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建设一门优质研究生课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我国塑性成形领域的行业前景,及建设一门适应社会需求、更新学生知识结构的研究生课程—塑性成形模拟技术的重要性。回顾了重庆大学近十年来塑性成形领域课程演变的过程,阐释了塑性成形模拟技术课程与塑性成形原理、塑性有限元等课程的关系。以重庆大学现有的软硬条件为平台建设该课程,规划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与结构、教学环境与条件、教学手段等。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的经典教学方式相结合,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自觉训练相结合是本课程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2.
<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分析了<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并已应用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是在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有"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着教学思想和目标对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强调不足、课堂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验和实践教学仍未能改变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缺乏课堂互动交流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为手段对课程教学开展了实践改革,经过几年的建设,构建了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创新小组和创新基金项目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是按教育部面向21世纪工科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而设置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之一。该课程是机械及近机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研究金属和非金属零件及其毛坯成形过程、原理及特点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内容包括金属铸造成形、金属塑性成形、金属焊接成形、粉末冶金成形、塑料成形、复合材料成形、陶瓷成形以及有关模具设计、加工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5.
"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工业工程专业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其交叉性、适应性与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需要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以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在了解了该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升级调整,并提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具体方法,包括生产设施规划模拟、ERP沙盘模拟、专业工程实训和市场环境变化下的生产计划模拟平台等,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量大,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7.
"材料加工先进技术"是上海理工大学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等硕士研究生专业开设的一门翻转课堂建设课程。课程重点介绍国内外近十年来材料加工先进技术的最新科研进展、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应用,突出关注材料特性、加工原理与先进工艺技术相结合所带来的创新及技术进步。课程包括金属成形、塑料成型、复合材料成型、快速原型(三维打印)及微纳加工等五大部分内容。课程创作了全套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编写了配套的案例教材,制作了全套的教学课件,建设了完整的教学网站。形成了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后翻转课堂自学、案例实践操作等完整的翻转课程教学体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系统掌握材料加工先进技术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学生研究开发和综合应用材料加工先进技术的初步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科技界正经历从"唯论文"到分类评价的转变,鼓励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此背景下,该文通过对金属新材料制备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工程化应用研究的组织与实践进行剖析,总结了作为依托高校进行建设的金属材料类重点实验室开展的工程化应用研究顺利开展的保障措施。首先,对金属新材料制备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及情况进行了基本介绍;然后,通过从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平台及场地保障、团队构建及人才服务保障等三个方面开展阐述;最后,分析了某新型高强耐磨铝青铜合金制备及成形技术的推广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高职国贸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借鉴了模拟公司教育理念,并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相结合,构建了SC-CDIO下国贸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以组建模拟公司为基础,以CDIO项目化教学为主线,进行"校内+校外"双轮驱动项目化实践课程教学,并探讨了该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以期实现"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娴熟"高素质技术技能外贸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其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的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提高专业英文应用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学习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思维研究方式和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在非机类"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中存在着课程内容繁多,课程结构紧密度不够;学生不够重视这门课程;课程缺少实验环节;课程的课后讨论环节较少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其“思政教育”意义重要。现课堂教学中,课程的“工科实用性”认识上的偏颇使得专业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有“融合”障碍。针对该问题,开展了“专业内容”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及改革实践。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改革可以有效突破专业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障碍。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展《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是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有助于工程背景专业学生树立高素质工程伦理观。工程伦理课程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及相关案例的积累。根据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应筛选合适的教材,并针对本专业《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当下工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受到“新工科”、大类招生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内外驱动力的极大作用和影响,亟待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重新构建。该文针对工科改革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改革措施和工科大类培养模式的当前发展动态,基于对原工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讨论,提出了“新工科”专业实践体系改革设计的四大模块,需以“引导、拓展、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为阶段课程核心,平衡好扩展和进阶的关系,全面提升工科专业人才质量,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期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煤矿工程与水文地质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涵盖了煤矿矿井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采用课堂授课、研讨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重点突出煤炭开发中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挖掘煤矿生产过程中各种灾害、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程地质内涵。  相似文献   

16.
《粉体工程》是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文从对《粉体工程技术》课程进行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出发,总结了几年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情况,为如何学好《粉体工程技术》课程提出了几点见解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模具制造工艺学》要求学生了解模具设计和制造所需要的工艺知识,掌握典型模具制造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工艺装备,初步具有独立安排模具加工工艺方案的能力。该课程改革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以学习产出为导向,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们的工科高等教育发展要强化工程教育、强调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鸡肋化”的弊病。文章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实验课的教学实践,阐述了专业实验课“鸡肋化”的危害,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具体措施,认为通过教学内容“工程化”、教学模式“舞台化”、实验室管理“开放化”和实验考核“科学化”,可走出专业实验教学“鸡肋化”窘境,推动专业实验教学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汪文雄  杨钢桥 《高教论坛》2006,(6):43-45,56
本文首先在分析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接着介绍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然后围绕着目标研究了工程管理这一新兴领域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重构了“公共课 专业平台课 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拓展课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格 特色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最后阐述了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相关研究。介绍了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阐述了达成度评价的过程。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对该课程的目标设置、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措施、课程达标度分析进行了系列性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完成了课程培养目的,形成了创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