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互联网+”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等途径,对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下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研,提出高校应构建校园APP教育平台等互联网数字平台载体,探寻建立个性需求和主体自育、洞察诉求和共情共鸣、协同育人和思想引领相结合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同时,提出组建专家型高校思政队伍和健全网络媒介信息监管机制等措施来占领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文化前沿阵地,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在此趋势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符合当今高校育人工作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文章从当今时代需求、理论依据、原则规定及路径设计等方面分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述"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现状,梳理当前学界"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成果,分析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提供教育服务"与"意识形态、政治信仰需求"之间存在的失衡问题,提出了以"互联网+"思维,即以一种创新、融合、协同、开放的思维方式构建"四主体四动"的"大思政"育人模式,迎接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遇到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使命。新时代高校在不断的探索中,从课堂教学、学生需求和育人平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但协同育人在制度建设的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教师的协同认知方面还有困难。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要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整合教学内容、深化学科融合和增强教师的认知等方面下功夫,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基于协同育人开展车辆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建立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专业课堂“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思政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全过程、全课程、全员的协同育人主体,搭建思政理论课与各类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旨在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青年强则国家强,各大高校承担着培养青年优秀人才的重任,而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思政课程更是关系到学生素质教育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应当充分发挥其引领学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专业课课堂教学作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主渠道,也应该顺应新形势,思考其如何发挥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功能。文章深入研究《自动控制原理》中的知识要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知识教授中,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政素养和辩证看待理解事物的能力,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打开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正>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当今时代,互联网飞速发展,"互联网+"概念应运而生。在"互联网+"的挑战和冲击下,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迫切需要与互联网结合,改革原有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探索教育新路径。由李欣所著的《网络环境下学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书,基于思政教育基本理论分析网络环境下学校思政教育的概况,从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教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为高校教育改革带来新生命力。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依旧维持着密切联系。革故鼎新,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要跟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互联网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渠道,借助新媒体资源优势,深入探究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能充分发挥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功能,打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展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政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既要应对碎片化网络信息带来的文化思潮多元化挑战,也要考虑受教育者个性化、多元化的知识文化需求,探索全新的教育教学路径。在此背景下,“精准思政”理念应运而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应用于思政教育教学领域,以精准化思维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制订更具针对性的育人方案,实现教育过程与教学模式的精准实施,以切实提升思政理论课育人成效,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思政理论课创新的重要途径。韩振峰著、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善用“大思政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既要加强思政课主渠道教学改革的创新,也要扎实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要实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则需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不断推进二者在育人主体、机制、方式等方面的协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45):149-150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关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辅导员了解学生的能力、教育引领的能力及协同育人的能力是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情感认同的主阵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青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起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挑战、教学理念转变挑战以及社会认同感等重大挑战。因此,为凸显思政课堂实效性特征,培养大学生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进一步探析"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有效实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式转变,具有重大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将网络技术应用其中,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能够更好地加强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1]),同时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手持、智能识别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深入推进,网络思政教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在协同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网络思政意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途径,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路径。基于信息化背景和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需求,建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提升思政教学水平。从课程思政体系结合、教育理念建构、育人目标、教育特征等领域,对其育人机制进行基本解读,并分析目前机制构建工作面临的困境,如改革推动缓慢、协同效应不足、价值观分歧、内部教育体系不健全等。根据突出的工作问题,提出思政协同教育平台搭建、思政教学与生活管理的协同育人、健全思政教育考核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协同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须坚持全心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几个环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穿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自由全面发展中,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协同效果,实现多渠道、多角度和多格局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马俊平所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一书是系统论述高校思政教育的文集,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探析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方向与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强调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需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部联系,分析双创模式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内驱力与外延性,并通过"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发展概述、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持"等篇章,阐  相似文献   

17.
魏玮 《成才之路》2024,(9):37-40
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不仅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遵循。文章分析高校军事理论课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指出“课程思政”引领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要做好五个方面:要强化“课程思政”引领作用,加强军事理论课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凸显军事理论课的育人价值;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军事理论课程的育人效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政治过硬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大变革的产物,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趋势。面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力缺失、教育形式及方法单一、权威性下降、干预能力不足的难点,高等院校应通过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力、丰富思政教育方法、树立教育机构教育威信、构建思政教育预警机制、加强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接轨等路径,实现网络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以及大学生三个群体的现状与需求的调研,分析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必要和方向。同时提出开展高校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方式,为搭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不仅仅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落实思政教育,也要在其他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赋予各个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职责和功能,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文素质课程育人机制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原有的课程育人机制也需顺应时代与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为此,本文从多个方面就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育人机制展开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