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后疫情时代,提质增效是在线开放课程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申促进学习的评价,强调学习者的深度参与,探究学习者参与同伴互评的特点及现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内一门在线开放课程,采用学习分析技术从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入手,分析在线开放课程同伴互评过程中学习者的投入度,并进一步探究同伴互评投入度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开放课程中学习者同伴互评的行为投入及认知投入不高,但是参与同伴互评能够识别更有动力通过课程的学习者,且其认知投入度能够预测其学习绩效。基于FBM(学习行为模型)模型提出促进同伴互评投入度的两阶段干预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者参与同伴互评的投入度,并为教师及平台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2年起,基于网络、针对大众人群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呈井喷式发展。目前的MOOC虽然能支持视频课程、论坛、测试和评价等功能,但对于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和给予反馈的能力仍受到限制。在线学习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中,选择题和判断题等客观类试题可以通过机器进行评判反馈,但一些主观类试题,比如数学演算、设计问题和论文等一些复杂和开放性的作业任务就无法通过机器评判反馈。针对这一情况,一些MOOC平台正逐步引入同伴互评机制。虽然同伴互评机制的设立使得主观类试题得到有效评价,但学习者对同伴建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表示怀疑。调查发现,94%学生更喜欢老师评语。如此,需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或过程模型保证同伴互评的准确度、信服度和价值。本文构建了三种关联复杂度不同的同伴互评概率模型来提升MOOC评价系统中主观试题评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利用Cousera中"人机交互"课程的相关数据组来评测各同伴互评概率模型的准确度。评测方法采用了吉布斯采样法和期望最大化法。文章通过对使用三种概率模型得到的评测结果与通过Cousera平台同伴互评系统所得到的相应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准确度有显著提高。本文构建的模型可以提升同伴互评系统整体效果,且最高达到30%。文章最后还对同伴互评概率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方向和其在MOOC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包括增加新的关注参数,例如评分者在评分时投入的关注度等。  相似文献   

3.
同伴互评能够促进学习者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文章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以课程进程中四次作业的同伴互评评语为分析对象,从时间序列视角探索同伴互评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影响与差异影响,剖析出在高校课程教育中"以评促学"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同伴互评能有效提高学习者深层次的知识建构,帮助学习者在更高阶认知结构上进行知识构建;在同伴互评策略支持下,高、低元认知自我调节能力水平学习者与整体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趋同,即都经历了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发展过程;但是,对于高水平元认知自我调节能力组学习者而言,同伴互评在提升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综合性和深层次的建构方面,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慕课同伴互评模型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以来,慕课热潮席卷全球,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力量。随着慕课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流行和深入发展,如何对慕课学习者进行学习测评成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活动环境下教师、研究人员和慕课学习者关注重点之一。同伴互评作为学习测评的一种方式被认为能够有效应对慕课环境下大规模学习者学习测评需求。基于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详述了同伴互评的研究发展,并结合本人在美国访学期间参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慕课教学实践分析了其优点和不足,从教学法和教育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慕课学习环境下五种不同的同伴互评模型,即同伴评分模型、专家扮演同伴互评模型、社交网络同伴互评模型、跨文化同伴互评模型和批判性同伴互评模型,指出慕课环境下进行同伴互评模型设计应关注的设计原则、标准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日汉翻译课堂上采用同伴互评模式,并对同伴互评作业以及相关调查问卷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同伴互评模式在小组划分、反馈意见认同度、沟通渠道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同伴互评模式的实施效果,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解决,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对翻译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线上培训近些年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往研究已经证实,同伴互评可以促进教师的在线学习效果,但在应用中仍存在同伴评价参与度低、评分者一致性和评语质量不高等问题。研究将评价支架引入到大规模教师培训类MOOC中,对同伴互评中的整体型评价支架和分析型评价支架进行设计和开发,并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探讨不同评价支架类型对教师同伴互评中评价参与度和评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型评价支架能更好地提升教师学习者同伴互评的评价参与度,提升评价一致性和评语质量。因此,在设计与开发教师培训类MOOC时,可考虑将分析型评价支架纳入同伴互评活动。  相似文献   

