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大为改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较好落实,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矫枉难免过正,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却又有失落的现象: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见仁见智”地发表见解,自己却成了“旁观者”,对学生的思维偏差不进行引导,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漏不予纠正,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不进行总结,一切皆由学生说了算,学生的“自主”演化成了“放任自流”;有的重视了“突发性”的生成,却忽略了课前的预设,使课堂教学成了“临时抱佛脚”;有的瞻前顾后,缺乏根据课堂教学生成情况进行适时调控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信马由缰”,“走到哪黑就在哪歇”,偏离了预定的目标;有的也进行了引导,但仅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教师没有起到“促进者”的作用,课堂教学沦为“机械重复”;有的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哪去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巨大的变革面前特别是变革的初期,出现这些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并非坏事,因为它说明了教师观念在变、课堂在变,但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些现象中隐藏的问题,更不能任其发展,从而使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但在语文课堂上,却时常看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错位的现象:不少教师主导失落,无指导的读、练充斥语文课堂,还美其名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有的教师则反其道而行之,教师左扶右挡,学生小心翼翼、亦步亦趋,课堂失却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主导”必须得到矫正。不然,语文课堂必然失去应有的规范与秩序,教学的效率也得不到保证。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我们可以触类旁通,做到“隔行不隔山”。如何让语文教师的主导不再尴尬?让我们通过“第三只[睛”看“主…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初步调查及课堂观察、诊断,了解到当前农村中学不少课堂教学缺乏生机、死气沉沉,有的教师抱着学生基础这么差、家长不配合、学生难管理、“学生爱睡就睡”这种消极不负责任的课堂意识;有的教师上课缺乏激情,课堂调控驾驭能力差;有的教师“职业倦怠”倾向严重。一心想着下海却又放不下“铁饭碗”等等。可想而知.此类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会是怎样的一类学生?  相似文献   

4.
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困扰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认识不清或处理不好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经历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双主体沦”、“主体主导论”等认识过程。而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师生关系的理念,已成为当今课堂教改的主流意识。这说明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进化,并得到了提高。但是,随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出台,这种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当今经济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教育终身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潮流,还有待时间或实践来检验。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时常发现学生有“走神”现象——有的学生目光直视某一点,“目不转睛”:有时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有的学生面带微笑.“会心地”在听教师上课等。实际上他们已经在“心猿意马”了.他们可以说是对教师已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是教师讲课枯燥而有失精彩吗?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学生主体性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动力.这个“导”.是引导、指导、疏导。教师的“导”是建立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即“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绝对权威”地、全包全揽地传授知识.因此.教师要在“善导”上下功夫。要导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上,通过兴趣培养,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信息.进而主动探索未知事物.使兴趣变成学生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要导在学生发现问题、寻摧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通过情境、故事、“破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问题.引导他们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要导在关键点和难点上,导在学生不易懂或似懂非懂的问题上.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涪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要导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减少无意义的“精力耗散”。教师的“导”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预设”在学生学习语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如何整合课程资源.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要考虑如何营造对话情境.安排教学事件等.这是推动掌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同时.教师也不能忽略自身的讲授言语,如开课时导语的精心调计.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策略等。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闪烁师生双方智慧火花的课堂.是和谐、民主、平等、进取的瀑堂。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绝非是回到过去的老路.绝非是教师“主宰课堂”.搞“课堂霸权”。  相似文献   

7.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一、“新课堂现象”现象之一:把“对话”当作“问答”。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确与否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任凭学生遐想与信口开河,还美其名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象之二:有“活动”…  相似文献   

8.
文献[1]的观点引起了笔者的共鸣,世事无绝对,教育亦如此。以往的“一个定义三项注意”“题型加方法”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固然不科学,但现在彻底放手式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也是一种矫枉过正。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必然要素,课堂是师生双方共有的。只是学生作为主体却常常被动,而教师作为主导却常常过界。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就要主动还出这部分课堂。  相似文献   

9.
陈肖玲 《广东教育》2005,(12):54-55
请先看两个现象:一、有位老教师讲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犹如官兵呼叫,即教师要有一呼百应的魅力。”但在很多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却睡倒一片,“百呼不应”;教师满腔热情,而学生却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要认真备课、精心预设;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花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上、花在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策略上。做到调控课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11.
杨淑娟 《四川教育》2006,(11):26-26
[编辑观点] 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讨论中学生随时都会产生新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一味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课堂讨论有可能会偏离讨论的目标和讨论的方向。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失落了课堂讨论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数学课堂缺乏生命意义,具体表现:一是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结论讲给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识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成了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领域:二是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三唯”现象极大限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使其无法感受到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所赋有的个体生命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是衡量课程改革落实到位的重要标尺。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这一原则呢?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明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切忌“喧宾夺主”,真正还原于课堂。具体来说.应体现“四多”:  相似文献   

14.
王元智 《陕西教育》2001,(11):26-26
“以 教师 为 主导,以 学生为 主体”这 是我们 每一位 教师在 课堂教 学中应 遵循的 原则。那 么,怎样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主导”与“主体”的作用,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呢?我以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突出“四个特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四种意识”。 教师主导作用的四个特性:一是突出思想性。教师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摆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注重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注重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性。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能落实到教学中时,课堂教学就会有高质量。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落实到位,怎样才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呢?本文试就“教师主导的内容”“落实学生主体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却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如明知故问、模棱两可、节外生枝、面面俱到等。归结起来.这些课堂提问偏离了“起点”和“终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改变传统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理解不到位,实行有偏差。当下不少课堂中.教师应有的“主导”地位在弱化,必需的“引领”和“告诉”少了,必要的“点拨”特别是“矫正”少了,而善意的批评几乎在课堂中绝迹了。那么,如何在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下面两篇文章,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月湖北省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热潮.黄冈市在黄梅举行了数学课堂教学大奖赛,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深感欣慰的是: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对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立足课堂,关注学生,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比而言,“当堂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未能得到同步的发展,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甚至有的老师因注重课中讨论与探究而忽略了当堂训练这个环节;即使有这个环节,也是走过场,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势必额外增加学生课外的学业负担,这种课堂现象不符合高效课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或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即所谓的“精讲多练”.虽然学生的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相似文献   

20.
叶澜教授于1997年率先在国内明确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从此.课堂教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预设”“生成”这两个词也频频出现.可是从现状看.教师虽然在课前有充分预设.但课堂上的生成价值并不高.学生中甚至出现了“天方夜谭”“南辕北辙”的现象.产生消极的影响.走进“越教越难”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