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领导主要涉及知识的获取、保存、传播、转化与应用五个环节,校长相应地要扮演好知识服务员、知识总管、知识传播的促进者、知识转化的示范者以及知识的实践者角色。以上角色综合起来,就是校长要成为一个"知识长"。要保障知识领导顺利进行,就要培养知识工作者,培育知识创新导向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剖析知识"一半"与"另一半"的交互作用,即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个人知识与社会知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等五对知识每一对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略探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生成之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的知识观需遵循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与研究生教育的精英逻辑,这客观上要求研究生具备以高深与广博为内核的知识内容观、以系统化与贯通化为要旨的知识结构观、以稳定性与精英性为着力点的知识价值观。当前,人工智能引发的知识变革诱发研究生知识观发生某种程度异化,主要表征为显性知识遮蔽缄默知识、同质性知识阻隔异质性知识、海量碎片化知识消解系统知识、泛滥的“软知识”侵蚀“硬知识”。为此,优化研究生知识教育、实现知识学习方式转向、构建新知识素养当是人工智能时代重塑研究生知识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化网络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成为教师重要的职业技能。知识管理是知识时代的要求,是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教师应在明确个人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精制、知识的存储、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分享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更新等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论的立场,检讨高中课程改革在处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等知识价值论问题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面临的困境,至少可以依据知识与行动、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权力以及知识与主体等关系维度,透析高中课程改革在处理学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官方知识与地方知识以及公共知识与个体知识等知识价值问题的利弊与得失,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网络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及特征,选取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链、知识管理技术和方法以及网络型企业内部环境作为系统要素,构建了由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6个子系统构成的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结构,并廓清了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机理。  相似文献   

7.
一、隐性知识理论在当代知识理论中,知识总体上可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英国学者波兰尼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别: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也被称为明确知识、言语的知识、清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资源的不断丰富,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知识的快速检索、共享和重利用,充分有效地利用知识资源已成为知识管理的一项迫切的研究课题.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的工具,在分析知识地图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检索、知识获取、教育应用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型.教育应用模型由学习诊断和专家知识地图两个子模型构成.  相似文献   

9.
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成果,从知识共享的基本概念、目的动机、过程模式、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知识共享的本质与规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部分,其中隐性知识是个人知识的主要部分。知识共享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不断相互转化中实现的。知识共享效果的好坏受到知识共享主体特点、内容特征和"共享场"环境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更多地重视隐性知识、强化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为知识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促进知识共享的关键。文章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知识共享的本质,克服知识共享的障碍,更加有效地利用知识共享的规律促进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概念,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和策略。随着高校师生对信息需求越来越全面化、多样化、人性化,同时也要求信息更加专业、深入、准确和及时,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成了图书馆必然的发展趋势。知识服务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具体体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知识服务,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高度和深度。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及个性化服务的具体阐述,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个性化知识服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水平,需要构建知识体系,在构建知识体系中,老师根据不同知识体系特点设置知识问题进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方法。本文介绍几种构建知识体系中知识问题化的做法,包括:构建模块体系时的知识问题化、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时的知识问题化、构建知识专题体系时的知识问题化、构建知识点体系时的知识问题化等,帮助学生学会根据需要构建知识体系,自我质疑和解疑,从而提高综合、创新等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说明文文本价值的彰显与语文学科的应用取向、体系建构及由古典而现代的语言转向紧密相关.中学说明文教学长期存在着知识板结与知识错位的两大问题,在知识观念上固守着表征主义知识观.由表征主义向生成主义的知识观转向,为说明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审思视角.在生成主义知识观看来,说明文教学期待着由知识客体走向知识主体、由知识概念走向知识情境、由知识结论走向知识过程、由知识接受走向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3.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14.
知识发酵作为知识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基于现有知识管理框架类型,借鉴生物发酵机理,对知识发酵理论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框架内实现知识转换的因素、过程等问题进行系统、合理分析。提出知识发酵理论引入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认为:知识发酵理论引入图书馆知识管理应以知识创新为目标,以知识组织、团队、个体管理三个层面,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机制的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顺 《中小学电教》2012,(Z2):33-36
一、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英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波拉尼(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提出了知识的二分法,即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数字等清楚表达的知识,此类知识可编码化、易于整理与存储。隐性知识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知识,是存  相似文献   

16.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将个人的知识管理分为五个不断循环的部分,即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知识,还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概念。对我们学生朋友  相似文献   

17.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期刊管理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运用和借鉴知识管理思想,充分认识期刊管理的知识内涵,探索期刊知识增长、采集、获取的基本规律,营造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期刊知识管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以人为本,关注期刊馆员的知识组织能力、网络认知与技术应变能力、语言交往与协调能力、专业发展与研究能力,加强期刊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建设;培育新的期刊管理模式,推动期刊知识的融合和重组、知识单元与知识链条的形成,用知识挖掘和知识推送等现代化手段,不断提高图书馆期刊管理与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课程与知识密切相关,知识观的发展变化影响着课程知识体系的创建。传统知识观导致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单一化和静态化,语文教学关注确定的理性知识;现代知识观提倡知识的创建性和生成性,语文教学不仅关注陈述性的知识,也要关注程序性知识、语用学知识、缄默知识,建构全新的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电磁感应知识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综合力学、电路、电场、能量、磁场等知识,启下——解释交流电、电磁波等知识;电磁感应知识在因果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既是知识学习的重点,也是知识学习的难点.鉴此,通过以下知识索引,立足基础,理清  相似文献   

20.
一、教师知识管理的定位 为了深入地探究教师知识管理,我们首先采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说法很多。鉴于对一些文献的参考,知识管理的通俗定义就是指对知识的获取、保存、更新、应用、共享和创新,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有效利用知识来创造价值。其中知识通常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用具体形式(如文字、图像、符号等)表达的,并且可用印刷材料或电子方式承载的方便人们交流的结构性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