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的层面解读几点传统文化中常被提到的女性观念“。男尊女卑”并非自古“就天经地义”;“从一而终”也不是封建道德传统礼教自古宣传的思想;女性贞节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评判和要求;女子缠足是汉族民间陋习,而非礼教规范,亦非封建统治者的指令。了解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传统女性观的历史性与真实性,找回在近现代历史中迷失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在汉代,虽然礼教宣传女子不应有私财,但在现实生活中女子不仅拥有私财,而且还享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且法律也承认与保护女子的这一权力。礼教宣传与现实生活及法律规定情形的不同,是礼教在汉代还未完全深入人心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呐喊》与《彷徨》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学界原先所阐释的那样,被理解为攻击儒学“礼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故事叙事,深刻地揭示文化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鲁迅从“孤独者”与“狼子村”的思想对峙中,发现了构成乡土中国文化“长明灯”的历史原因:“庸众”与“庸俗”作为乡土中国的强大势力,一直都在以其强大的社会存在,与作为精英意识的儒学礼教形成对抗.因此在鲁迅个人看来,“庸俗”与“礼教”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反“传统”的重点也应首先放在反“庸俗”方面,这才是《呐喊》与《彷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4.
祝宗武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120-121,137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不是反封建礼教,而是对践踏礼教者的嘲讽与批判,对恪守礼教者的赞美与歌颂.它为礼崩乐坏导致人伦变异而哀挽,也为自觉维护礼教的行为而钦叹.因此,<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封建礼教的挽歌与赞歌.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红楼热"依然如火如荼。红楼女儿的命运也依旧备受关注。作为"红楼十二正钗"里唯一的寡妇,李纨虽无浓墨重彩的"戏份",却是迥异于数千年传统的寡妇形象。她恪守礼教又不甘于礼教束缚,其独特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学者乃至红学家的关注。近十年来,研究李纨的成果多多。对之予以梳理,并从形象研究、比较研究、引入新理论研究等方面,对这些成果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进行评述,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严盈 《文教资料》2010,(10):22-24
周朴园复杂的人性糅杂了资本主义式的极端自私、凶残冷酷及狡诈贪婪和封建主义的吃人道德礼教,但却也不乏一些尚存的人性和真实情感,这样的矛盾心理和性格。在当时是具有典型性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造成的。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作品能够揭示人物复杂性格,并揭露社会的根本原因和手法。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呼唤真实,即使是真实的尴尬真实的停滞,也是我们在交流与学习中真实的收获。很害怕,为了高考把语文课化为专题复习课,茫茫题海的遨游换来了分数也换来文化的贫瘠;很不忍,把李白和苏轼的月下吟哦分解成模式化的解题步骤——诗歌更应是自由的思想的艺术;很无奈,没有吟咏诵读的课堂竟然也生产出语文高分的学生,没有涵泳与品味,又怎能建构学生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8.
对于自由爱情的大胆书写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经典价值,但正是在这些已经获得公认的叛逆性情爱叙事之中,蒲松龄又不自觉地把对于礼教道德的顾忌和情感紧张播撒在这些抵抗性文本中,从而构成一种既反抗礼教却又不断与之“和解”的分裂性叙事。这种和解方式一是以“正妻缺席”的方式规避自由爱情与礼教婚姻的冲突;二是作为礼教抵抗性书写的特有方式——“鬼狐”,又成为通向礼教之门。这种既抵抗又和解的心态以及幻想式的解决方式,不仅未能淡化礼教对人性自由的巨大压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一种渴望享受自由却又怕承担反抗礼教后果的虚弱与焦虑。  相似文献   

9.
孩子的被吃与吃人是《狂人日记》揭露礼教制度弊害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礼教吃人"的普遍性和残酷性。除此之外,它也是鲁迅先生将"礼教吃人"这一概念体验化、形象化的手段,使文化意义上的吃人化为具体可感的故事。"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这一设问显示出鲁迅先生对于启蒙前景的疑虑。但这种疑虑并非是对启蒙本身的否定,而是鲁迅先生对启蒙超出同人的深远认识:吃人的礼教制度不是靠一次急促的新文化运动就能完全颠覆,需要长期的韧性战斗。  相似文献   

