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杨静  罗奕依 《学周刊C版》2024,(13):118-121
学前融合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对促进幼儿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融合教育实施单位应该合理运用该项教育模式来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本文在对融合教育、幼儿自尊感和幼儿自我效能感进行概念界定之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普通幼儿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了解了学前融合教育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有关建议和策略,即通过大力推广学前融合教育、关注幼儿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创建丰富的学前融合教育环境、构建多主体、跨学科的支持保障体系、强化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等策略,旨在更好地推动普通幼儿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自尊是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要求受到尊重的情感需要.它同时也是儿童的一种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自尊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不良的性格特征,有自尊感的儿童则热情积极、富有朝气,人际交往主动、正常幼儿自尊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幼儿的情感协调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幼儿教育相当注重幼儿自尊感的培养.而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自尊的感受主要来源于他周围的人们,父母和教师是其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大量的人,所以,作大对儿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大量,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时刻注意保护、培养幼儿自尊感的形成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幼儿健全的自尊感呢?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3-9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量表》,调查了110名4-5岁中班幼儿自尊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中班幼儿群体中,年长幼儿自尊高于年幼幼儿,主要表现在自我胜任感,而外表感和重要感不存在年龄差异;(2)女孩自尊水平高于男孩,且不受年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表感。基于中班幼儿自尊的个体差异,父母和家长应对中班幼儿的自尊培养采用个体化策略,通过美工游戏和体育游戏活动训练,给予年幼幼儿更多的鼓励和纵向评价比较;保持幼儿的服饰整洁美观,不过多赞美女孩的外表和服饰。  相似文献   

4.
自尊是幼儿积极的情感成分,是最有积极意义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自尊感能否得到满足,决定着幼儿是否充满自信。我个人认为,通过四多的方法,对培养幼儿的自尊自信比较管用。  相似文献   

5.
自尊是幼儿积极的情感成分,是最有积极意义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自尊感能否得到满足,决定着幼儿是否充满自信。我个人认为,通过"四多"的方法,对培养幼儿的自尊自信比较管用。  相似文献   

6.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既要重视智力的培养与教育,更要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对幼儿学习和未来事业成就以及家庭幸福的重要作用。探讨当前家庭教育中对幼儿意志品质培养存在的教育理念偏差、盲目随大流报兴趣班、家庭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分析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家长应当从树立正确教育理念、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坚持体育锻炼、抓住幼儿兴趣点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意志品质培养。  相似文献   

7.
幼儿家庭教育 ,尤其是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成才的培养过程中 ,有着成人化的过高期望值 ,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二是在素质教育中 ,忽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构建新型家园关系促进幼儿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在幼儿良好人格品质培养方面的功能是任何其它社会组织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当前家庭教育对幼儿人格品质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亟需通过对家庭教育、家园关系的自我反思,从教育理念、制度、机制和环境等层面进一步探讨和重建新型家园关系,以实现优化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良好人格品质全面发展的共同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与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先导和准备,它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自然强化效应。特别是在幼儿期,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对家长的依赖性强,依恋情感深,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的成败也成了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而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首先,重视家长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幼儿第…  相似文献   

10.
闫慧娟 《家教世界》2023,(10):55-56
品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以及基础的是非观念与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化发展意义重大,是幼儿一生顺利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家庭环境是幼儿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对于品德教育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同样重要,品德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因此,培育幼儿良好的品德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贯彻在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探讨了家园携手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家园合作培育幼儿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社会处境不利群体,流动儿童问题倍受关注也倍受争议。本研究从认知和人格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创造力水平与城市儿童无差异,显著高于农村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同农村儿童无差异,并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带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尊及二者关系,为更好地采取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尊量表(SES)对4~6年级402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更差,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自尊得分高于非流动儿童,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关注和支持,并注重其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490名初中生(其中39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使用家庭环境问卷和自尊问卷考察流动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对自尊的影响。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家庭内社会资本低于城市儿童;(2)流动时间在1-3年的流动儿童,其家庭内社会资本最高;(3)家庭经济资本越高,流动儿童整体自尊水平越高;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家庭外社会资本高的流动儿童,其成就自尊也越高;家庭外社会资本较高的流动儿童,其社会自尊较高。  相似文献   

14.
In gauging the success of Aboriginal language immersion education, the focus is often placed on measur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lthough useful, these metrics only tell part of the story; to achieve real school success, it is also vital to develop high personal self-esteem that results in a positive concept of oneself as a learner, and high collective self-esteem, or attitude toward one’s heritage, family, community, and school.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Anishinaabemowin (Ojibwe) immersion education on the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self-esteem of kindergarteners, and discusses their concept of ethno-cultural identity, as compared to previously studied cohorts of Inuit learners in immersion and mainstream language schools. The results giv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not only the self-esteem of children in this immersion school as part of a measure of its overall success, but also the school experiences of Aboriginal children in different cultural, geographic, and education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15.
自我观与攻击行为密不可分,本研究首先介绍自恋与自尊——作为自我观的主要表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其次,介绍攻击行为的概念与发展趋势。深入对攻击行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父母评价方式对儿童自我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最后,据此提出改善攻击行为有效的教育对策,以期为日后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并能把握最佳干预时机。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判,一直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为了探讨影响大学生自尊发展的家庭因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依据。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自尊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尊水平在性别变量和父亲文化的变量上差异显著;家庭的多种因素对大学生的自尊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factors in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children’s analytical, creative, and practical skills. A sample of 294 gifted children (195 male) was recruited from grades 4–7 in Saudi Arabia, where the family context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principles of Islam. Results did not confirm the effect of birth order, but showed that (1) mother’s education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gifted children’s creativity; (2) the number of boys in the family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gifted boys’ creativity (r?=??.21); and (3) Quran-related learning experience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gifted girls’ analytical (r?=?.46) and creative (r?=?.42) skill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non-Western environments for gifted childre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王丹 《教育科学》2020,36(1):91-9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在幼小衔接期间,语言教育关系儿童综合素养的培养,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成效。因此,应构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家庭生态系统,发挥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方面的优势,承担起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应有的责任。在家庭语言教育中,应着眼于:帮助儿童建立课题意识,在语言学习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渗透科技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辅助家庭语言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引导和情景创设,帮助儿童形成创造性思维;不局限于家庭小课堂,深入到大自然中锻炼儿童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家庭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情绪教养在幼儿的心理发展及人际交往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家庭音乐教育在幼儿情绪教养中的优势,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运用多种形式丰富家庭音乐教育内容、运用多种方法发挥音乐在情绪教养中的积极作用等策略,以提升幼儿的情绪教养。  相似文献   

20.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ety is characterised by an individualistic model of the person. Conceptions of socialization insist more on self expression and development than on the individual’s submission to social requirements. Values concerned with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and self-realization guide educative actions.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education on internality and self-esteem in the child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how parents lead the child to become responsible (commitment). Two hundred parents (from contrasting social backgrounds) answered a questionnaire on internality and a question on self-esteem. According to their social background, the parents adopt educative practices which induce more or less responsibility in the child. Leading the child to accept responsibility in daily life encourages the learning of internality, but family education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self-esteem. How subjects “positioned” themselves, i.e., how they placed themselves a variety of measures was examined. Some preferred to position themselves in the centre of the scales while others placed themselves on the extremes.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parents and that of the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