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哲学现代性既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又是哲学自身的一种存在样态,一种价值判断。哲学现代性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进步、文化演进与普遍交往的现代化进程而呈现和发展的,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过程。加强对哲学现代性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现代哲学的发展与功能,有助于指导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现代性是现代国家的文化规定,现代国家是现代性外在表现形式。在当今世界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性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国家的建构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现代性具有中国的文化特点,中国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在总体上有相适应的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两者之间的协调必将促进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同时也是一个现代性建构的新时期,前现代价值体系、现代价值体系和后现代价值体系互相杂陈,如何建构现代性?人文奥运与现代性契合,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一种人文精神,它们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我国传统道德缺乏个人主体精神和公平、公正的理念致使现代性建构出现困惑。我们应以"北京奥运"为契机,建构现代性的公平、公正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把茶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一种创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茶文化传播的良好载体。把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要坚持四个原则:提取茶文化中与大学教育相契合的内容;保持趣味性与意义性并存;重视英语综合能力训练;遵循现代性原则,构建线上第二课堂。在实施中,可采取趣味讲座,开展体验式、互动型的主题活动,茶诗、茶词欣赏与翻译,台词配音等方式。对于实施中存在的师资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构成和传播内容之一,然而在历代笔记小说中,很多有关泡茶、品茶、煎茶以及社会各阶层对茶的描述和认识的思想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历代笔记小说作为非主流的文化载体,其中所记载的茶产地、茶品、茶艺、茶道等比之诗文审美化的描写,更具研究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李娟 《培训与研究》2008,25(7):15-17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构成和传播内容之一,然而在历代笔记小说中,很多有关泡茶、品茶、煎茶以及社会各阶层对茶的描述和认识的思想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历代笔记小说作为非主流的文化载体,其中所记载的茶产地、茶品、茶艺、茶道等比之诗文审美化的描写,更具研究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传承与弘扬茶文化无论是从茶器、茶技还是茶道角度,都意义重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要更新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茶文化"课程体系;依托"互联网+",拓宽渠道,开展茶文化活动;加强培养茶文化"双师型"师资,推广茶文化。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实质是传统与现代性的博弈。传统不代表落后,是现代性的基础。现代性是多元的现代性,可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在全球化及现代化的语境下,保持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寻找和建构自己新的生存方式,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1959年贝尔森(Bernard Beleson)在《民意季刊》(Public Opinion)上撰文宣称"传播学的枯萎"以来,迄今为止传播学依然无法摆脱理论建构的现实困境。由于"传播学是在具体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中研究人和制度的学问,也是在变化的条件下研究人和制度的学问",所以有必要回到现代性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程中,重新思考传播、传播研究与现代性的关系。我们要做的是把现代传播研究放回到它原本属于的地方,即"一系列有关现代社会出现、发展、结构特征以及未来变迁的学科之中",重新对"什么是传播"、"传播研究的边界"做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两个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概念。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过程,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后果。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多数学者把吉登斯的现代性概念解读为一种制度变迁和社会规划。而吉登斯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也凸显了一定的文化意蕴。现代性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表达。现代性最具象征意义的表达是指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价值理念。现代性的文化诉求通过时空重构,实现了全球性的传播。文化全球化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性进入其发展的高潮阶段。在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进程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始终并存,这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高校注重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面向留学生积极开展文化教学。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融自然、社会、哲学、文学、艺术、美学、风俗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反映了中国当代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中国茶文化的这些特点,从茶切入,以茶为媒,将茶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中华文化教学组织,能让留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的发源地,从周代起酒文化已经走向成熟。进入唐代后,酒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茶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范式开始登上舞台。唐代茶文化生活范式的形成得益于发展基础的已然构建、茶艺定型化和茶道思想的孕育、茶与文学艺术的深度融合以及茶学著作的集中涌现等。在此背景之下,唐代社会文化生活实现了从酒向茶的转型变迁,出现了褒茶贬酒、以茶代酒、茶酒争雄、茶酒互补四种茶酒文化价值观。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动力机制,而这一转变从侧面揭示了唐代中后期时代精神的历史转向,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人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人文学科既扎根于欧洲的人文精神血脉之中,也关联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自治,要想让它们完全“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设想的事情。理智的全球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们视野的不断扩大,更大包容性东西的传播,或文化多样性的坚持。必须知道,人文学科的全球化同样也置身于西方现代性的普适性与非西方民族国家的自身现代性诉求之两难处境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性以现代主体意识的弘扬为主旋律,以文化自觉性为前提。提高文化自觉,必须以积极的、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提高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深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间关系的认识,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正确对待世界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在科学认识文化现代性和传统性、文化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中,茶文化因其雅俗共赏的特点在都市和乡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一雅一俗,不仅满足了荼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而且二者统筹互动,都市荼文化开拓了客源市场,乡村茶文化丰富了旅游资源,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为基础,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传播对性别现代性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传播、性别视角切入现代性问题将会促使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正视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女性所遭遇的性别困境和角色认同危机,以及性别现代性建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通过男女主人公婚姻的破裂,从性别角度反映了现代性话语中的有关自由与责任、平等与差异、理性与宽容、权利与义务、理解与信任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按照历时的方法,可把现代性划分为前期现代性、中期现代性和后期现代性;按照逻辑的方法,把现代性划分为启蒙现代性、理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三种"现代性"处于一个既爱又恨的紧张状态。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三种"现代性"都是相互继承、辩证否定和发展的,因此,也证明了现代性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丰富、复杂、多样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东方的茶道     
关于我国茶文化的界定是:“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的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茶道。王玲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性风险以及规避风险路径等方面。研究中仍存在缺少学科意识、方法论高度、历史的维度以及经验科学的依托等诸多不足。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致力于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  相似文献   

20.
以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为主的前卫现代艺术通过对视觉语言的创新,影响了现代平面设计现代性内涵的定型。其精神内核以平面广告设计为传播载体,参与了视觉现代性的建构并传递了特定的广告设计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