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洛神赋》,渗透了顾恺之对《洛神赋》主题和情感的独到理解,他用独特的绘画理念和绘画技巧再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情感中蕴涵了历史、文学、艺术的因素,具体画面表现为“以韵传情”的绘画基调、连环性构图的样式和“春蚕吐丝”般的连绵线条。  相似文献   

2.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华艺术中极为辉煌的历史时段:书有王羲之,诗有三曹七子二谢,画有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赋文叙述了自己于洛水边与美丽洛神相遇的故事。本文品味、赏鉴《洛神赋图》,从六朝艺术"明空见性"说起,兼论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点出《洛神赋图》的闪光之处在于宣扬人神相通,以美劝世。本文不同于普通的绘画鉴赏,作者并不在意绘画的内容、笔法,在他看来,不论是画还是赋,都为了展现对美、至诚和自然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这一追求古今相通,或许这正是《洛神赋图》和《洛神赋》跨越了千年还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清明上河图》构图形式、绘画语言的分析,认为《清明上河图》是有感而发、有灵而作,有主题、有意境,构图完整、艺术语言丰富的艺术创作,是一幅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而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的艺术作品,是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都相当高的国之瑰宝。  相似文献   

4.
《洛神赋图》以其独特的连环有序的空间魅力、气韵绵长的幽兰之气、巧夺天工的跌宕之美向我们呈现出一种形式美,即连环之美。《洛神赋图》卷的连环特质体现在长卷构成形式、人物造型、背景环境的经营布局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的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它无疑是中国画艺术表现技巧最基本的方面,每位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进行布局时都是“惨淡经营”。中国画较之西洋绘画艺术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 一、中国画布局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二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般说来中国画讲求以线造型,西洋画讲求明暗造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真;西洋画讲求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求散点透视(或移动透视)。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画布局形式比西洋画更富有主观、随意和灵活性。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一纸长卷将浩浩万里长江尽收眼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突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的各个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幅空间,把繁杂的“夜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上叙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动透视的形式表现的。而宋代  相似文献   

6.
魏晋之间,洛神成为一个令各类艺术迷醉的女神形象。《洛神赋图》受《洛神赋》与时代文化的影响,偏好女性题材,追求人性对审美激情的感发,以眼神对视来经营位置,在表现人体之美时,重在衣折秀媚的线条讲究,追求艳姿的描绘,具有那个时代绘画特有的审美理性。通过对《洛神赋图》、《洛神赋》与顾恺之画学思想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做出推论:一代巨匠顾恺之创作了一代名画《洛神赋图》。  相似文献   

7.
《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而创作的绘画,该画以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该赋的内容,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现存《洛神赋图》是一件宋代摹本,但仍保留了不少顾恺之的画法风格,具有原作之风。画作巧妙地把诗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创造了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相似文献   

8.
《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五代南唐时期顾闳中的人物群像精品。全画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以连环长卷的方式再现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该画真实地再现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画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杰作。怎样引导高中学生欣赏这件作品?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教学模式将古老的优秀绘画杰作拉到学生的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画家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市景和民俗生活。《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宋代经济、文化、建筑、科学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因此,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画程式画的构图法则已经很难满足当代画家们对现代生活的描绘,画家们在经历困惑、反思、觉醒的心理历程后,打破了传统绘画中运用空白营造空间的构图法则,重视绘画形式的完整性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平面分割与构成,营造情境空间,形成了当代中国画的构图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中西艺术交流始于明清,这一时期最大的特色是"西学东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的进入促进了西方古典主义写实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融合与发展,一改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及线描风格。这个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集中在记实性,其中发展较为瞩目的题材包括装饰性壁画、人物风俗、人物肖像、战功图及祭祀等。本文以《乾隆皇帝大阅图》为研究对象,从造型、明暗、构图及透视等方面详细阐述西方绘画技法对中国画的影响,认为西方绘画技法促进了中国画对光影元素的运用、明暗和透视法的兴起以及色彩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
荆浩《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绘画理论著作。“图真论”的提出,第一次把“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统一为“度物象而取其真”,发展了中国画的“形神论”;“气韵论”赋予传统“气韵”新内涵;“思景论”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观;“笔墨论”确立了中国独特的造型语言。《笔法记》都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现代架上绘画的构图形式是绘画创作思维过程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规律可寻的多样化构图形式,它与传统绘画构图最大的区别是主观行为意识的表现过程决定其画面图形及构图,而不是以构图的创作过程决定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详尽分析北宋中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绘画创作,认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涉及了山水画创作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能体现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是对于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的审美心境、创作态度、山水画取材,以及笔墨运用等问题的提出与阐述.指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与发展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为陆探微作《洛神赋图》弗利尔馆藏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洛神赋图》尚有七种,今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传为陆探微作的《洛神赋图》是其中唯一的白描木,而且首尾最为完备,该卷虽疑点较多,但将其与其他数种画迹及相关录进行比较、考证,尚可看出其流传有序,所据母本依稀可辨,从该卷题跋也可以看出与唐人《洛神赋图》粉本的某些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唐人粉本、李公麟临本、《东图玄览》录之白描绢本、传仇英仿本皆在明代社会流传,此卷系临仿唐人粉本或他本,故而命题为“唐陆探微九歌图”,这是有可能的,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唐代是存在过题为陆探微所作《洛神图》的,此卷亦即唐本陆探微《洛神图》的再摹本。中附图三幅均系国内外首次发表,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早期佛教绘画遗址克孜尔石窟壁画、敦煌石窟中南北朝时九色鹿经图、唐代《观无量寿经变》两侧未生怨与十六观壁画以及代表中国本土绘画形式的武氏祠画像石的分析对比,印证佛教绘画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佛教绘画以传统和新需要相结合,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构图形式上,佛教绘画带来的新样式,丰富了中国绘画构图形式,九色鹿经图等壁画同我国本土绘图也有明显的联系。佛教绘画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化要求。  相似文献   

17.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在传统绘画艺术发展中,笔墨作为绘画语言形式,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创新,绘画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笔墨在中国画创作和艺术表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中国画的艺术独特性、艺术表现性和艺术再现性,对中国画的创新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课前谈话】师:认识他吗?相传他七步成诗。生:曹植。他是曹操的儿子。师: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你们看,他的代表作《洛神赋》,被称为浪漫主义千古名篇。(出示《洛神赋》)师: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洛神赋》的魅力,有人将《洛神赋》运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了演绎,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视频)师:你发现视频中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生:它把《洛神赋》画成了一幅画,写成了一幅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9.
《芙蓉锦鸡图》构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图是视觉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辖着整个画面视觉和心理效果。本文以《芙蓉锦鸡图》为例,首先分析了绘画的内容构成,进而从形式心理营造、构图形式主线、线条对视线的牵引等三个方面解析了其构图原理,最后总结出其具有多样统一、对比和谐、张弛有度的构图形式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威廉斯一生致力于诗歌形式的探索研究,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追求将诗歌与绘画融合,将绘画的设计与诗歌的设计融合于他的艺格敷词诗歌的创作中。《盲人寓言》是威廉斯晚年时期创作的艺格敷词系列诗《勃鲁盖尔的绘画》中的第9首,这首诗是威廉斯将绘画的设计与诗歌的设计进行融合的典范之作。在诗中他挖掘诗词、诗行与诗节的设计形式,试图运用诗歌诗行排列形式来模拟绘画的构图及其图像意蕴,通过诗歌文本设计来再现、转换并重塑勃鲁盖尔的绘画;同时表达他对勃鲁盖尔及其艺术的独特方式的赞美和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