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读写》2009,(4):12-13
Q1:你之前一直擅长写散文,所写散文还获得过不少文学奖项,怎么会想到要转型创作小说呢?答:情感式散文是我文字创作的开端,写了两三年,也结集出了一本,还有一本散文稿尚且压在箱底。散文与小说,我其实并无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2.
一位作者到编辑部投稿。编辑看完后说,先生,您这篇文章写得很散啊。作者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您是想按散文发表是吗?我同意。编辑说,您写得太杂了。作者忙说,那就按杂文发吧,我喜欢写杂文。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曾说:散文就是燕子、黄鹂或金铃子,她们可以在蓝天随意而灵巧地飞来飞去,唱自己的歌——散文的写作随意自然。冯骥才也做过一个比方,散文就像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散文的确是高中生作文时最普遍的选择,然而,学生也最感困惑——老是写不好散文,或者说散文很难得高分。也许是因为散文有失记叙文的朴素平实、议论文的逻辑严谨;也许是散文的"形散神聚",说  相似文献   

4.
一页题辞     
朱正 《科技文萃》2001,1(7):151
女儿朱晴,现在是以会计师为职业了。念中学的时候,也想学着写一点新诗散文什么的,也 做过作家梦。 她有一个本子,请有机会遇到的作家她题字。中生学遇到作家的机会不多,她把这本子交给 我,让我代她请人写。我当编辑,常与作家往来,真还请了不少人题字,其中就有钱锺书先 生、杨绛先生两位的题字。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收到一位外地的高三女生寄来的一篇散文稿《女孩子》和一封信。她在信中说:“……听说散文姓‘散’,人人都会写,最自由,最不受拘束,可以随心所欲,任笔纵横,要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自己写了好几篇散文稿,投给报刊均未录用,真感到苦恼。这次寄给您的《女孩子》,是我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一篇,请您帮我看看,编辑老师他们为什么不用?另外,请您告诉我,怎样写好散文?写散文有什么‘秘诀’吗?如果您有时间的话,请帮我修改这篇习作,好吗?谢谢!”  相似文献   

6.
已经是高中的学生了,散文却不会写,确切地说是根本不敢写。老师讲散文往往不厌其烦地讲什么“形散神不散”呀,什么“以小见大”呀,什么“文情并茂呀”,越讲越玄。渐渐地形成了同学们的错觉,他们是既朦胧又固执地认为,散文含义深,深得难以捉摸,而结构则变化莫测,另外,写散文一定要“词儿多”。这种认识使同学们根本不敢去尝试写散文。总之,散文太神秘,也太神圣了。课本上散文不少,在同学们读着有了一定兴趣的时候,我想叫他们写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写之前我用一节课选讲了一篇范文,讲的是《菜园小  相似文献   

7.
一长期以来,散文诗在台湾和香港不被承认。台湾文学界,对散文诗多持否定态度。如余光中说:“原则上,我是拒绝写或看所谓散文诗的。通常所谓散文诗,既无散文的自如,又无诗的精炼,只能说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罢了。”①桓夫(陈千武)说:“我的感受是诗就是诗,散文就是散文。没有散文的诗,或诗的散文。”②痖弦的论点更为激烈,他说:“散文诗是舶来品。鲁迅之后尝试这种形式的人不少,鲜有成功的。……最近中国大陆散文诗却变得非驴非马,成为时下矫情文风的大病例。……大陆上所谓的散文诗却成为一种混乱的抒情文体,不是散文,也…  相似文献   

8.
作家汪曾祺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有名的西南联大读书,是大作家沈从文的得意弟子。他从沈从文那里学到很多关于文学写作的学问。据我个人看来,汪曾祺的散文即使不能说超过他的老师,也不比老师的差。我以前细读过汪曾祺的小说,也写过几篇关于汪曾祺小说的研究文章。关于他的散文我没写过,但是我知道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很了不起。我写汪曾祺小说文体特色时说过,他的小说是“散文化”的。当然这话也不止我一人说过,评汪氏小说的人大都这么说,因为这个特点很鲜明。“散文化”就是不依靠情节,不编排故事,淡淡写来,味在其中。接着说到他的小…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收到一位外地的高三女生寄来的一篇散文稿《女孩子》和一封信。她在信中说:“……听说散文姓‘散’,人人都会写,最自由,最不受拘束,可以随心所欲,任笔纵横,要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自己写了好几篇散文稿,投给报刊均未录用,真感到苦恼。这次寄给您的《女孩子》,是我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一篇,请您帮我看看,编辑老师他们为什么不用?另外,请您告诉我,怎样写好散文?写散文有什么‘秘诀’吗?如果您有时间的话,请帮我修改这篇习作,好吗?谢谢!”  相似文献   

10.
多年的教学体会使我认识到,把握“三类”原则,掌握“三入手”方法,散文教学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但散文除了外在的方面,还有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形”相对的“神”,也就是包含在材料之中的主题、思想感情等,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是一篇很散的“散文”,文章中写了日本的樱花,清国…  相似文献   

