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人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具体包括: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生命生产的形式,劳动也是个人生命生产的形式,二、人在社会合作中生存。主要体现:社会合作是人类自我保存的方式;社会合作是人类劳动的方式;社会合作是满足个人多方面生活需要的方式。三、人在社会环境中发展。1.人类意识和智力是社会劳动的产物;2.个人知识和能力是社会文明成果向个人的内化与转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形体、精神、意志、情感)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社会、自然),创造着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创造着美,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3.
人的存在形式可分为“类存在”、“一般存在”和“个体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 ,相应地也就具有三种不同的本质。人的类本质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它表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区别 ;这种本质就是劳动。人的一般本质是指所有个人都具有的共同的根本特征 ,它表明不同个人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这种本质就是人对幸福的追求。个体的人的本质是标示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质的规定性 ,它表明不同个人之间的区别和个性 ;这种本质是由个人所独具的自然素质 ,社会遇境和个人意识三个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 ,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人的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 的规定性。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就 是在主客体关系中人的地位、作 用和特征问题,主要涉及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关系 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 及其伦理水平决定的,可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附、顺从自 然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改造、利用 自然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自 身不断发展,智力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人类从自然的奴隶向自然的主人转变;第三阶段是刚刚起步的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阶段,2、人与社会的关系离开个体发展就没有社会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具体包括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人类生命生产的形式 ;劳动也是个人生命生产的形式。二、人在社会合作中生存。主要体现 :社会合作是人类自我保存的方式 ;社会合作是人类劳动的方式 ;社会合作是满足个人多方面生活需要的方式。三、人在社会环境中发展。 1 .人类意识和智力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 .个人知识和能力是社会文明成果向个人的内化与转化  相似文献   

6.
人的主体性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类愈来愈显示出不同于动物和自然界的本质和力量的今天,不能不强调人对自然的主体性。以实践这一对象性活动作为基础所理解的人的主体性包括人对自然和人对人自身两个方面。人对自然的主体性是基础,人对人自身的主体性则是人的本质即自由最终形成的内在根据。因此,在全面理解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所表述的“人类的价值中心论”,不仅不能被抛弃,相反应该被发扬。生态伦理学是透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同一般伦理学一样,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使其指向发展错误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 ,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 (形体、精神、意志、情感 )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 (社会、自然 ) ,创造着文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创造着美 ,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 ,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 ,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 ,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是一切社会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是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是人们主动的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合作是人的深层本质,是人类发展的方式,认识合作的本质意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教与学关系问题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走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研究范式,即“教”或“学”的研究范式、“教与学”的研究范式以及“教学”研究范式。现代教学作为一种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结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正确引导、科学组织和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10.
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生态伦理作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应当”,其价值建构和价值目标的落实都理当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为其价值系统确立的现实基础和本位,以“人类精神的自律”为其达成价值目标的主体基础和力量。这在实践上就意味着人类按照其在自然界持久生存和更好地生活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同仁尽管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探究,其成果颇丰,但在研究中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区分:即没有把人的社会本质明确地区分为人的主体本质方面与客体本质方面。简言之,没有把人的本质看作一体两面。(即在“社会”这个“体”中存在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这就不免在理论上存留一些疏漏,容易导向哲学上的还原主义,不是向思辨唯心主义靠拢,便是向旧唯物主义逼近。笔者认为,马克思固然未能从概念形式上明确把人的社会本质区划为主体本质与客体本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诞生后,社会选择作为生物进化的主体向度中介,与自然选择共同推动着属人世界的生物进化。社会选择发生的必然性,规定于自然选择的“设定”、人类的需要本性、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实践。其历史发展,迄今呈现为相继的三个阶段,即:依附型自发选择阶段、对立型自觉选择阶段、和谐型反思选择阶段。其基本形态在对象性关系的视面分别表现为:生物界固有本性与社会主体的本质力量辨证统一的“肯定方式”、社会主体与生物界的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和“异化”矛盾运动的对象性活动、社会主体对象化与生物对象主体化的二重过程辩证统一的合理形态。研究作为生物进化主体向度中介的社会选择.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生物系统的最终生存依赖于自然选择所选择的社会选择,任何贬低人类在生物界主导地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社会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选择能使生物界有限价值的生成能力向无限扩张,“唯生态论”作为缺少主体性根据的悲观主义,对可持续发展有害;当代生态危机在最终意义上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结果,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出生态危机的阴影的唯一选择指向只能是社会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交往是人的本质的感性直观体现,是社会有机体的“粘合剂”,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交往作为标志着社会与自然、社会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唯物史观范畴,有其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交往是历史范畴交往作为一种对象性关系,作为人(社会)与自然、人(社会)与人(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其存在是客观的,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但就主体和对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主体角度看,人类生存发展系统存在着主体、调节力量、客体三个基本要素,而社会是由低层次人类生存发展系统组合,而成的高层次人类生存发展系统。所以,可以从主体、调节力量、客体等要素出发,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在社会内部,存在着“主客”、“主主”、“主客主”三类主客体关系,人类与自然客体的关系和与社会客体的关系,共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最直接地表现为调节力量体系的更新。  相似文献   