7.
同伴互评是现阶段网络学习评价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同伴互评领域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学习风格是影响该教学活动效果的因素之一。文章根据科尔布(Kolb)的学习风格量表对被试对象进行分类,设计并开展了基于“线下教学,线上互评”混合教学模式的同伴互评活动;依据评价深度内容分析表,对同伴互评中产生的评语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学习者学习风格差异对网络同伴互评过程及其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持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互评中的评价深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聚敛型学习者在互评中评价深度最深;②学习者学习风格并未对其学习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但其在互评中的评价深度可以预测其学习结果。因此,开展同伴互评活动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习者学习风格差异,提升同伴互评中学习者评价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互评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对象是20 名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研究者首先对受试进行一定的培训,随后收集同伴互评的相关数据,此后随机挑选6名 学生进行访谈。结果表明:同伴互评行之有效;同伴评论的利用率很高;修改后的译文质量有显著提高;翻译的方向对同伴互评的效果无明显影响;学习者对互评机制持积极态度。将同伴互评应用到翻译教学中来,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 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强化校改意识并提高翻译质量,以及促成我国的翻译教学向以过程为取向过渡。  相似文献   

9.
同伴互评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策略,已经成为现阶段网络学习评价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将同伴互评策略应用于高校混合式教学之中,设计同伴互评学习活动。研究整体采用行动研究法设计、修改同伴互评活动,并分析学习者对活动的改进意见。研究一方面分析互评活动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活动对于两类学习风格学习者影响的差异;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学习者对于活动的态度及改进意见。主要研究结论认为:(1)研究设计的同伴互评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并提升最终成果的质量。(2)相对综合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而言,同伴互评更加有助于提升序列型学习者对知识运用的水平。最后,研究总结了同伴互评活动设计的改进方案及后续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0.
同伴互动是实现学习者深度学习与计算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但计算思维的抽象性与内隐性特征阻碍了计算思维各能力维度共现关系与动态演化趋势的外化表征。为此,文章提出了同伴互评支持的结对编程模式,并在高校综合性课程中开展教育实践,利用认知网络分析(ENA)可视化呈现能力水平高—高、高—低和低—低三种结对方式下学习者计算思维认知网络结构模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互评与结对编程模式的融合创新有助于学习者计算思维的提升与知识的双向迁移;在线同伴互评中,组内互评关注计算思维的概念,组间互评侧重于实践和观念;高—高组的同伴互评聚焦宏观图形认知,低—低组则倾向局部代码编写;随着同伴互评的深入,三组的认知网络质心移动轨迹转趋一致。研究将同伴互评机制与结对编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为高等教育体系中职前教师的计算思维从教准备度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只要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远程教育将能够实现以较低的生均成本让更多的学习者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但是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持悲观或者质疑的态度。那么我国远程教育的学习者能否享受到低生均成本优势?如果能,又是否是以得到"低效廉价"的教育为代价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关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在控制了学历层次和专业后,与普通教育的学习者相比较,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付出了显著更少的教育支出;在控制了私人教育支出等因素后,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普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基本持平,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现阶段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的确享受到了远程教育的成本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并不是以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同时,实证结果还显示普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对"住宿费"和"交通费"具有显著的价格敏感度,而远程教育支出中的"其他费用"项目会显著拉低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因而需要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对这部分费用进行减免。  相似文献   

12.
同伴交往学习,不仅使学习者可以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而且可以使学习者在交流他们的思想时,进一步明晰、精确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同伴交往的策略是:理解教材,丰富同伴交往学习;把握时机,组织同伴交往学习;发展评价,促进同伴交往学习。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mateur musical instrument learners are usually taught in a one-to-many learning mode owing to the cost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teacher to address individual students’ problems. This results in a lack of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enables the teacher to have more in-class time to interact with individual students. However, when the teacher guides a learner in the flipped class, the other learners usually practice on their own rather than engaging in critical thinking or reflective thinking activit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the peer assessment strategy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al instrument flipped teaching. However, conventional peer assessment flipped teaching (CPA) has some disadvantages. So, we present another method in which the peer assessment is performed by online video sharing (VSPA). The VSPA method can further extend the learning time until after class. It lets teachers have more tim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dividual students. Besides, it can reduce the students’ nervousnes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of the two teaching modes can help progression,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s for learning preference, we found that the learners preferred CPA to VSPA.  相似文献   

