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震荡和变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给教师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科目”、“教材”,而且是“设置教学情境并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获得经验的过程”。任何课程的实施,又必须以课程资源为依托、为支撑。语文教师,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主要包括范读、诠释、评价、点拨、描述、分析等)则构成了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成为无比丰富的语文课程素材性资源。  相似文献   

2.
陈鹭娟 《学语文》2013,(5):34-3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授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成的课堂是活力四射、彰显个性的课堂。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创生教学机智,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构建生成性课堂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当代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和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新理念。“生活”一词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竟达20余次,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历次教学大纲。如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文从改革传统作文教学入手,对“生活化作文”开放教学作一探讨,以求同行赐教。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征,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业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就成为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价值。倡导个性化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和体现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在作业设计时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使我对语文作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有了新的定位,使作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了“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趋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中培养“独特的体验”就应该构建教学的活力平台,以体现新的语文课程理念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这种  相似文献   

8.
以“语文素养”为关键词的高中语文新课程价值指向标志着和原来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重要区别。“语文素养”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新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相对于原来以知识和能力立意的语文课程,新课程在宏观上显得内容更开阔、过程更富活力。按理,有新的理念就应该有新的行为,就像脚变了鞋就应该相应变化一样。可是,考察一线的实际教学,我们发现:由于多年来的惯性影响,原有的教学套路还没有发生更多的变化,目前的课程改革过程较普遍的存在着裹足适履甚至削足适履的现象。实际上,课程标准中的“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就是在提醒我们要找到一副与新理念相适应的新套路。我们也发现,确实也有老师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这样的改革许多是从微观着眼的,比如互相提问,比如分组讨论,对于从宏观上更新了理念的新课程而言,这样微观的改革并不能兑现总体的要求,要改变原来语文教学“小学而大遗”的特点,必须从语文课程涉及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主客体等诸多方面着眼,继承原来教学中的有益因素,删繁就简,大胆尝试,探索出一条完全对应新课程理念的新机制、新套路。  相似文献   

9.
田恒军 《课外阅读》2011,(10):298-299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借着新课改的东风,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在教学设计时,力求做到开放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不受教材制约,突破教材极限,使课堂教学富于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这一点应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  相似文献   

12.
论传统语文教学及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存在着三个基本向度的价值偏离与关系失衡,从而造成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种种问题与弊端,最后集中表现在教学的质量上。在热切地关注并推进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同时,理性的思考又告诉我们:一、如何科学地界定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不同性质;二、语文课程改革不应套用统一模式;三、如何有效区分“新时期教育”与“应试教育”概念;四、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必须从课程资源整合与教法创新同时入手。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强调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而且强调了语文课程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表明了语文课程目标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目标是语文文化,而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状况,在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文教育的价值,提高表达、交往、沟通的能力,彰显人文内涵。要达到这一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借助四个方面的研读:  相似文献   

14.
曹顺平 《考试周刊》2011,(66):70-71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生成一些动态的课程资源。教师教学艺术的高超,不仅仪表现在精彩的预设上。更表现在灵动的生成上.教学的精妙就在于动态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巧妙利用。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元”,及时发现并抓住课堂教学稍纵即逝的契机,将其发掘和利用.从而确定新的任务.制定新的方案.形成新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澄清了我们的教育思想,扭转了语文学习的被动局面,更进一步地指明了语文教学今后的奋斗方向。归根结底,它在于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特点与性质时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田本娜教授在她的《略论语文教学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一文中说,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二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人文”是一个古老的语汇,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周易》,该书曾将“天文”与“人文”相对,并放在一起加以讨论。而目前,它又是一个时髦的语汇,特别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并已成为语文教学平台中的一个视点。一、在挖掘文本中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用文学评论术语“召唤结构”来表述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设计的新思考,认为语文教学设计具有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要预期性关注教学设计的读者——教师本人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情况;在确立“教学具有召唤性”的意识后,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细研文本,预埋“生成点”,留足“生成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在向纵深发展。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应学生的情感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应试教学中解放出来,大胆地教会学生感悟语文,特别是感悟“人文性”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介绍各国母语课程与教学观、“学生中心”观、创造性作文教学观、语用与语识教学的关系、口语交际教学以及语文考评变革诸方面的发展动态,指出其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包丽群 《广西教育》2023,(26):116-119+136
本文基于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现状的分析,论述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观念的方法,阐述中职语文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中小说篇目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以《项链》为例具体分析采用“一点二线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方式在小说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并反思教学过程,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