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应对“全球化”的价值理念及其道德教育难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 ,中国伦理发展和道德教育应当建构的合理价值理念 ,既不是普世价值观 ,也不是相对价值观 ,而是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合理性根据 ,在于它能更有解释力地回应“全球化”对现代中国伦理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的三大课题或三大挑战 ,即文明观方面的价值霸权 ,文明心态方面的文化帝国主义 ,文明认同方面的文化相对主义。生态价值观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消解价值霸权 ,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对话抵御文化帝国主义 ,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发展扬弃文化相对主义。建构伦理精神的合理价值生态 ,培养生态对话的文化品质 ,坚持伦理精神的生态发展 ,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形上基础的道德教育的辩证结构  相似文献   

2.
邱新荣的诗歌对民族历史的“新编”和“重述”,体现出了诗人对历史判断的价值观的重构。其诗歌既在民族共同的情感认知中,凸显出“我们”对历史意象和历史物象品评的诗意性的正面强化。同时又凸显出了“我”的以人性化和解构化为价值准则的对历史的生命观照和个体关怀,并在历史演进与人文关怀、民族价值与人道伦理的整合中,建构出了一种观照历史与个体的“个人化的民族伦理”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构造,一般都认为是“重义轻利”。但事实上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一是“重义轻利”的伦理价值观有利于维护封闭的小农经济体系,附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二是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义利同一论”的影响;三是“重义轻利”思想本身二元论的内在矛盾,使它成为传统文化一种外在的价值观体现。因而,外在的“重义轻利”与实际的追逐功利二而为一,相互表里。它具有极大的伪善性和欺骗性,危害甚大。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作风和行为准则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应把握三个定位即学校定位,确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层面及任务;规律定位,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责任规律,将校长视为责任和前启者,还应形成办学理念。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有一个“治校预期”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兴校,构建文明、有序、民主、进取,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健康、和谐校园。同时,“学校文化”建设应更注重价值取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被学校成员认同和信守的价值理念、行动准则,其他分支文化的价值取向都应该与“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生存发展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忠恕之道历史上曾为多个不同文明体系所提出,是具有普适价值的道德黄金律。通过在“所欲”或“所不欲”与“施人”或“不施人”之间的几种情况进行伦理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忠恕之道的伦理价值.以及与“以直报怨”的关系。在今天继承和弘扬“忠恕之道”,对于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仍有着多方面积极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在为娱乐行业带来狂欢时,各种网络文化也随之出圈,“饭圈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表现出深陷泛娱乐化“信息茧房”、快适伦理消费主义、撕黑无休的抵牾冲突的社会症候现实样态.资本为追逐流量数据,从价值标准、情感耦合、技术折射方面干预“饭圈文化”.因此,网络治理需要调控与遏制资本逐利邪魅之风,社会主流价值观要助力粉丝从偶像大使转向公益大使,健康榜样示范与多元偶像矩阵要实现“饭圈文化”归正.  相似文献   

7.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一种文化现象,现阶段其在文化行为上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统”的学校教育文化及其精神的反叛、挑战与抵制。青少年“反学校文化”既具有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自身变革与发展、学校文化改进的潜在推动力量。在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下.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评价与选择,提高他们的文化批判意识及文化判断能力,既是引导青少年文化合理建构的基本策略,也是现阶段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民间故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创作的文化财富。它以日常生活为基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的产生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基础之上,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现状。民间故事是浓缩的现实生活,它植根于整个社会的制度和信仰之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和宗教信仰。从文化的视角对日本民间故事“三个兄弟谭”进行分析,可以探索出日本社会的原始的价值观,民族的精神形态,民俗文化和信仰等要素。  相似文献   

9.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道德精神要义。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儒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和社会理想图式等丰富思想资源,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庄子的思想过程是先“反知”,通过对“知”的社会政治批判和认识论意义的批判,解构了原有的文化知识遗产,在此基础上,庄子建构起一种蕴含着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的“真知”。真知,就是对道、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反知”到“真知”,庄子实现了认识论的意义转向。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价值观指儒家思想在伦理道德领域中的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儒家伦理价值观主要有德主刑辅、以德王天下、内圣外王等政治伦理价值观;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经济伦理价值观;守成创新、和而不同等文化伦理价值观;天人合德、天人相通、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价值观。从价值观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是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合理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主要的传统文化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2.
儒家“和”文化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的道德精神要义。“和”与“同”、“中”具有深刻哲理关系。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即“和”文化包括“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儒家“和”文化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社会理想图式的丰富思想资源和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治”是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它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构成了现实“德治”活动的基本特点。一“德治”的目的性,就是“德治”的目标指向性或价值取向性,它体现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德治”的目的所强调的是这样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将一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贯彻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使其外化为或客观化为社会公共理性基础上的普遍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是通过社会的道德意识形态机制,使国家的法律和各种社会规则与政策内化为社会全体公民的美德和信念。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时代与社会环境下,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受到普遍关注,被认为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重要的伦理资源,利于实现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是人类生存和共处的基本条件,发展政治文明应该遵循的重要准则;将其作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政治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个体生存问题以覆类生存问题构成了政治伦理的双重底线,个人美德和公共道德的价值共契成为化解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之间五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亟待建构一种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的”、“宽容的”以覆“发展的”等价值观的底线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90年代“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状况展开述评,认为:就如何看待社会道德现象而言,“代价论”没能辩证地看待经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滑坡论”与“爬坡论”的分歧在于对市场经济本身伦理向度的认识不同,“道德失范说”则在逻辑上隐含着对道德规范建设与道德制度建设的探讨的可能;就怎样看待市场经济活动中人的特性而言,“滑坡论”将“经济人”与“道德人”分离开来,“爬坡论”则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个体公民概念是现代伦理的支柱之一;就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准则而言,“外灌”和“内引”两种观点都包含着片面的真理,现代社会应详细审视公正原则和功利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给经济伦理原则与其他社会伦理原则以合理定位;就怎样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道德原则而言,应当使个体性的利益追求与社会普遍利益追求相一致,倡导一种市场集体主义;就目前所面临的伦理新课题而言,应重视对道义原则即人道主义原则和公正原则,经济、政治、伦理三种制度制衡原则,以及多元主体和多元价值原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摄影是利用相机、手机、数码等手段,使客观世界的物、景、事等在固定或活动状态下的复制或再现,同时也体现人和社会活动的心理、理念等。摄影既复制或再现看得见的形象,同时,还体现看不见的但可以从“影像态”或“形象态”体会或分析出摄影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和思想活动等。因此,摄影作品除了外在的美与不美外,还存在好与不好、善与不善的问题。所以,摄影伦理是指摄影活动中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规范和道德行动。社会主义摄影伦理及其影像伦理是客观社会道德现实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时代性、隐在性、先进性特征。摄影伦理及其影像伦理具有独特的社会作用,作为摄影工作者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摄影伦理价值取向和基本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维度看,“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处理国家、组织与个人三者关系的机制,一种社会运作体制,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一种社会建设目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概念上,或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不宜把“公民社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维度看,“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处理国家、组织与个人三者关系的机制,一种社会运作体制,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一种社会建设目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概念上,或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不宜把“公民社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不是价值中立而是价值负载的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观经历了从“社本”走向“人本”再走向“课程、人与社会和谐”三个阶段。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从中折射出来的是主体性的日益增强,以及多元价值的矛盾冲突、价值融合和价值共存,直至最终导致辩证和谐的课程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