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存在受案范围小、争议难点多、执行到位率低、检察机关提起偏少等缺陷,为完善这一制度,应将精神损害纳入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明确检察机关在其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的法律地位,增设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围问题、赔偿范围问题、以及追诉时效的法律适用问题等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从而在审判实践中维护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判决三个问题入手,重点论述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对我国现行法律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和判决的规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述我国现行的刑事法律对附带民事诉讼在一些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在赔偿的 原则上和精神损害赔偿等五个方面存在着法律适用的冲突,严重干扰我国司法机关对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尤其重要的是希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尽早出台,发挥新刑事诉讼法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权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诉权、诉讼主体和侵权赔偿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着重阐释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被告人、赔偿范围,澄清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君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48-53,68
民事立法中已经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但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文章在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与赔偿涵义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立法与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同时考虑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同法律部门的协调和域外立法的借鉴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把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已是大势所趋。从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对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六点建议:一、修改、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二、确立合理的赔偿原则;三、确立适度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四、扩大请求赔偿损失的范围;五、确立赔偿数额时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8.
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写入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反映了国家对被害人权益的尊重和保障。然而,统筹考量当前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可以发现与既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相比,新的法律条文并未作出较大突破,存在着赔偿范围不合理、赔偿衔接机制不健全、赔偿替代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不能有效回应和解决司法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建构和完善中国刑事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反诉是民事诉讼中特有的制度,具有减少矛盾判决,提高诉讼效率等功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也属于民事诉讼,理应允许反诉的适用。然而,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程序内容、诉讼观念、程序运作以及诉讼法律关系方面与纯粹的民事诉讼不同,允许附带民事诉讼被告提起反诉会造成扰乱私法秩序、不利于被告人利益的保护以及拖延诉讼等不利后果,因此反诉不宜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适用。  相似文献   

1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受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以及民事诉讼法的调整,由于作用的"场域"不同,这四种法律本身之间就存在立法上的冲突,使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适用相关的法律时处于一种混乱的局面。这种在适用法律上的混乱局面,必然导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实践中的操作困境。  相似文献   

11.
作为英美侵权法体系中一项重要制度,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的适用前提是行为本身构成损害诉因。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大致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受害人没有实际损失;二是不能证明具体损失。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不同于小额的实质赔偿金,并且有时可以与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并用。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的功能是,证明原告的个人品质是值得信赖的,进而为原告确认权利,以及寻求败诉方承担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2.
刍议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遭受精神上的损害请求赔偿的法律制度,应从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利角度出发,在立法上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进一步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人们对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能否分割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这两种赔偿金是可以分割的,也有人认为它们是不可以分割的。能否进行分割取决于二者的性质:残疾赔偿金是对未来的可预见性收入的赔偿,重点强调的是保障性物质赔偿,所以夫妻可共同使用,但不能在离婚时分割;死亡赔偿金是对近亲属的物质性赔偿,不是遗产,因此不能作为遗产分割、清偿债务。  相似文献   

14.
合同法实施十多年来,我国合同违约情况日趋严重,故意违约甚至恶意违约的行为随处可见。这与合同法中的规定的补偿性违约金制度有很大关系。在合同法中建立单一的惩罚性违约金制度,把补偿性违约金的功能交由违约损害赔偿制度解决,应当是诚信履约、提高守约率的一种重要制度选择,也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仅就在合同法中摒弃补偿性违约金制度,建立单一的惩罚性违约金制度的相关问题谈点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5.
现行法中对于环境侵权的损害赔偿适用的是补偿性的损害赔偿,仅赔偿受害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但由于环境侵权具有很多特殊性,仅适用补偿性损害赔偿存在很多不足,所以有必要引入惩罚性的损害赔偿,并有针对性地在环境侵权中引入惩罚性的损害赔偿的制度性构建。  相似文献   

16.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是整个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关键 ,关系到请求权主体和保护客体的确定。本文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出发 ,针对当前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的不足以及如何完善 ,作了试探性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侵权责任法首次明确规定了产品责任的惩罚性赔偿。本文主要分析了产品责任、产品责任损害的惩罚性赔偿以及企业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各国合同法普遍把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只是各国在确定损害赔偿的范围、计算方法以及所依据的理论有所不同。我国在不同时期立法确定的原则、范围也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9.
高波 《大连大学学报》2010,31(1):110-113
我国的劳动关系逐步实现了市场化,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成了社会生活中频繁发生的现象。劳动合同解除案件中最常见的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支付损害赔偿金的问题。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我国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赔偿金既有补偿性赔偿金也有惩罚性赔偿金。劳动合同中的主体在承担赔偿责任时,基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宗旨,在补偿性赔偿金和惩罚性赔偿金的适用主体、范围与条件上都有许多不同,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动合同解除经济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美国医疗不当案件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美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中,这一制度具有重要的功能。为了应对批评者的意见并逐步完善医疗不当案件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一制度的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并出现了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