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子的“柔弱”并不是在一个狭隘意义上与“刚强”相对的名,而是一个抽象的、具有形上色彩的哲学概念。它总括了万物存在的共性,既是一切事物生命力的象征,也是“道”的表现形式。关于“刚强”,老子虽然有“强大处下”的名言,但实际上,对于体现“道”的力量的至强性的东西,他是赞赏、推崇的。“柔弱胜刚强”的论断既体现了老子对于宇宙万物之本源--“道”的理解,也表现了他济世救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道生万物。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向相立面转化。道体现为“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与其它哲学的一个不同之处 ,在于他提倡柔弱精神 ,并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的柔弱哲学是对自然现象、社会政治、军事斗争实践和人们为人处世经验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结果 ,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子以其用柔守弱、无为不争的人生哲学在先秦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翻开《道德经》五千言,几乎让人觉得,《老子》一书就是为了阐述其柔退不争的处世思想而作的。但是,对于老子这种思想的来源,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老子是在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自然现象的变化以及某些规律的基础上,悟出了柔弱可以胜刚强的道理,他对于客观事物“直观的认  相似文献   

5.
师爱如水     
如果要在自然界中寻找一种物质来形容“师爱”,那么作为天下之至柔的“水”就再也合适不过了。老子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确,世间再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也没有比水更刚强的了。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其戍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老子的“以退为进”,即“无为而无不为”、“行不言之教”、“以不争而争”、“柔弱胜刚强”的德育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德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哲学精义可用八大命题加以概括:一、设“大”“道”以论本体;二、标“道”“德”以阐规律;三、举阴阳函盖矛盾;四、以“反动”概括极则;五、称柔弱能胜刚强;六、辨功用兼顾有无;七、重玄览而轻感知;八、为无为而无不治。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老子思想即应用于治国理政、古代科技、医道养生、用兵之道诸方面,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姚军 《文教资料》2006,(11):221-222
老子的兵事思想包含在他的哲学思想之中,作为修道和无为的例证。主要可拈出如下观点:反对战争;以奇用兵;后发制人;善胜者不与;哀兵可胜。他的兵事思想与其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倡导无为,力主柔弱胜刚强,将致胜之道归之于“天救”与“慈卫”,柔弱有余,刚猛不足,以此来观照当今之世,还是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处世哲学,使处在不同阶段的人和集体都可以以“弱”为手段达到“强”的目的,进而和谐共处,这对于我国和谐社会良好的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老子》中柔弱刚强的定量及阐释,分析《老子》贵柔与求"强"的思想。正确理解老子思想中的贵柔与求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比片面单纯地强调"贵柔"更为全面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老子》中柔弱刚强的定量及阐释,分析《老子》贵柔与求"强"的思想。正确理解老子思想中的贵柔与求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比片面单纯地强调"贵柔"更为全面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子》讲的道,最终是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大多从柔弱开始,刚强告终,从而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符合辩证法的著名命题.但忽略了矛盾运动中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统一,其辩证观难免偏执、刻板.《老子》讲权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老子》把自然界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现象,企图运用于人类社会,让庶民百姓“无思无欲”,回归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相似文献   

13.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据有关国际机构的统计,《老子》属当今世界以各种文字刊行量最大的书,其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说,世界各个文明大国。无不从《老子》中吸取了许多的治国思想。《老子》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学校管理来说极具借鉴作用。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从老子的管理思想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略论老子的“弱用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提出“弱用之术”。他遵循“反道之动”的规律,采弱“弱道之用”的原则,提出“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使处在不同阶段的人和集体都可以以“弱”为手段达到“强”的目的。这种“进道若退”的方法虽有一定消极影响,但对现今社会人们生存处世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长期以来学界往往较多地关注儒家的孔子、孟子等 ,而对道家的老子等关注较少。实际上 ,老子不仅注重建构道德规范 ,而且其思想中也蕴涵着一些独特的德育方法 ,如“自知者明”的自我教育法、“道法自然”的疏导教育法、“不言之教”的身教示范法 ,以及“柔弱胜刚强”的情感教育法、“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的榜样激励法、“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的防微杜渐法等 ,对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道家与兵家     
道家与兵家本属不同学派,两派宗旨也大相径庭,但老子书中概括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战术,致使后世言兵者多受老子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由此形成了道家与兵家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景丽 《教师》2014,(1):44-44
正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为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真做到。这是因为人们总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笔者从事教师工作已有五年,经历了若干个班级,对于老子这段话感触是越来越深。刚工作时,笔者喜欢和学生较劲,"丁是丁,卯是卯",几乎总是板着  相似文献   

18.
象征手法。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等,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一种表现手法。《老子》一书中的婴儿、赤子,实际上是最高品德的象征,老子推崇的“婴儿“、“赤子”皆是一种深远的人格魅力;老子用“母”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原“道”,而“子”却象征着由“道”而生的万事万物;谷象征着处下不争,谦柔包容的崇高品德。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的宇宙论,道生一,一生二,任何事物都是由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组成;物壮则老,极则反,事物总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原始状态。基于此,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论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0.
老子哲学对学校管理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 ,姓李 ,名耳 ,字伯阳 ,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 )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据有关国际机构的统计 ,《老子》属当今世界以各种文字刊行量最大的书 ,其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也可以说 ,世界各个文明大国 ,无不从《老子》中吸取了许多的治国思想。《老子》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 ,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 ,而且对现代学校管理来说极具借鉴作用。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