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纪新与戈朝金合著的<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一部很有分量的著述,它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文学的身份界定、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双语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与多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深入探讨.以当下视野重新审视并延展其理论思考,对于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持续性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采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表达方式,用汉语表现出了鲜明的藏民族特色。该部作品最终获得茅盾文学奖,赢得赞誉无数。这无疑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走出传统樊篱以及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有效交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记者: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三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仅我国的经济社会有很大发展,而且文学艺术包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也有很大发展。少数民族作家们说:“这一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春天。”据了解,这一时期你在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工作过,现在又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主任,能否谈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介绍学习动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民族学生学习动机的概念,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为例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现状。面对汉语文学习状况不佳的情况和问题,根据影响民族学生汉语文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从学校、家庭、学生、教师、社会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民族学生汉语文学习动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是隶属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研机构.是在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作家研究机构。“中心”特聘中国作家协会蒙古族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特&;#183;赛音巴雅尔为“中心”主任.聘请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金星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包明德等为“中心”顾问“中心”以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收集、珍藏.展示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作家为己任.将努力把其建设成为我国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教民族文学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7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民族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作家"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共收到全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两千篇(首),十篇散文作品、十首诗歌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本次征文活动共有30多个民族作家参赛,最后有16个民族,28个少数民族作家获奖,其中有很多全国较少人口民族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键词成为参考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看作是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诞生阶段,陈英雄、曾月娥等作家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时代。进入1980年代,以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发表大量作品,从此迎来了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重返部落,回归传统,文化寻根成为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郑重选择,代表作家有夏曼.蓝波安、亚荣隆.撒可努等。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  相似文献   

8.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虑,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对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手稿、创作理论、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源和遗产进行收集和珍藏,这对于今后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对文化和文学资源的积累,以及从多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汉语是我国多民族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我国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还较低,课程设置和教学中都存在着重要问题,本文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进行了多方位探讨。  相似文献   

11.
母语既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又是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作为世界上现今流行的“八大“语系之一的汉语言母语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以“语言“的革新为肇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话语。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历史性“解构“状况下也处于不断“重构“的努力中并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建构过程:从20年代胡适、周作人等人倡扬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设想,到40—70年代“毛(毛泽东)文体“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再造,至世纪末人们在理论话语和创作实践层面对文学母语的重构。由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进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学如要在“全球化“中坚守“民族性“则必须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的诗性特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再论裘廷梁的“崇白话而废文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维新派论家裘廷梁,在“界革命”中率先提出“崇白话而废言”口号,配合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主张近代学话语转型的倡导,对中国近代学话语的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崇白话而废言”说,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现实理由,为近代白话理论奠定了基础, 为近代艺美学初定了学语言的审美取向-以通俗简易为美。这是近代学的语言学美学研究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课程相比,对外汉语专业的文学史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所以相应地也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教育举措。针对该专业学生重语言、轻文学的现状,首先就要向学生明确文学史课程的意义。其次,由于该专业没有单独开设文学理论课,因此应该适当补充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另外,对文学史课程内部结构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细讲作家作品,略谈思潮及文学史脉络;细讲作品内容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略谈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介绍一些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性;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性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性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颁布和发出的大量谕旨、命令和刊刻的书籍,多用客家民间文学体例,并以俗语、方言、俚语和客家歌谣的形式出现。这是诗的语言的大解放,是语言和文体的解放,可谓是开创了中国近代诗界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欢愉之辞难工"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热点,前人对此给予了数十种阐说。本文突破前人成见,立足于生活本质和文学创作实体,对韩愈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解读。本文认为,欢愉之辞并不比穷愁之言难工,"难工"只不过是欢愉之辞所占比重和创作局限所造成的文学假象。应该对"欢愉之辞难工"的积习给予纠偏。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全面的语文教材”的研究.它是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材设置单一,或以“文章作品”为语文教材,或以“文学作品”为语文教材,而严重忽视“话语作品”为语文教材.作为“全面的语文教材”至少应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话语作品的语言教材、文章作品的文章教材、文学作品的文学教材等三大类别.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应用性.所谓应用性人才,就是要求培养品质高尚、举止得体、技能掌握卓越超群、文学底蕴深厚的社会工作者和祖国建设者.为此,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中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写作功底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