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恒 《海外英语》2012,(2):235-236,240
代词作回指语是回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代词的回指功能是保持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正确解读代词的回指指称意义对于把握整个语篇的主题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可及性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依据影响回指可及性的四大因素:距离,竞争性,显著性和一致性来分析代词的所指对象的确定以及其回指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从“代词回指语先行项的可及性”、“代词回指语的功能”、“代词回指语的数量分布”等三个方面论述汉语和阿拉伯语篇章中代词回指语表现出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种语言本质上存在的不同所决定的。在进行两种语言的篇章理解和互译时,只有充分考虑到二者在代词回指语使用上所呈现出的特性,才能对篇章语义正确地理解,进而得到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2×2实验研究,考查了题元角色对代词回指消解和回指表达式形式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题元角色对代词回指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承担目标题元角色的先行语可及性高于承担来源题元角色的先行语可及性。但题元角色对回指表达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且是间接的,语法位置才是影响表达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此外,研究发现,代词提示条件下会伴随首提效应,但该效应并不会完全抵消题元角色效应,因此并不会改变代词回指的总体偏向。  相似文献   

4.
夏爽 《华章》2007,(11):192
本文主要从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回指用法入手,着重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关"他"的用法的特例.在深层回指理论基础上,对作为特例的话语分别从语境因素,话题在心理表征中的突出度,激活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有关第三人称的回指问题不应局限于语言表层中明示出来的语言成分的关系,而应更多的考虑语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回指是话语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三人称代词回指则是回指的一种。在第三人称代词回指中,有时会出现先行语状态变化的现象,即先行语的实质未发生变化,但其形态发生了变化。从语境中的经济原则、就近理解原则和认知语境等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帮助人们更为正确地理解语篇。  相似文献   

6.
话语表征理论(DRT)克服了以往形式语义学的静态性弱点,通过一系列的DRS —构造规则和算法动态地解释了指称性回指、变项约束性回指、E —类代词回指等长期困扰传统形式语义学家的话语回指问题.尽管如此,对DRT的深入研究表明,DRT在模型论语义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文章从DRT对代词构造规则的定义以及对话语信息的处理等两个方面入手,探讨DRT的技术缺陷和解决途径,以期在DRT理论框架下更有效地消解话语回指现象.  相似文献   

7.
传统意义上,回指主要指篇章中指称代词、名词与其先行词的对应关系。作为语言一种范畴和语义表现形式,体貌作为语篇回指研究的可能性以及回指机制的研究未能得到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兰纳克的认知语法体貌分析框架,依据回指研究的基本理念,尝试勾画出认知语法视角下的体貌回指认知图示。  相似文献   

8.
运用韩礼德的连贯、衔接及夸克的显性回指理论重新对维吾尔语"bu/u"类指示代词进行分析讨论。同时以真实文本为语料,详细探讨"bu/u"在篇章分布中的显性回指功能及"bu/u+NP"与篇章回指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9.
零形回指是语篇中一种常见的指示现象,是语篇的一种重要衔接手段。零形回指涉及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语言描写层面,其中零形回指的界定、分类等相关问题一直没有系统性的研究。以《Яесть,тыесть,онесть》语篇为例,将可及性理论与俄语语篇结合,从可及性理论和认知推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俄语语篇零形回指现象以及影响俄语零形回指确认的因素。通过例证发现,在俄语语篇中零形式的回指语具有最高程度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0.
当一个代词在就近的语篇中没有明确的先行成分时就叫做无预示代词。无预示代词回指不仅是语言表层的共指关系,也是交际双方根据话语建立的心理表征中突出的实体,而语境等语用因素在无预示代词回指这一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代词性间接回指作为一种典型性间接回指,在表现形式及语义推理方面都有着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并结合实际例证对代词性间接回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先行项体现为转喻关系的代词性间接回指还是由先行项与回指项共同构成转喻关系的代词性间接回指现象,都可用认知参照点原理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2.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3.
指示代词“是”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具有回指话题成分、回指述题成分和回指整个命题三种回指功能,并且当它回指的是话题成分时还具有提示话题的功能.指示代词“是”是一个高可及度标记,且具有单向回指性,它在《论语》中的出现受时间和结构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代词间接回指作为有理据的语言现象,具有语言学、语用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本文基于认知视角,以英汉小说为语料来源,从主观化和主观化对等探讨在识解基础上的小说代词间接回指语翻译。结论如下:1)代词间接回指可借助代词的突显、触发语激发的认知框架和百科知识框架获得所指对象的识解;代词间接回指的深层认知动因是主观化,是对回指对象的主观化情绪表达和评价;2)代词间接回指语的翻译是在尽量保持原文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原文和译文中该代词回指语的主观化对等,即说话人对代词间接回指对象的主观情绪和评价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把”字句是一种很重要而且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把”字句中“把”后宾语前后具有篇章回指现象,“把”后宾语前后的回指主要有代词回指和名词回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逐渐转向与跨学科、跨方向甚至是跨文化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将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语言学相结合,以理想认知模式理论为基础对间接回指加以分析探讨。对三种不同形式的间接回指进行详细的例证分析,最终发现这一理论的运用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准确地理解语篇,同时对理论本身也有一定的深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桑彤 《文教资料》2014,(1):28-29
语言回指理解包含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且极其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并且该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针对回指加工机制的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语言系统中多种因素对句子理解加工过程的影响和作用,使研究者透过语言回指加工的窗口。对句子理解过程中各种机制协调运作的情况进行探测。  相似文献   

18.
许余龙(2004)指出,回指是指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一个(往往是简略的)语言表达式来指代同一篇章中(通常是上文已经出现过的,但也不排除是下文中的)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征的意义或事物。陈平(1987)将回指分为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们用转喻进行说话和思维是我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我们就可以依靠转喻思维来解读语篇回指。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关于语篇回指的研究,进而构建转喻的理论框架阐释英语语篇回指;最后指出了这项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程红红 《考试周刊》2009,(19):23-24
间接回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回指释义,即先行项的确定。回指释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概念的连通及认知推理过程。本文首先对三种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式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提出了:只有综合考虑语言形式的衔接、概念语义的连贯,以及多种话语篇章的语境因素才能搜寻到真正的先行项,进而完成间接回指释义。  相似文献   

20.
韩礼德和哈桑(1976)提出了照应性系统的观点,并进一步区分其内部组成部分,将其归类。他们把指示归入外指的范畴,将回指归入内指。在简要介绍照应性系统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介绍了指示和回指,通过分析含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例句,重点比较了指示和回指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