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机械类本科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因感性知识相对不足,造成工程认知与设计能力欠缺,创新设计缺乏源泉的问题,立足于培养的突破创新能力,提出了在学生的设计实践活动环节采用反求与变型设计的训练方案,运用适应性设计与变型设计原理,借助于反求设计工程训练手段,强化学生工程设计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探索。  相似文献   

2.
反求设计与快速原型技术在现代制造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汽车曲面模型为对象,论述了反求设计与快速原型一体化制造的工艺过程、关键技术,为产品的快速创新设计和制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反求工程及其创新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求工程技术已成为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流程,其发展是建立在创新设计的基础上。本介绍了反求工程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阐述了进行反求工程技术研究的意义,并强调创新设计是反求工程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将设计思想与实物原型迅速、直接、精确地转变为可以再加工的CAD模型,分析了反求工程实施中的几个关键技术步骤,即数据采集,测量数据的预处理,曲面重构技术,实体造型技术,并结合复杂型面产品反求的实例,讨论反求工程CAD建模技术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机械工程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工程意识的、掌握现代设计和制造方法的创新型人才。针对这一需求,设计了针对大机械类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实践训练方案,即:通过对部件实物的反求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通过比较同类产品,改进被反求的部件实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建立反求设计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产品模型的数据采集是实施反求工程中首要而关键的一步,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反求工程内容的开展,而曲面反求重构是反求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某相机为研究对象,通过非接触式Roland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曲面数据采集和使用Geomagic反求建模软件,对重建过程中的曲面构建方法和曲面拼接质量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曲面反求重构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设计开放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加强知识横向迁移,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建立反三角函数等式的几何模型为这些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教学中,由于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因而意外获得了斐波那契数列与反三角函数之间的奇妙性质.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基于触觉交互系统的产品造型设计综合性实验课程,内容包括对产品实物进行激光测量,通过逆向建模得到CAD模型,结合触觉交互系统进行再设计,并快速成型出新的样品.实践证明,通过该综合实验,学生了解先进的产品设计开发技术和逆向工程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的综合理解和集成运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逆向工程技术是实现在已有产品基础上进行快速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因而提出了面向产品创新设计的逆向工程技术实验。首先应用关节臂测量机来获取实体模型的点云数据,再用逆向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从点阶段到多边形和曲面阶段的一系列处理生成CAD模型,最后通过概念设计并结合正向软件对已有模型进行改进,实现创新设计。以一款手机壳模型的创新设计为例对实验教学流程进行了说明。该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逆向工程的流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COMET测量系统的逆向工程实验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先进设计制造领域的逆向工程技术实验课程,给出了实施方案。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利用COMET光学测量系统以及相关的CATIA软件平台,对产品模型进行逆向造型设计,不仅能够了解产品的快速设计开发技术,而且有利于学生对逆向工程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逆向工程作为一种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以鼠标外壳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逆向工程技术与快速成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逆向工程中应用IMAGEWARE软件处理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得到的鼠标外壳云数据,在PRO/E软件实现实体模型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理念下,按照“与当前工业主流技术相衔接”的原则,结合3D打印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和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宗旨,提出将3D打印实践教学与企业产品研发流程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首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建模和设备操作能力为目的。其次,根据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宗旨,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具体产品设计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设计创新。最后,打印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实体模型。让学生体会从设计理念到设计过程,从概念设计到成品加工的过程,达到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FARO测量系统的逆向工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先进设计制造领域的现代设计方法逆向工程的实验课程,实践证明学生利用FARO测量系统以及相关的Imageware、UG软件平台对汽车、摩托车零件进行逆向设计,不仅能够快速了解产品的快速开发技术,而且理解了逆向设计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逆向工程的定义,系统地分析了逆向工程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点云数据的获取、数据预处理和重建模型等过程。并以维纳斯头像重建为例,借助SolidWorks软件,通过ScanTo3D插件对点云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曲面重构,最终生成实体模型的过程,说明了逆向工程技术在产品几何造型设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对产品进行建模、仿真、优化及新产品开发成为现代设计的一大特点。阐述逆向工程的基本概念、产品几何形状的数字化技术、测量数据的预处理技术、模型重建等,并对逆向工程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基于Catia的汽车车身逆向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Catia软件在逆向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并利用Catia软件中逆向工程设计的功能模块,处理三坐标测量仪得到的点云数据并整合得到三围模型.本文对汽车车门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应用Catia软件进行逆向设计,体现出较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在车身设计的逆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反求工程作为当今产品设计制造的一种新的手段,在众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Pro/E中强大的造型功能、模具设计功能及逆向工具为反求工程对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实例的介绍对这一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Internationally there is a need for research that focuses on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to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skills needed for a rapidly changing future. One way to do this is through designing engineering activities that reflect real-world problems and contextualise students’ learning of STEM concepts. As such,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learning that occurred when fifth-grade students completed an optical engineering activity using an iterative engineering design model. Through 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using a case study design, we analysed multiple data sources including students’ design sketches from eight focus groups. Three key findings emerged: first, the collaborative process of the first design sketch enabled students to apply core STEM concepts to model construction; secon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stage students used experimentation for the positioning of lenses, mirrors and tubes resulting in a simpler ‘working’ model; and third, the redesign process enabled students to apply structural changes to their desig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model was useful for structuring stages of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redesign; however, we suggest a more flexible approach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 of STEM concept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