,29
“异地高考”指的是户口在流出地、但在流入地高中就读并注册学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录取的一种方式.教育资源差异导致的利益之争、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高校招生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难以实现“异地高考”的主要阻力,而依据户籍考生和非户籍考生的比例分配招生计划、建立“以学籍为主”的高考报名制度以及实施多元化的高考录取方式和评价标准是消解“异地高考”阻力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高考移民现象浅析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是目前中国能够获得普遍认同的公平选拔人才的一项比较成熟的制度,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相对客观、公平、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在目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之一。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悄然兴起、90年代愈演愈烈的“高考移民”现象,使人们对高考的公平性提出了质疑。“高考移民”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参加高考而进行户籍迁移的人员,  相似文献   

6.
本文反驳了否定“科举学位说” 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国近代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清末的科举学位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学位的所有特征,当时不仅西方人和中国人将科举名位看成是一种学位,而且连在中国引进西方学位制度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日本也将科名认定为学位。科名的学位性质毋庸置疑,“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7.
高考存废与科举存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针对部分学者将高考比作现代科举 ,希望以废除高考作为教育改革突破口的观点 ,分析了科举与高考的异同及科举存废的历史和影响 ,指出以往人们对科举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客观 ,因此 ,以历史上废止科举的事例作为当今废除高考的论据是不充分的。高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 ,有其长期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才)之意。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始创于隋文帝杨坚时期,于隋炀帝杨广时继续发展,形成于唐宋时期,至明清时制度更为周密,清朝末年废除,共存在了1300多年。考试内容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于进士科外,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制科。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  相似文献   

9.
胡艺 《生活教育》2009,(4):25-25
高考的户籍制度该不该取消?这在全国“两会”上成为热门话题。很多教育界全国人大代表认为,高考户籍限制放开后。将出现大量“高考移民”.这将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广东省台盟副主任孔令人代表认为,非户籍考生可以在外地参加高考,需要从国家层面改革高招制度,至少应该对各省招生名额进行适当调整。(3月4日《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10.
为破解全国统一秋季高考“独木桥”难题,为考生提供多次选择机会,上海市教委近日透露,2008年上海将继续推行“春季高考”,面向上海户籍(或拥有相等户籍待遇)复读生群体计划招收1568名本科(高职)生。自2000年以来,上海市教委已连续9年探索推行“春季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制度,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却一直对中国的教育产生着影响。分析科举的价值并总结其教训,给人们的启示是,高考的活力在于改革;高考作为一种教育机会的竞争制度,必须与时俱进,让改革、创新成为其惯例和特征;对高考改革进行远景式设计,让它成为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在高考科目上进行组合,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以多种途径提供教育机会,拓宽人才选拔的渠道;尽快为考试立法,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2.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即指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一般认为经历了商周的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取士制几个阶段。隋唐至明清时代是古代人事制度的成熟时期。就古代人事制内容而言,包括中国历代王朝的设官分职制度、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官吏的培养训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个核心制度,在其存在的一千多年里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其影响深远并且复杂,其兴废亦自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建立科举学、加强科举研究很有必要,而鉴于科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情境,应慎言为科举平反。  相似文献   

15.
庞颖 《江苏高教》2023,(5):19-29
中国高考具有“早发内生型”特征,2014年以来的高考综合改革对高考制度的“早发”与“内生”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早发”体现了高考的历史性,高考的选才、纸笔测试、高竞争与科举的选官、程文、高利害同源;“内生”表现为社会发展与高考制度、资源配置与统一高考、差序格局、高考公平的关系密切。“早发内生型”特征于高考综合改革而言有阻力亦有动力,当下及未来的改革应基于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圣的职责使命,析出考试大国、教育强国高考改革的价值导向;基于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关注政府机构在高考中的角色转换;基于恪守公平的基本原则、进阶性的时序模式,构建相对统一、有限多样的招考方式;基于追求科学的基本准则、自适应的组织模式,探索适于中国国情的高校招生胜任力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6.
北大推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否真正触动中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从去年的推荐结果看,在十三个省市39所中学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过程非常透明,结果却是非常平淡。  相似文献   

17.
高考公平历来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反思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公平性问题,从完善高考加分、调整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先行户籍制、多元招生、出台《考试法》、文理合一等角度提出了健全高考公平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分科考试,选举人才,即所谓科举,其制度则始于隋朝。在唐代,适应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科举制有了发展。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分为秀才、明径、进士、明法、明书、明算诸科。自唐中叶以后,其中的进士科显得更加重要,中后期的一些政府重要官员大多出身于进士,中进士被人们视为“登龙门”。科举逐渐成为当时统治者选拔人才、培养“衣冠户”的重要途径。到宋代,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它的上层建  相似文献   

19.
关注、了解现实考试改革问题,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以往科举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以往人们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舱,是误解了科举制。在科举制废止近百年后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科举制。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么恶劣,最低限度我们可以说科举是一项不坏的制度,即“非恶制也”。“科举”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语,远非以往的“恶谥”那么筒单,我们不应将其看成一个贬义词,而应该把“科举”当着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相似文献   

20.
无庸讳言,高考在我国,是一根强力指挥棒,是应试教育的风向标。中国高考的特征,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这种以一次考试来评价并淘汰学生的制度,多年来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有这样的评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来自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根源是“高考”,“千军万马拥向独木桥”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