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家长本位”、崇尚“礼治”、“权力本位”思想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越须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由家长本位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和子民意识走向公民意识的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无"公民"的踪迹,遍及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意识是臣民意识,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种奴性十足的臣民意识还未能从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羁绊中完全解脱出来,致使我国公民意识淡薄.分析封建臣民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臣民意识的根本途径是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是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应把握环境关照、制度保障和重视实践这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复习目标导航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是文明古国的象征。儒家恩想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不仅影响着整个古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一直影响着现代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其主要表现就是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其过程便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现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下的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由“器物→制度→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选择取舍的渐进过程。儒学则经由中体西用的抗衡、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退出政治意识形态舞台。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当前中国民主文化转型的主要目标有:由农业型民主文化向混合型民主文化转型;由臣民型公民文化向民主型公民文化转型;由价值侧重型民主文化向价值调适型民主文化转型;由人治型民主文化向德治和法治共治型民主文化转型;由多维非开放型民主文化向开放型民主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政治社会化不只是政治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由于受封建臣民思想的羁绊、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欠缺、公民参与平台的不足和权益保障的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无法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难以成为既具有自由、独立人格,又具有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的现代公民。诠释政治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内涵及意义,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构建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途径,对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政治民主化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为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社会.辛亥革命是中国告别传统社会而走向现代社会的一种方式.在传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中国盛行臣民型、地域型的政治文化,具体表现为"主权在君"、"人治"、"集权专制"等内容.辛亥革命则促使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变迁,开始向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转变,即"主权在民"、"法治"、"民主共和"等.辛亥革命促使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但并没有完成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社会的出现,其实质是民主政治.其根基是公民社会。就中国来说,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和“威权社会”不同的社会,要求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养成政治民主精神,形成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在不否定政治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更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一发展性”德育。  相似文献   

8.
我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及尊卑有序的臣民文化,既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积极影响,又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条件下 ,弥漫于传统中国的必然是个体消融于整体的封建臣民文化。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发达的公民社会条件下 ,如果再用依附型的臣民文化来作为中国建设的文化模式 ,那终究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即具有中国特色民主型的公民文化。展望二十一世纪 ,有中国特色民主型的公民文化的构建必将成为时代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0.
沿袭两千年的中国臣民文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专制王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沿袭两千年的臣民文化,表现为参与意识几乎为零,政治取向完全是被动的、依附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是一个公民时代而非臣民时代,现代社会是一个公民社会而非臣民社会,现代人格是一种公民人格而非臣民人格。使人成为公民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的国籍.更是这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尤其是政治权利。在现代社会.公民是人的各种身份的最大公约数,是各种政治主体的最大公约数,是各种社会人格的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12.
编辑手记     
《中国教师》2008,(3):1-1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取向是义务本位的,与之相应,传统中国人也就更多地被定位在没有权利意识和权利地位的私民与臣民形象上。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随着中华民族的腾飞与振兴,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人之形象必须完成一次根本的转变:由传统的私民、臣民形象转向现代的公民形象。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民众意识深处的臣民意识、官本位等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普遍不高,参政意识缺失,影响公民张扬公民精神,阻碍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在社会管理民主化、国家政治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破除等级观念,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民主意识,构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为政之道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了十分丰厚的文化思想。其为政以德、以民为本、为政以廉思想是为政清廉的理论支持;而儒家思想中长期沉淀的人治思想、臣民文化及以"官"、"权"为中心的官本位、权本位思想也在吏政建设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廉政建设中,要大力弘扬儒家传统思想中优秀的廉政文化思想,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其进行开发、创新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政治价值观制约和影响着公民的政治行为,政治文明建设需要从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政治价值观入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文化转型,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价值观虽长期受到世界先进政治思潮的影响,但传统的封建遗毒却一时难以消除,具有观念不成熟、理论和实践脱节、正处在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过渡期等特点,心态上不顾国情而急于求成,对公民意识层次的估计过于乐观,政治参与上表现出盲目和缺乏理性.为了走出现实的误区,提高我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在对待传统思想和外来的政治理念上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二是要逐步培育成熟的各种政治意识,三是增强公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齐心协力,逐步提高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水平.完成当前政治启蒙的任务,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由人治向法治社会转变,法治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公民意识并积极参与政治的成熟的公民.而中国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都是从西方舶来的名词,舶来品扎根中国走过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为"提高公民意识,扩大政治参与"做了不懈的努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转型期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巨大的社会转型,中国政治文明主体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传统文化中的"臣民文化"思想根深蒂固;政治文明主体政治参与渠道比较狭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贫富不均,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制约着政治文明主体的成长和发展等.新时期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应沿着如下路径发展:1.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加强公民教育,特别是公民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教育;2.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把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机构,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更多机会;健全和完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专业性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政治参与的社会引导;3.建构公民社会,包括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以法治精神构筑公民社会的理性规则秩序,促进传统"第三领域"的制度性变迁,完善公民身份与地位的自由转换机制;4.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深化改革,为政治文明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应该成为构建现代公民社会的根基所在.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在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情况下,也不乏公共意识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公德意识稀缺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封建臣民意识的根深蒂固,二是政府引导的失范性对高校德育实效的抵消,三是高校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统治者越来越重视,措施也越来越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中国历代最基本的统治手段;以儒家思想及其礼仪规范(礼教)为核心内容,以儒家化的法律为保障,形成"礼法结合""以刑弼教"的基本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塑造着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高度统一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人的终身幸福和全面发展,培育公民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社会人格,需要:践行民主,完成从"忠君"向"为民"的现代转向;开启民智,实现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变;关注民生,实现从"弱民"到"强民"的转变。唯有如此,国家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政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传统重德思想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以民本为基础的传统德治思想、执政理念和伦理修养等,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传统重德思想否定个人权利、强调等级观念、夸大道德的政治作用等是一种与公民意识相悖的思想。我们应当立足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的背景,用现代公民社会的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