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怎样鉴赏古诗文呢?我除了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古诗文鉴赏的知识外,如“诗歌鉴赏的几个要点”、“诗歌鉴赏的最佳切入点”等,我还大胆进行了教学创新,那就是老师当向导,撰写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近年的高考中诗歌鉴赏从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这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同学来说难度大大增加了 ,但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来说却是大大拓展了答题的角度和思维。如何把握一首诗的思想内容 ,如何更好地理解鉴赏一首诗 ,一些学生就像初学写作的感觉一样 ,不知从何下手。本人从平时教学中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拟从以下角度入手做题 ,但愿能对广大高三学生有所帮助。一、结合标题解诗诗歌的标题往往告诉了我们诗歌的内容 ,如《山居秋暝》说明了本诗是写秋天傍晚的景色 (写景诗 ) ;《悯农》标题道出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 (抒情诗 ) ;《芙蓉楼送辛渐》标题…  相似文献   

3.
读在诗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正确指导学生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王维的五言诗《山居秋暝》为例,分析诗歌教学中读的四个层次及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4.
古诗鉴赏题在高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指导学生准确地鉴赏古诗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解读题目,明确重点作品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起了统率作品指向的作用。特别是诗词曲的题目,有的点明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山居秋暝》(王维)、《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夜雨寄北》(李商隐)中的“秋”“春”“夜”等;有的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题或重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有的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基调,如《闺怨》(沈如筠)、《恨别》(杜甫)中的“怨”“恨”等。如果把握了题目,进…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粤教版必修3),列入第四单元“古典诗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登高》以及刘禹锡的《石头城》组成“唐诗五首”同为“基本阅读”篇目,这给语文教师们岀了道不大不小的难题。不大,是因这是首名作,故各家各派的注释赏析已累积得满坑满谷,可供参考借鉴的资料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中,描写秋山新雨后的景色的《山居秋暝》,无疑是精品中的精品。王维的诗被后人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独特的画面美、诗意美,而这首诗可以说是王维诗歌特点的集中反映。本文就从三个角度:"语言、景色、境界"出发,探讨和发掘《山居秋暝》所蕴含的典雅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韦晓军 《高教论坛》2005,(4):174-176
本文试以大学语文教材中《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为出发点,着重从选题、学生、课堂及教师四个角度探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雨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它描写了雨后景色如画的美丽,美妙极了。傍晚,我也饶有兴致地来到贮水山欣赏雨后的景色。  相似文献   

9.
[定位 ]1 .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 ,他精通音乐、绘画 ,从而使他的诗富有诗情画意。苏东坡说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学习本诗 ,着重探索、体味诗歌的极高的艺术境界。2 .此诗是第三册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中的第一首 ,因此 ,应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背诵、鉴赏近体诗的基本要领 ,为以后鉴赏近体诗提供帮助。[切入 ]1 .诗“言志” ,而要真正理解作品 ,必须首先了解作家 :王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他的诗作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2 .《山居秋暝》一诗美在哪里 ?竟境高在哪里 ?[探究 ]1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王维…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晚归”的生活画面,而且动静相映成趣,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一、《山居秋暝》:“空山”———人与物的相谐相忘在《山居秋暝》这幅“山水人物画”中,“山水”和“人物”的关系在王维笔下是相谐相忘的。正因为山水与人物的相谐相忘,我们才能更准切地理解“空山”这个词。也许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有浣女和渔舟,当然就意味着有山野人家,怎么又说是空山呢?”这当然不是王维忽略了他们,那么何以为“空”?众多评论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迹,自然就显得空了;另外,山林少有人来,“空山”一词就传递出一种“世外桃源”之韵。这种理解有理,不过我觉得还是未能更深地契合本诗所传递的…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长时间内被界定为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并被誉为“隐居者的恋歌”,其中认为这是一首充满了消极意识的避世诗歌的也大有人在。在此,笔者将以“空山”为契点,谈谈亦儒亦道亦佛之王维在诗歌中所展现的复杂情怀,  相似文献   

13.
宋献普 《学语文》2021,(1):91-92
《山居秋暝》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之“下渔舟”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渔船顺流而下,有人认为是渔船归来,有人认为指渔舟下水捕鱼。笔者从训诂学、诗歌意境、画面布局等角度分析,以为“下”释作“下水捕鱼”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4.
凌军 《学语文》2007,(6):29
《山居秋暝》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修订版)和上海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中都收录了这篇名作。在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对诗中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讲解和分析,大都是采用《唐诗鉴赛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中傅如一先生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赵洪 《湖南教育》2002,(13):49-49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只有展开想象,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仅用淡淡的几笔就画出了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苏轼称“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言非常明白,但其中的意境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这就得借助想象。再如《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学生透过想象,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就近在眼前了。诗歌语言的含蓄决定了学习诗歌必须感悟。感悟是学习诗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所得到的独到体验和某些发现。感悟是一种高于想象的能力,它要求不仅能想象到诗歌…  相似文献   

16.
从济慈的《秋颂》(To Autumn)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两位大诗人在气质和诗情上颇多相通之处,而两首诗在色彩点染与动词运用方面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山居秋暝》 《越中览古》《登高》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 …  相似文献   

18.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上册)选入王维《山居秋暝》,对其中“天气晚来秋”一句,解释为“晚来秋:秋日傍晚来临”;对“莲动下渔舟”一句,解释为“莲动:水中莲花摇动,知是渔船归来”。这两条注释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1.由面导点,课前激趣在教学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像,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萧条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  相似文献   

20.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优秀山水诗。诗人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巧妙的描摹方法,在诗歌领域中创造了神奇而迷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