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互联网的作脂真是不容小觑,它能使一个十分生僻的字在一夜之间火得烫手。“囧”字被捧红之后,“烎”字又粉墨登场了。在很多网络论坛、个人博客中都能看到“烎”的足迹。“烎”为何义?源于何处?它是如何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的呢?  相似文献   

2.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如屈原,名平,字原,扣合为“平原”。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并列式:名与字是同等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彻,例如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如…  相似文献   

4.
“甬”为整体象形字,本义是钟,引申义为钟柄,根据“母文表义”的有关理论,本文将从“甬”得声的35个字分成四组,论证这些字与其母文“甬”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前人对“得”字句变换已做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得”字句的三种基本形式的转换等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Ns+V+得+NP+VP”结构各部分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个施受事关系所能解决得了。提出了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得”字补语句的习得办法。  相似文献   

6.
有 两个 年 轻的 女教 师 愉快 地走进 各自 的 教室 ,一 个发 现黑 板上 画 着 一 个 人 头 像 , 上 面 写 着“×× (老 师的名 字)遗像 ”四 个大字;一 个 发现 教室 的 墙被 涂成 了黑色。 看 来, 一场 暴风 雨 就 要降 临在这两 个教 室里了 。 A 老 师 面 带 笑容 , 对着 画 像欣赏 了一 下,转脸 环视 全 班,平静地说 :“ 画 得很 像 我 ,字 也 写 得 不错,可 是 多 写 了 一 个 字 。”当 她 从学生 的表 情上 认 定画 像是 王 小虎的“ 杰 作 ”之 后 ,点 名 提 问 了 他 。王 小 虎 回 答 ,多 了 一 个“ 遗 ”字 。“ 为 什…  相似文献   

7.
冯梅珍 《广东教育》2002,(10):52-52
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指导学习方法时,教师要力改过去包得多、统得死的教法,着重在“放”、“练”二字上做文章。1.放:放心、放手。不少教师上语文课,常常是“忧”字当头,忧自己讲得不透,忧学生没有读懂,忧学生言不由衷,忧学生笔记不全等等。如此进亦忧,退亦忧,课堂上当然就唯恐不周,一包到底了。作为语文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到了该放学生一马的时候了。放,是放心。面对一篇文章,要放心让学生去研读、去感悟。诚然,就单个学生来说,其知识可能不及教师多,钻研不及教…  相似文献   

8.
说“得děi”     
“得děi”字一直处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比较来研究“得”字的产生发展、“得”字的组词造句、“得”字用法的特殊性以及“得”的否定等问题,从而揭示“得”的独特之处,这对于“得”字本身的全面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段玉裁、朱骏声并释此“剥”为“扑”的假借字,今世学者多从之。此说不确。“剥枣”之“剥”释为“击”,应从“剥”之“剥裂”本义辗转引申得义,并非假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是”字的性质为着眼点,总结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论述了“是”字的语法功能,认为“是”字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及定语。此外,论述了“是”字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1.
"拚"字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了“拚”字历史源流以及“拚”、“拼”二字的音义区别,并指出“拚”、“拼”二字不应随意混用。  相似文献   

12.
同形字作为一种常见常用的文字现象,从古至今,许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并做了或多或少的评论。本文纵览古今八方,从同形字的定义、学者们对“同形字”的初步认识、同形字产生的原因、同形字的类别以及同形字与异体字和异读字的区别等多个角度对“同形字”做了全身“检查”。  相似文献   

13.
"二"字考释     
写了《“一”字考释》后,意犹未减。加之,朋友们鼓励我继续写下去,于是我就写了这篇《“二”字考释》。“二”和“贰”、“弍”是同一个字,前面是小写,后面是大写。本文就“二”字作一番以形说义、以声求义、据文证义的探索,或许对训诂学有兴趣的同仁们有点启发。一、“二”字的本义、同义、引申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15.
"笑"的效应     
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写字这项基本功,我常常在那些字写得工整、漂亮的作业本上打一个百分或给一个“优”字。但许多学生对这些“优”或100分不以为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学生写字水平一直没有大的提高,我为此苦恼不已。  相似文献   

16.
“咬嚼字”与“得意忘形”这一对成语,历来被人们当作贬义词来用。“死抠字眼”不领会章内在精神,固然不好,但是语言字是帮助了解章内容的“拐杖”,离开对句的咬和嚼,走马看花,是难以得其意、忘其形的。元代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诗》云:“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清代学唐彪说:“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我之也。作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意;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书作谱》卷五)他说的虽然是作之道,验之阅读,也全然相合。要深得章三味,就必须花一番咀嚼的功夫,囫固吞枣、不求甚解的方法是不适合语学习的。我们只有让学生悉心品味章的篇章结构乃至遣字造句的个中奥秘,使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忘其“形”而得其“意”,方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获取更多更有益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各种“得”字结果句,认为“得”字结果句有两种基本结构,所有“得”字结果句都是基于这两种基本结构。在这两种“得”字结果句中,都存在词内附接:“得”是表致使义的、具有及物动词性质的表“致使”义的轻及物动词;与之结合成复合词的动词其实是附接在这个轻动词之上的表方式义的词根;此词根没有及物性及论元结构可言。各种“得”字结果句的具体表现涉及到各种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独立于“得”字结果句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互联网及报刊媒体中悄然出现了一大批与“宅”相关的新词新语。时代赋予了“宅”字新义。本文从“宅”字的词义衍生模式的特点、“宅”的词义演变和词性以及“宅”字新义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等方面对“宅”字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释"詹"     
徐山 《天中学刊》2005,20(6):64-65
“詹”字的字形义为面对位于高高的悬崖边处在危险之中的人而说话(诸如提醒警告之类),而“詹”字的同源字“瞻”、“檐”的命名理据和“詹”字的本义发生背景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怀念"板书"     
曾几何时,板书设计是教师备课中必须认真研究的内容,一个精练的板书,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而如今,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上已难得见到“板书”的踪影,纵然偶尔一见,却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明白教师这样板书的意图所在,于是,情不自禁地怀念起“板书”来了。一、板书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好多学生都说:如果老师能写一手漂亮的字,那我们会对他佩服、模仿。相比课件而言,我们更喜欢老师的手写板书,因为它显得人性化。电脑演示的课件总给人冷冷、疏远的感觉,有时还会影响学习兴趣。所以字写得好的老师,其学生的字也往往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