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素质教育与考试方法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素质教育与考试方法改革河南教育学院王冬桦考试是检查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应试教育”将考试异化为教学的目的,以致带来一系列教育教学问题。为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产生形成的若干热点问题中,如何认识和对待考试,是又一个歧见迭出却必须加以认真讨论研究的问题。在“应试教育”受到空前猛烈的批判的过程中,就多次听到有人这样说:“既然‘应试教育’的弊端如此严重,误国误民,那么,把考试取消了不就结了?没有考试,自然也便没有了应试和‘应试教育’,问题不就彻底解决了?”流行话语叫做“‘应试教育’:都是考试惹的祸。”显然,这种情绪偏激的“考试取消论”,不仅反映了对考试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的一种糊涂认识,而且,这种论调也确实曾在一个时期内,对中小学…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人的意识里,似乎素质教育与考试是水火不相容的。实际上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考试。与素质教育相对立的是“应试教育”而不是考试本身。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评价、考察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同样需要运用考试这一手段。只不过这里的考试不是以排名次、比高低为目的,而是着眼于检查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激励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第二,素质教育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应试教育“转轨”而来,有一个由低…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得出5个不等式,对否,请同仁们共解。1.实施素质教育≠对考试全盘否定。有人认为考试就是“应试教育”,似乎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标志。其实考试本身并不存在为什么教育服务问题,正如枪杆子自身没有阶级属性一样。以牺牲“大多数”...  相似文献   

5.
当前教育界有两大热门话题,一个是教育现代化,另一个是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出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达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目前,以实施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展开。然而在当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对这条政策还存在一些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主要有以下表现:其一,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在正式文件中,“应试教育”一般都带有引号,表明“应试教育”是一个专门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通过考试而升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教…  相似文献   

6.
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核心,因此,凡谈到应试教育就不能不谈到考试。今天,随着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的口诛笔伐,考试似乎成了一种罪恶,成了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对立物。于是每年的高考、中考研讨会改称素质教育研讨会,有的区县把统考改称“素质检测”,甚至一些地方的主管考试部门也羞于讲“考试”二字了。难道考试真的是一种罪恶吗?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拦路虎、绊脚石吗?为此,笔者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在被人们解读为一种全新的事物的素质教育与所谓的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较量中,发现这两种“教育”并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因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合逻辑。文章通过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新厘定,以及对考试竞争的再认识,发现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回归考试,重视发挥考试的诊断、改进、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并对现行的考试进行重构,使考试目的,内容与形式达到更高层次的契合是必然之选择。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教育战线正在大力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总体看,这当然是一种进步,是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但在一些问题的提法和认识上,似值得进一步推敲。如不宜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又如,在对应试教育的一片声讨中,应对考试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综观古今中外,似不曾有过不考试的教育。问题在于如何考和如何评价考试的结果。如果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是科学的、全面的,对考试结果的评价是合理纷恰当的,则这样的考试对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有利的。本人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  相似文献   

9.
本具体分析了“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教师、家长对考试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做法,同时深刻分析了“应试教育”的危害。通过比较分析,论指出广大教育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初稿素质教育,也只有推行素质教育才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核心,因此,凡谈到应试教育就不能不谈到考试。今天,随着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的口诛笔伐,考试似乎成了一种罪恶,成了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对立物。于是每年的高考、中考研讨会改称素质教育研讨会,有的区县把统考改称“素质检测”,甚至一些地方的主管考试部门也羞于讲“考试”二字了。难道考试真的是一种罪恶吗?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拦路虎、绊脚石吗?为此,笔者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具体分析了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家长对考试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做法,同时深刻分析了“应试教育”的危害。通过比较分析,论文指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也只有推行素质教育才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如何走向素质教育。这是经济发展、富民强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中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切肤之痛,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为此,要弄清基础教育的目的、性质、任务是什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不同?“应试教育”是选拔少数人士大学,为考试而培养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全民教育,教会做入,坚持全面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  相似文献   

13.
加大考试改革力度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副校长赵清正传统的陈旧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是产生“应试教育”的重要根源,是影响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瓶颈”。几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传统的陈旧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中的突出弊端,加大改革...  相似文献   

14.
深化教育改革,打破“应试教育”旧体制,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新体制,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显然,这个任务就责无旁贷地摆在学校教育各科的教学面前.成为每一学科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高中生物学教学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转为“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转化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过去的“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教育目的.其指导思想往往强调以授课和灌输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现在的素质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  相似文献   

15.
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理性思考马维马录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跳出两个误区一要跳出应试即“应试教育”的误区。考试作为国家选拨人才的一种手段,必然长期存在。就是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检测学生学业,素质教育也不会取消考试这一重要手段。目前,有些人...  相似文献   

16.
邓琼瑶 《中学文科》2005,(10):23-23
改革开放,推陈出新。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考试形式从闭卷到开卷,是教改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已经无证可查,但相信有“应试教育”提法的人大多认为“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事业的一次飞跃。如果用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把素质教育重新纳入应试教育的框子,那它实际上就成为了一种“素质应试教育”。所谓“素质应试教育”,就是以各种方式把“素质”变成仅仅是一门考试的科目,要求它与其他各门课程一样,服从和服务于考试、升学、就业等外在目的。比如,有的学校和老师用“不过好素质考核这一关,就不能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就不能提高升学率”为理由,要求学生重视“素质教育”,并搞出许多“素质”的量化指标和形式来。而在一些学生那里,则走向了相反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一、由“应试教育”的“教练员”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引领员”应试教育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人们憎恶“应试教育”,但又热衷于应试教育,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舍弃“应试”方式,客观条件不具备,继续使用“应试”方式,大家又心有余悸。事实上,考试只是一种评价形式,我们可以用来评价“应试教育”,也可用来评价素质教育。运用考试的评价方式推进素质教育,教研员大有可为。教研员是一个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教练员与监管员,赋有评估教学的职责。教研员要负责期中、期末各年级考试的命题,要负责中考的命题,要负责高考前的各种模拟考试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正>思考之一:“素质教育”概念何以在20世纪末的中国教育界受到极大关注.(一)“素质教育”是作为改革“应试教育”的重要出路和归宿提出来的.众所周知:改革“应试教育”的呼声由来以久,早在30多年前,毛泽东就对考试的种种弊端作过尖税的批评,由于学校“教”与“学”跟着考试走,学生便成了考试的奴隶,历史表明,诸如“高分低能”现象等,皆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升学率竞赛和以分取人,势必导致“唯分数论”的思想认识和倾向.结果是,片面教学以应付考试,必然束缚师生的手脚,影响了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要求改革“应试教育”,又一直苦于无策,于是就找到了“素质教育”来作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