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趣说隐语     
隐语是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 《辞海》对"隐语"的解释是: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词句来表示. 古时隐语,按性质可分为密言、测智和谲谏三类.  相似文献   

2.
隐语有很多称谓,如行话、市语、方语、杂语、切口、黑话、暗语、查语、俏语、锦语等等。叫法虽然不一,所指却大体一致,如“行话”,又叫行业语、同行语,是近代汉语化中关于隐语的一个常见称谓。几乎一切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话,大多明显带有回避外行的特点。如市商金融诸行,名目繁多。“加薪为串头,盘账为点元宝,账户作弊为挂龙,账外作弊为飞过海,硬索回扣为除帽子。”  相似文献   

3.
“说道”和“说到”是两个读音虽然相同,意义却大不相同的词语。“说道”中的“说”和“道”都是“说”的意思,是个同义复词,意思就是“说”;而“说到”,严格地说则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是“说”和“到”的组合,意思是指把话讲到了什么地步或当话讲到什么内容的时候,说话内容后面往往要跟上“的时候”之类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是,正因为它...  相似文献   

4.
谜语知识知多少我国的谜语,在古代称为廋辞、隐语、灯虎、春灯、灯谜,等等。谜语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篇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说:“古之所谓度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廋辞”在《国语·晋语五》里就有记载,说:“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韦昭注曰:“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说明在古代就把谜语用到外  相似文献   

5.
吴德军 《辅导员》2009,(17):32-32
低年级的作文学习,概括说来,一个“会说”,一个“会写”。“会说”指会说清楚话,让别人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会写”则是把要说的话运用一些简单的题材形式记录下来。那么,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写好作文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从发生学的角度比较网络用语和一般人认为与“黑话”等同的隐语在产生背景上的异同.可以得到对网络用语和隐语的比较客观而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睢宁话中特殊的“V出来”结构表示某个物体或周围环境经过V这个动作,呈现出“肮脏、混乱”的状态。睢宁话的“头”放在数量词前时,有“大约”的意思;放在数量词后可以表示以该数量为一个整体的计量单位。“未曾”在睢宁话中除了可以作否定副词外,还有一种用法,意思相当于“(每次)刚刚(一)……(就)……”。睢宁话的语气词“来”可以表示进行或者持续的状态;还可以用在否定句中,强调事件在某个参照时点还没有发生。睢宁话疑问语气词“魇[maη]”构成是非疑问句;出现“谩[man]”的句子则为反复问句。  相似文献   

8.
修辞漫谈     
所要说的事物不直接说出来,借用同它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来代称它,这就是借代.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才智过人和胆识高强的典型人物,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毛主席借用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来代称最有智慧和最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说:“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这个借代,是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的高度赞扬.借代的运用,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鲁迅借用画图仪器里面的“圆规”来代称杨二嫂,说:“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又说:“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故乡》)这个借代形象地(?)现了鲁迅初看到  相似文献   

9.
如果你要表达一种思想,只是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也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从写文章的角度看,这样只把话能说清楚的文章,算不上是好文章,起码算不上有艺术表现力的文章。我们知道,文章虽然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但  相似文献   

10.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由前一部分“语”和后一部分“义”组合而成的。前一部分是个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或者可以说,像一条谜语,前一部分是谜面,后一部分是谜底。然而,这前后两部分的“谜面”和“谜底”并非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在复杂的语言交际中,由于表达时具体语境的差异以及各种实际需要的不同,同一条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意思。如果了解并掌握一些这  相似文献   

11.
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人们往往不愿、或不习惯把自己内心的意思直接说出来,常常是含蓄的委婉的转个弯儿说出来。还有一些话,甚至不是用语言“说”出来,而是用眼睛、脸部表情、身体动作“做”出来。即使做子女的(特别是较大的孩子或内向的孩子)对于自己的父母也常常如此。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能够倾听子女“说”了什么,尤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有什么需求或者委屈不能用语言很流畅地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好的渠道让他们倾诉,他们会以别的方式来宣泄。为了使孩子有话敢讲、有话愿说,我在教室里创设了“悄悄话信箱”,设置“悄悄话信箱”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展现和发泄出来。  相似文献   