10.
孔融为圣人后裔,从小就浸染儒家教育,且一生坚守着传统礼教。他幼时便以"让梨"而闻名,以笃信奉行儒家礼教而著称;他于曹操始疑、中信、终弃的曲折态度体现了他对礼教的如一坚守;他的激烈言行,究其实质,当为扭曲地维护传统礼教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15,(5):91-97
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的含义是习礼修身当先感发于《诗》。诗本为配合礼教而采编的,其中必然贯穿了周礼的核心价值观——持中致和的理念。汉以后儒生以其所处时代的伦理道德观念衡量《诗》,怀疑"恋情诗""怨刺诗"与礼教相悖,故做了种种曲解。周代谴责违背伦理的纵欲,但却以恋情诗为美;怨刺诗只要不危及政权的稳固,皆在礼教许可的范畴之内。而那些激烈批判恶德恶行的诗歌,与孔子所说"温柔敦厚,《诗》教也",也并不矛盾。礼本植根于社会生活,而诗歌创作又是源于生活,故学《诗》可以使青少年间接地增加生活阅历,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教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列女是传统礼教的践行者,是封建统治者期许的楷模,这也是我们对列女最传统最熟悉的形象。但她们除传统的礼教标杆、操持家务、扶幼养老等家庭功能外,其有限但客观存在的社会功能亦不容忽视,参与社会公益、社会慈善是其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甲)割股療親 割股療親是唐代的一种新奇風俗,这一風俗,在唐代地主經济發展的基礎影响下,經过就治階級的獎励傳播,已經成为民間旧礼教之一的唯一孝道。在封建社会里,礼教原是統治人民的一种手段,統治階級要想維系封建秩序,便須有一套足以維系秩序的礼教,來束縛人民,使人民在礼教的束縛之下,尽忠尽孝,不敢有所反侧;以忠和孝作为人伦道德的最高标准,“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提倡孝親,也正是为了忠君,唐代割股之風之所以为統治階級百般褒揚,原因便在于它对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教是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本文在对中国古代礼仪教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道德转型的时代背景,阐述古代礼教的德育功能、礼仪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联、古代礼教对当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启示等,提出现今学校要正确对待古代礼教,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创新礼仪教育的理念、内容、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真实和谎言     
真实和谎言长得很相像,但是他们各自穿的衣服却不相同,这也是人们区分真实和谎言的一个最简便的方法。有一天,真实和谎言一起到河边洗澡,谎言没洗多久就上岸了。先上岸的谎言偷偷穿上真实的衣服  相似文献   

16.
奔跑的父亲     
史政国 《新读写》2013,(10):26-26
这是一部励志片,充满了我喜欢的励志片的所有元素。记得当年妈妈不肯帮我买一样我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时,我的念头是“生在一个虐待我的家庭,我还有什么未来呢”。小作者将这些元素还原、组合,略显夸张的用词反而显得很真实,泪点也很真实,很有感情。  相似文献   

17.
礼教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形象、地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礼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宣传内容的重点不尽相同,所以它对不同时代妇女的影响也有差异.两汉时代礼教对女子的教育虽都以品性教育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品性教育的内容基本都以贞节与顺从教育为重点.然而不同的是,无论是以贞节观、顺从观为主的品性教育,还是以诗书为主的文化教育,其在西汉时代比在东汉时代都表现得要较为宽松与开明;而这恰是两汉时代女性形象及地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语的称谓语丰富多样,在具有礼教宗法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称谓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文章以能真实反映魏晋面貌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为对象,从尊称、谦称、昵称和蔑称入手,考察了《世说新语》的情感态度称谓系统,并进一步探索了儒学和玄学对当时的人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多年的语文教学告诉我.语文很生活,也很真实,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学以致用”,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国古代女性的诗词作品,有大量的“闺怨”之音,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耐人寻思,发人深省,究其根源,在于受到礼教闺范的严酷束缚。泰州的女性诗词也不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写“闺情”、“闺怨”的,虽然她们作品的价值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但从这一类的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深切了解到清代泰州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心理感受,并获得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