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李雅  刘慧 《考试周刊》2012,(5):176-177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一种文化形式。价值观的混乱、流行文化的冲击、学校管理的权威化、课程内容的失当、家庭教育的欠缺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等是造成"反学校文化"出现的原因。我们应建立一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改变教育机构的制度化和权威化,提高青少年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周晓燕 《教育学报》2006,2(2):60-64
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现象在我们国家初显端倪,并具有相异于西方国家的问题表征以及形成机制。作为一种学生亚文化,“反学校文化”既有其消极影响,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改进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反思性的文化建构以及良好的文化判断力,既是引导学生文化合理建构的重要策略,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反学校文化”现象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其概念的内涵仍然很模糊,人们在界定“反学校文化”时存在诸多困惑,在实践中的引导策略也存在诸多缺失。从多学科视角有利于深入探索“反学校文化”的内涵,“反学校文化”有多层涵义,不同层面“反学校文化”的性质及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从多层面构建其概念体系,有利于针对性地引导“反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4.
学生反文化现象是指存在于学生文化中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倡导的主导价值(包括形式上的与实质上的主导价值)相悖的。学生反文化现象的流行,既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也阻碍着学校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学生文化中的反文化现象对于构建健康、积极、和谐的学校文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学校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疏离、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负面影响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必要性.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这一本质特性、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快乐是人因需求得到了满足,于生理、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种反应.当快乐与学校文化相遇,就形成了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关注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终生幸福为基点的“快乐教育”学校文化理念.“办快乐教育,使学生是最幸福的”,这就是我们迁安第二实验小学的“快乐教育”的目标,也是家长们、孩子们的心愿.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张力抱有过高的期许。其实,校长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社会反主流文化侵蚀下,难免出现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行为和举止。中小学校长中往往会存在权力自恋、嫉贤妒能、亲近疏远、重利轻义、好大喜功、不务主业等反学校文化现象,其诱因复杂,危害深远,应通过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教育培训等措施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8.
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殊文化形态,赛伯空间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亚文化系统,其基于现代通信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所创造的虚拟网络空间(即赛伯空间)文化,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文化互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为生活其中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狂欢的舞台,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着巨大负面影响。面对赛伯空间文化“泛娱乐化”倾向的挑战,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并给予积极的应答。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作风和行为准则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应把握三个定位即学校定位,确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层面及任务;规律定位,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责任规律,将校长视为责任和前启者,还应形成办学理念。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有一个“治校预期”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兴校,构建文明、有序、民主、进取,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健康、和谐校园。同时,“学校文化”建设应更注重价值取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被学校成员认同和信守的价值理念、行动准则,其他分支文化的价值取向都应该与“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生存发展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传统”中发掘“现代”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进而走向文化自强的过程,最终形成学校现代化的“中国式”与“中国态”。学校文化创新源于本土文化自觉,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存在内在精神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地域文化主要以“集聚教育资源”和“发掘教育意蕴”的方式进入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引入地域文化要有理性的文化自觉,也要有一定限度。本研究持续关注齐鲁大地一所小学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到学校文化,以此凝练与建构出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统摄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环境空间的想象与搭建,最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整体转型和优化。通过发扬光大优秀文化传统走向文化自强并融入地域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能够生成出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理念和目标,敞现出从事件开掘到价值凝练、从课程开发到理念贯注、从氛围扩散到整体重建的路径与对策,不但激活和焕发地域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而且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和确立,是在对学校体育本质功能认识的基础上得以理解和认同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学校体育文化的积极反映,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以及功能的拓展,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思想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辛承其 《考试周刊》2010,(51):198-200
大学生反学校文化是在大学校园里客观存在的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越轨理论出发探讨了反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并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个体四个层面探讨了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以崭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创建现代学校文化创造了新的契机。现代学校文化,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办学哲学、教育理想,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共同生活的全体师生的一种共同追求,是学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现代先进的学校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建学校文化,重建学校文化也是课程改革最终“物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一个“人-事-物”三位一体、交感互生的人文生态系统.学校建设的完整表达式是寓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为一体的文化建设.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和教育力,文化是学校存在的标识,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对象,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学校建设应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基本文化建设的统一,当代学校建设的新重心是学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由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不但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师生对学校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基于对学校文化的深刻理解,我校从学校形象和办学水平的高度出发,整合学校文化元素,规划学校发展战略,从多个方面践行文化的内涵。而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孝道教育”,经过研究与实践己成为我校的品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体操教育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体操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由于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得大部分体操教学已经在学校体育领域消失了,体操能够提高人的走、跑、跳、投、攀、爬、跃等基本生活技能也随之弱化,体育教育的文化价值的缺失,对于中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体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也陷入了瓶颈。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国家文化安全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 ,特别是主流文化价值体系 ,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国家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 ,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我国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与国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 ,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文化帝国主义”的严峻挑战。为了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学校教育一方面应向青少年一代系统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阐释民族文化精神 ,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应在社会和人文科学教育中彻底抛弃“文化进化论”的理念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基本价值观念和“自由”、“人权”等的历史性、文化性与相对性  相似文献   

18.
学校质量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习成就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程度.学校质量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对学校质量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绩效本位”和“学生本位”两种取向,需要在吸取两者优点的基础上,在质量领导文化、质量战略文化和质量保障文化三个维度上推进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程涛 《中小学校长》2014,(11):29-31
孔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学校管理者,如何借力孔子文化,助推学校发展?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我们发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如学校德育、教学、管理等领域都可以在孔子文化中汲取能量与营养。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从小浸润在孔子文化中可以实现“一元带动多元”的发展,对于一个学校整体而言,依托“孔子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同样可以实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学校文化与学校教育同质相关。尤其在当今,人类正置身于多元文化激烈撞击的复杂环境,任何一种理性的学校教育观念,都不单单是对教育的认识,也是对学校文化新生命的探究。学校文化的冲突、变迁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学校文化的现代化呼唤"素质本位"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