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师生关系:走向身体间性——师生主体间性的本体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体现象学理论看,师生在教学中的相遇首先是身体的相遇,身体是介入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处于身体之中。同时,教学过程也是身体—主体从情感出发,借助于身体的实践,实现身体从自然性向文化性生成的"人化"过程,展现了身体—主体"我—我"的主体间性关系。身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理论知识的建构,也不是一种技术知识的塑造,而是一种实践知识的机智表现,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身体从后现代观念来看,并非一直属于与心理二元对立的、被排除在心理之外的一个"不在场"的教学存在。身体具有接物联天、悟真启智、孕情育意、率性臻美诸特质,从而决定了"身体—教学"关系的整体的、建构的、道德的和艺术的特性。就整体的特性而言,身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世界的母体,是教学行动的依据;就建构的特性而言,践行先于接受,反思先于记忆,阅读先于运用;就道德的特性而言,情感先于认知,表意先于结构,包容先于控制;就艺术的特性而言,率性先于规范,释放先于灌输,游戏先于逻辑。因而,教学世界蕴藏于身体之中。  相似文献   

3.
教师情感是亟待关注和有待深入研究的丰富多彩世界,存在诸多无奈、困苦甚至迷失现象.教师情感是一种人文性、主体性、发展性、功能性、综合实践性情感,教育品性是其特殊属性;其原因在于教师情感的生化受制于教师主体的教育认知、教育意志、教育行为以及教育环境等多因素的制约,是一个由发生走向发展、由浅表走向深化、由表象触及教师心灵的过程.对教师职业实践及专业发展而言,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理性、关照教师情感实践,守护教师情感的教育品性最终是为了构筑美好的教师情感意境.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属性。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材编者的编写主体性,它们具有相对性、联系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主体间性便是值得追求的一种境界。主体间性指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淡化权威、消解中心;倡导“原创性”;鼓励误读等能有效促进主体间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正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最初起源于语言学研究。具身认知认为,人类的认知不仅仅受制于人类的大脑,人类的身体同样参与了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身体不仅是传统所认为的感受器和效应器,还是中枢加工器,并且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这里所指的情境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不仅仅是文化的情境,还应包括社会情境、自然情境等,由此形成了个体认知的整体情境,影响着人类认知的过程与认知的结果。因此,从具身认知的观点而言,情境性是个体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这一特点,"教学"作为认知方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就教学认识联系性分析层面的成果性问题展开讨论,揭示出全面实现教学任务与含蕴于联系性层面的主体实现的自发机制和自觉机制的内在联系,明确了学习理解机制与学习结果自觉性的内在联系,得出主体实现的中介性、教学方法的策略性和教学教育性的媒介性的基本结论。其次,在廓清教学过程三个认识层面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指明了形成具有全面概括功能的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提出了反映教学过程本质内容的教学活动变体组织性这一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7.
语法化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是"心智"的心理属性或事态特征的体现,受到心理机制的影响和制约。语法化是某一语言表达式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映射过程,受主体意向性和心物随附性的制约。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体现了主体的心理属性;心物随附性体现了主体的身体属性。语法化是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尝试从心智哲学视角,对语法化的生成机制进行描述,揭示语法化产生过程中人的心智活动,为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正> 一、教学最优化与历史教学 最优化教学研究的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什么是最优化?就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包括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现代科学方法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提出的一系列原则:整体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以及最优化原则,为教学的最优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历史教学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历史教学过程受着下列各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我"都是主体以人的面目呈现在世界上的表象,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主体主要受到身体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影响。身体层面要对主体有利就是身体保持健康;物质层面就是对金钱名利的追求、对物质财富的渴望;精神层面要对主体有利就是做人要善、有德性、守道义。这三个层面的完善对以人为存在状态的主体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表面上看直接受其影响的是人体,但究其根本对主体产生的影响斐然。在哲学层面判断出影响主体的因素中哪种处于主导地位,有助于主体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超越主客观二元认识论的身体现象学,它强调身体是通向世界的媒介,身体认识世界具有整体性、始源性、主体性和情境性。建立在这样的认识论基础上,反思传统教学认识论及其制约教学实践的现象,重建教学目的的全面性、起点的身体性、主体的确定性以及环境的情境性等,并以此超越主客观对立的二元教学认识论,能够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鉴于哲学界对真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论述较多,而对真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论述较少的现实,本文认为,真理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是不容置疑的。从真理的产生过程和存在形态来看,真理具有抽象性;从真理的内容和应用来看,真理具有具体性。真理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正确把握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人造黑人》中海德先生的主体意识变化,其经历了从在“镜子”前陶醉于想象的主体统一性、随后发现了理想自我的虚幻性到最后在新“镜子”前重新构想出主体“统一性”的变化过程。他失而复得的主体统一性不过是想象出来的又一个理想自我。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教育活动本质上具有生成属性,是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交往中建构的过程。生成活动要依据幼儿的兴趣需求来选择活动主题;依据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内在价值标准来确定活动目标;依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与学科知识逻辑本身来编制主题网络;依据生成活动的性质来确定幼儿教师的角色;依据教学的有效性和幼儿的和谐发展来组织活动。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学质量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个性是教师追求教学本身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在本质规定上,教学体现为独特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成人与成己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在行为样态上,教学个性体现为重构教学目标,活化教学文本,生成教学过程,妙用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杜彬彬 《天中学刊》2011,26(4):68-71
惠特曼认为自然万物是生命精神的象征,他借自然歌颂了性和肉体之美,肯定了与大自然相一致的人的欲望和感情;另外,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中,惠特曼将"灵与肉"的统一作为完美人性的象征,并认为这个统一需要肉体来达成,这一人文意蕴反映出了他对希腊文化精神的肯定,同时,这一人文意蕴对美国民族文化的构建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太阳》中的身体书写指向的是对身体主体性的关注。以身体为主体的语言构成了其中的身体主体性意识,身体主体意识的复苏成为了解决工业文明和自然之间冲突的途径,对身体主体的重构则成为了解决现代生态危机的主要方法。通过身体主体性的缺失和复苏,身体主体意识的重构两个方面对《太阳》中的身体书写和文学性表达进行分析,认为治疗了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女主人公心灵创伤的良方不是女性意识的苏醒,而是对身体主体意识的认可和建构。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社会现实中并未充分展现,主体性的社会实现与马克思主义"形而上"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化、指导思想的纯理论化、精神生活的边缘化。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形而下化"过程中,必须从现实利益和民生关怀入手,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互动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形而下化"和"形而上化"的辩证统一,充分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发现学习是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有效途径之一。发现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包括:注意学生实际,分层教学;根据学习内容,授之以渔;注重教师主导,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教材挖掘和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促进学习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记忆、巩固和迁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对象主体性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人的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真正根源。因此,根据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要求,实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方式创新,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所应该追求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真理是多种属性的统一体 ,科学地把握真理的诸多属性 ,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真理具有主观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科学性、价值性、全面性、具体性、过程性、矛盾性。根据真理十属性的要求 ,强调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增强主体意识、唯实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求是意识、效益意识、大局意识、结合意识、发展意识、辩证意识。树立和强化上述十意识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