14.
Existing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in English writing classes have predominantly used frequency measures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in learners’ revisions to suggest their relative values for developing learners’ writing proficiency. However, learners do not necessarily understand the feedback that is used in their redrafts.This study distinguished learners’ use from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Eighteen Chinese university English learner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for sixteen weeks. Three research methods were adopted: (a) content analyses of learners’ use of feedback, (b) stimulated recall interviews on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feedback, and (c) interviews 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learners’ responses to feedback.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learners used more teacher than peer feedback in their redrafts. However, interviews with these learners revealed that they used a larger percentage of teacher feedback than peer feedback without understanding its significance or value. Student interviews uncovered learners’ passive acceptance of teacher feedback and the facilitative role of first language use in peer interaction.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feedback should be taken as at least an equally important factor as learners’ use of feedback in examining the relative value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for developing learners’ writing proficiency.  相似文献   

15.
情感与认知状态的准确识别是实现远程学习者与教学Agent有效互动的基础。只有有效识别出学习者的情感与认知状态,教学Agent在改变学习者行为态度、帮助学习者获取和理解知识、支持学习者认知发展方面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现有的教学Agent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乏情感交互性,容易使远程学习者产生厌倦情绪;二是认知推断功能薄弱,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不稳定。这主要是由于Agent对学习者状态的识别不够充分造成的。已有的学习者状态识别方法虽然在学习者情绪状态的识别方面各有优势,但却无法同时检测学习者的视域、学习情绪与认知状态。学习者的眼动追踪数据是判断学习者实时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学习者与Agent进行情感交互的重要依据。结合表情识别和眼动追踪技术构建的基于智能Agent的远程学习者情感与认知识别模型,将眼动追踪与表情监控迭代识别、情感与认知识别过程相耦合,以提高远程学习者状态的识别准确率,改进Agent对学习者的情感和认知支持,为智能教学Agent与远程学习者交互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腾讯QQ、微软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在辅助教学中的一些缺陷,文章研究和设计了基于IM的能全天候实时在线进行辅助答疑的智能导学机器人,并详细阐述了导学机器人的系统架构、总体功能设计及其自动分词、自然语言生成、推理机制、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和算法。具有智能的IM机器人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互动性和真实感将在远程辅助教学方面更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远程高等教育在"试点"之后的发展变化和学习者在学习需求上表现出的一些新特征,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了反思,认为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学习策略就是好的策略。同时认为学习策略重构也是必要的,在具体实践中,其定位原则、方法各不相同,影响的因素包括学习者自身的观念,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以及老师的主动性等。  相似文献   

18.
决策树技术在移动学习性别差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近千名高等教育移动学习者进行大规模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研究者使用C5.0算法分别生成男女生群体关于课件使用满意度的决策树,然后比较从中提取的不满意规则进行性别差异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移动学习中,女生对学习资料有更高的要求,女生对学习资料要求的个体差异高于男生,女生使用课件时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19.
在创新扩散的理论视角下,研究MOOC学习者活跃度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且借助已有MOOC平台,向特定受众实施问卷调查。通过对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用户的调查和回归分析发现:平台功能设计的互动性、学习者利用平台向他人分享的便利性、平台推行方的传播效果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活跃度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学习者决策的独立性与活跃度呈负相关,与满意度呈正相关,活跃度主要受到平台上“他人”的影响,满意度则受到平台“自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社会临场感有助于降低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提升学习满意度和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社会临场感与交互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往研究者主要借助内容分析方法或调查问卷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注重测量个体的意见和主观的感知,但无法反映社会临场感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社会网络分析(SNA)的中心度、密度、中心势、派系等参数能够较为合理地表征在线协作学习中师生的交互过程特征,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一门网络课程实施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师生在线论坛中的交互过程与行为进行定量和可视化的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社会临场感存在显著差异,交互和社会临场感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个体的社会临场感会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理解在线学习环境中社会临场感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升网络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