15.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叙述:一个中心———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观点———个人利益观(强调社会利益、为社会做贡献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性,但也要说明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一、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本质指人类的本质,不是某个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与动物相比较而言的本质。3.本质属性不等于惟一属性,人类还有其他属性。二、人的自然属性与其他生物的自然属性的关系区别:(1)人类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存、活动和欲求等方面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其…  相似文献   

16.
假象与真实:合作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是以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构成的合作研究方式中无法避免的问题,而且这种研究方式更能表现这一问题的本真状态,它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进行的面对面的直接交锋,这种交锋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锋。在这种研究方式中,由于合作主体“生活世界”的差异,无法避免在视域上的难以融合,而实际存在的对合作研究的实践性和主体关系本质的不同预设,最终产生了一系列在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主体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 “假象”,破除这些假象只有依靠对教育实践的历史性的充分尊重和对话的主体间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论中青年女性主体意识薄弱对其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具备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理、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才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明确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与支持力量。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而诞生和增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总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同。总的说来,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问题,是多少年来无数哲人和思想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至今还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前几年曾经讨论过,但没有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后来又出现了深入一层对“人”的看法的自然主义倾向的思潮,例如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鼓吹什么“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等等.现在我们又重新提出关于人生观的宣传教育和研究,我觉得正确把握人的本质,可以解决人是怎样产生和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问题.对于人的产生及其本质特性有了正确的理解,人生观就可能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什么是人的本质问题的是马克思,因为只有他才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解决什么是人的本质问题,必须首先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舍此别无他途.各种唯心主义者把主观感觉或客观观念看作世界(自然或社会)的本源,他们当然不可能唯物地说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本质.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依据,明确的对人的本质作了概述.人是社会动物,这是马克思多次重复的论断.我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基本看法.这个基本看法至少表明:  相似文献   

19.
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变革。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学习是人获得可持续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没有人自身持续不断的学习,就没有人的持续发展;没有人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就没有整个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样的学习就会给人甚至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未来和命运。 学习是人和动物共同拥有的活动,但人的学习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动物。其它动物的学习是物种本能的反映,而人的学习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和个体差异性,人不可能像复印机那样原封不动地复制所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道德发展面临困境,原因在于研究生对道德的本质认识不清、价值判断不明,以及在研究生道德教育中出现了道德主体错位。从本体论、价值论、主体论的哲学视角探析研究生道德的内涵、价值及实现主体。研究生道德的本质是指研究生在“个体—学校—学术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秩序下,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为完成有益于自己、他人、学校、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任务而需要养成的合乎人性的内在品德要求及外在行为规范。研究生道德的价值在于实现人与人、学生与学校、人才与社会的互利,以一种善的方式使研究生生活得更幸福。研究生道德形成的关键在于树立真正的主体意识,使研究生成为道德成长主体,通过哲学“对话”方式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