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员工工作绩效诸多原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通过工作目标、思维方式及内容、行为动机等影响个体活动的结果,因此,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目标、营造适宜的工作氛围、正确的对活动结果的归因等是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杜建彬  杨琴 《文教资料》2011,(12):131-133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其对学习有重要影响,会通过影响个体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及坚持性、归因方式等方面而影响个体学业任务的完成。可以通过帮助个体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树立榜样、正确归因等方式锻炼提高个体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3.
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它是在个人的归因方式、目标设置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对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并可以通过增加正面的职业自我效能信息、改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等措施达到促进其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对个人的职业选择、工作绩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职业辅导、职业培训等领域开展职业自我效能辅导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面对具体情景的活动时,对自己完成该活动程度的心理判断和感觉评估。成人自我导向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学习活动进行的程度和效果与成人的自觉意识及主体意识有关,但也需要外在因素的支持。自我效能感通过个体经验、外部情境和学习力等因素影响成人自我导向学习。鉴于此,增强自我认同感、明确个体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共同体、实施契约学习计划是提高成人自我导向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其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琰  朱静 《教育与职业》2015,(6):119-121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能力信念,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目标确定与调整、专业学习、求职行为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有重要影响。高校应根据职业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制定科学的教育措施,积极组织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会合理归因、优化目标设置策略、调整自我监控偏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直接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班杜拉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于成就的选择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效能感可以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可能会逃避学习,认为自己有实力的学生则会比较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的付出、坚持性以及学习行为。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发…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2008,(5):4-4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组织和执行某个目标活动所达到的水平或从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但实际上,这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主观因素而不是一个确定值。所以,对个体的行为等机能活动产生影响的,不是这种能力本身,而是主体对它的感受,即自我效能感。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正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影响着教师身心健康、专业承诺、工作动机和教育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专业化的形成及整个教育事业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生涯自我效能是一种主体能动性因素,影响个体生涯目标的确立、职业选择、生涯行为的坚持性和生涯绩效等。生涯自我效能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影响深远。为了更好地发挥生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帮助个体提高其生涯自我效能感,文章概括了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和作用模式,并根据该模型提出了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提高个体生涯自我效能感的措施和途径,这将有助于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9.
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根据他的解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行为的持久性、情感反应模式和思维模式。?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中同样会发生作用。一般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设定。  相似文献   

10.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功能、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若干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目的是使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行动的自信,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最终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1.
笔者阐述了团队环境中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概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员工效能感的信息源主要有:自己的成败经历、他人的替代经验、口头劝说和他人的评价;团队环境中员工的效能感常常通过工作满意感、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中间变量影响个体或者团队工作绩效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浅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听说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 《教师》2012,(14):34-35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判断,是学生个体自信心在学习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在高职英语听说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对其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造成影响。针对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的现状,教师可从学习目标设定、归因引导和树立自信等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听说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3.
1、教学效能感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效能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现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努力去实施这一活动。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两个部分: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往往很低,这不仅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影响学困生身心健康的成长.通过设置与管理目标,可以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他们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应付环境中的各种挑战或事物总体上的自信心。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是,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影响活动时的情绪。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活动中,网络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网络学习动机、知识的获得、网络沟通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总结网络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意义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角度分别对性别、年龄、专业、网络使用经验、网络态度、网络情绪等个体因素和网络设备的完备性、社会支持等环境因素对网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已有的研究表明以上因素对个体的网络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影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各种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网络自我效能感、网络学习效果和网络行为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着人们对行为的选择,通过思维模式、情感反应影响人们新的形为的习得。刚入高校的学生,听说能力匮乏,学习目标模糊,个体之间差异明显,培养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大一学生渡过心理适应期,为完成今后的学习任务打下良好基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恰当的目标任务、鼓励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评价机制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英语学习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它是在个人的归因方式、目标设置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对自我效能信息的加工与调节形成的,并可以通过正面信息激励、改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负面因素达到促进其形成和发展的目的。应该说,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设立和成绩提高具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标准里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新课改的又一亮点,要求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和开发非智力因素,我们不能忽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一种——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通过  相似文献   

20.
一、职业自我效能感及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概述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个体对其行为能力的认知评估基础上,并影响个体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它既是一种认知因素,又带有动机性质,同时也是一种主体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