11.
我写过很多类似《四个太阳》这样的儿童散文,并把它叫做“芝麻散文”。因为,在散文之列它实在是太小了,小得不起眼。我喜欢写这种芝麻粒儿散文。写作的过程整个儿是在游戏,轻松、自在,又很快乐!突然有一天,进军花甲的老同学们开始传诵一个秘密,说我总不见老的原因,就是因为心里  相似文献   

12.
当初我买《张爱玲散文》实属一时冲动,原因很简单:我在一本作文指导书看到了一篇对一位初中生写的《张爱玲散文》的读后感的评语,说初中生就能读懂它,是很难能可贵的,有的成人都难读懂……我很不服气。我看了几篇散文后,觉得张爱玲的散文很合我的口味。像《天才梦》,写得很像我小时候的事。渐渐地读下去,我还是觉察不到那篇评语里写的“是那样忧郁”。因此只读了三分之一就不想再读下去了。我觉得读张爱玲的散文很闷,闷得透不过气来。不过在今年暑假,还是把它读完,总算读懂了一点点,也只能算一点点。我终于看到了她的忧郁,体会…  相似文献   

13.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散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或叙事写人为主以托物寄意,或抒发激情为主以寄情言志,或议论为主以明辨事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或者叫做“形散神聚”、“形散神联”。“形”是散文的外部表象特征,“神”是散文的内在主旨灵魂,“形散神不散”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在散文教  相似文献   

14.
校园幽默     
随机应变编辑:小同学,你的这篇作文写得太松散了。阿明:若按散文发,我同意。编辑:但写得太杂乱了。阿明:那就按杂文发吧。编辑:作品显得太稚嫩。阿明:那我也不介意,按童话发。编辑:说实在的,没一点新意。阿明:是吗?那,那就按古文发得了。祖国将军问:鲁斯特,请告诉我祖国是什么?鲁斯特:报告将军,祖国是我的母亲。将军满意地点点头:对,好。那么,比克你说呢?比克:报告将军,祖国就是鲁斯特的母亲。孔子的规定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补习班的人,不仅有教无类,连补习费多少,享受什么待遇都规定了。三十而立:交30两者…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虽然以创作小说、童话著称,但也写了为数不少的散文,并使他成为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叶圣陶在《未厌居习作·自序》中谈他写散文的动机时说:“我常想,有志绘画的人无论爱好什么派头,或者预备开创什么派头,他总得由木炭习作入手。有志文艺的人也一样,自由自在地写他的经验和意想就是他的木炭习作。……我是存着这样的想头写这些散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对散文情有独钟,可谓偏爱之至。曾有不少朋友劝我改写小说,我也尝试着去写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散文。究其原因,大概是我觉得散文适合我,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诉求。都适合用散文这种文体来呈现。它不需要过多的虚构,只需要真诚。而真诚恰恰是我所喜欢的。  相似文献   

17.
随笔的笔调     
记得什么人说过,世上的事。入门容易的,深造就难;入门难的,深造就容易。若这真是个规律。那么我要说.写随笔就是这样的,入门容易深造难,或者说,会写的多。写得好的少。 入门容易,是因为它这个名称,就让人放松了警惕。小说.你不能说写得小一点就行了,散文,你不能说写得散一点就行了,诗更不能说写得诗一些就行了。说了跟没说一样。偏偏到了随笔这儿,不管是老师,还是课外的导师,常常会很随意地说一旬,随笔嘛,随意一点就行了。好像他这么随意地一说,就是一篇随笔似的。  相似文献   

18.
一、背大作家巴金早年在《谈谈我的散文》中说过这样的话,他喜欢写散文而且写了十多本散文集,首先应该感谢以前的老师强迫他背《古文观止》。茅盾背《红楼梦》也成了  相似文献   

19.
写尽青山不言愁──读管斌散文随笔山民前些年做编辑期间接触过青年作家管斌,他给人的印象不过是个不高、瘦瘦的,写作似乎很勤奋.直到最近老友相聚,有人说管斌已发表近百篇散文了,并找了一些给我,读后才感到管斌的勤奋确乎巳有大收获。其中有些篇章很感人,也就很想...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是卓然有成的散文家。这是早已得到了公认的,鸿文高论选出,说之颇详。“不贤者识其小”,我只想从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所作的探索和追求,谈一点浅见。朱自清“写过诗,写过小说”,后来搁笔了。他自己说,“诗情枯竭”了,而小说呢,“我一辈子也学不来!”但“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写可以“随便一点说着”的散文,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些话未必全是他的谦虚。他认定了散文才是合于他的文学个性的样式;“我意在表现自己”,似乎就是他在《背影》结集出版时定下的散文创作主张。然而,恰恰就是这个“表现自己”,使他经历了反复的尝试,不断的探求。所谓“表现自己”,如果我们只记得创造社作家说之又说的表述,就会把它和“由内到外”扣合起来,理解为创作是“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然而文学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