13.
普遍话与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异在语音上,普遍话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语音,但是我们在平时的观察中感觉到,词汇问题也不可忽视。许多人在说普遍话时,出现一些方言性词语,只是把这些方言词语的语音普通话化。例如有些浙江人说普通话时出现这样的话:“昨天的会真没有意思,我坐在那里难过死了。”这个句子里“没有”和“难过”二词是按浙江方言使用的。在普通话中,如果“意思”一词是表示“趣味”“情趣”意义,那它前面的否定词用“没”,而不用“没有”,通常只说“真没意思”。这里“难过”一词是指因不得不忍受某事而产生  相似文献   

14.
电视里经常播出猜谜活动,总听到主持人说:"下面,我请大家猜一个灯谜。"但他说出来的,却不是灯谜;有时,连谜语也不是,只是一道"脑筋急转弯"题目。"谜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谜语,包括灯谜在内,甚至包括隐语。刘勰《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  相似文献   

15.
有个谜语:一院隔成两下,三男二女分家,两家打得乱纷纷,打到清明才罢。(打一用具)谜底是算盘。但人们常常猜不出来,因为往往把谜语中的“清明”二字理解为清明节,进而认定这个“用具”一定是清明前后用的一种农具。其实这里的“清明”应该理解为“清楚明白”的意思。像“打到清明才罢”这样一个语句形式同时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思的现象,就是句子的歧义。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语言常常存有歧义,往往要在点破之后才恍然大悟,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一是动宾关系,理解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一是偏正关系,理解为“把猎人咬死的那条狗”;再如“饺子包好了”,也有不同的意思,既可解释为饺子制作好了,也可以指用别的东西把饺子包裹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对写话感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及感想。”把低年级作文称为“写话”,是十分恰当的,降低了写作难度,指明了写作的方向。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写下来,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相似文献   

17.
有趣的隐语     
习惯上,人们常用“不鸣则已”来表述“一鸣惊人”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完整的表述应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只言“不鸣则已”而隐去“一鸣惊人”,可是“一鸣惊人”之意却不呼而出。这种方法就是隐语。  相似文献   

18.
《广东第二课堂》过生日,满了20周岁,表示热烈庆贺之后,编辑部要我对青少年朋友们说几句话。说几句话倒不难。可说几句正确的话,就有一点点难了;说几句正确的而又不是套话的话,就非常难。为了不落老套,别的话我又不想说、不会说,只好说一句供青少年朋友批判的话:人啊,不能鹤立鸡群,也要鸡立鹤群。什么意思?没别的意思。我是想说,不要随大流,要活出点自己的味道来,与众不同。有人说过去的年轻人如何如何,学什么不学什么由组织上安排好了,干什么不干什么也由组织上定下来了……今天的娃娃们多幸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这样的吗?想不穿校服行…  相似文献   

19.
有位理论家说过:“幽默是自尊、自嘲与自鄙之间的混合。”意思是说,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含有幽默味,无论是美的与丑的、高尚的与低劣的事情都可以用幽默的方法来表现。本期“幽默大转盘”专栏刊出的作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幽默感。它们有的源于小朋友天真烂漫的儿童情怀,有的则是有意识地借用幽默来揶揄某些可笑的现象,读来使人忍俊不禁。二年级小朋友黄哲琨想把小鸡培养成跳高冠军,精神可嘉。可惜小鸡虽能扑腾几下子,但毕竟不是鹰,永远成不了跳高王子,所以除了屡出洋相还能有什么别的结果呢?《小鸡跳高》就是一份小作者训练失败的记录。三年…  相似文献   

20.
“滥觞”不是“泛滥”“滥觞”出自《荀子·子道》 :“昔者江出于岷山 ,其始出也 ,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 ,不放舟 ,不避风 ,则不可涉也 ,非维下流水多邪 ?”“觞”是酒杯 ,“滥”的本义是水满后向外溢出 ,在这里当作浮起的意思。“滥觞”原意指江河发源之处水量极少 ,仅仅能浮起酒杯 ,以后用来指事物的起源、开端。但有些人望文生义 ,不求甚解 ,以为“滥觞”就是“泛滥”的意思 ,结果用错了。例如 :近两年 ,除了“大款”、“大腕”、“盖帽”、“走穴”这类旧日北京江湖黑话出土或演变而来的“新”京味话滥觞全国 ,更有西来的新词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