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蟒河自然保护区植物种属相对丰富 ,有维管束植物 5 6 7种 ,隶属于 32 3属 10 8科。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多样 ,以温带成分占优势 (有 15 8属 ,占总属数的 5 5 .2 4 % ) ,具有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性质 ;热带成分次之 (有 78属 ,占总属数的 2 7.2 7% )。与相邻地区的植物区系相比 ,该地区与秦岭植物区系有密切关系 ,反映了蟒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某些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潮间带软体动物分布和区系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潮间带底栖软体动物由于其活动能力较低,在研究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方面往往起着稳定的指示剂作用.笔者自1987年至1999年对大亚湾潮间带的软体动物进行了采集调查,共鉴定软体动物有241种,分属3纲60科.其中多板纲3科3种,瓣鳃纲24科117种,腹足纲33科121种.分析表明,其区系特点是以南海亚热带一热带种和东海、南海亚热带种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庐山植物区系的特征和植被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庐山植物区系成分的分析,指出庐山植物区系特征是:以亚热带植物成分为主,还有热带和温带植物成分的亚热带低山植被,具有古热带和冷北极两大植物区系成分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一种过渡性自然景观.在植被分布上,明显地反映出亚热带低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南岭山地种子植物共约1045属,包括13个分布区类型和19个亚型.亚热带至热带分布成分543属,不少热带性科属以南岭山地为其分布北界.中国特有成分41属,具有一定的区系残遗和特化现象.中国亚热带与北美间断分布成分69属,其现代分布中心或原始代表多数在中国亚热带及其附近热带地区.亚热带至温带分布成分196属,大部分是草本属,而木本属几乎都是落叶树和针叶树,一些属种以南岭山地为其分布南界.地理成分分析表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在发生上具有统一的整体性;北美与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有着共同的起源;针叶树类和落叶树类可能是由亚热带当地发展起来的;落叶习性的出现可能是常绿树类对干旱气候适应的结果;针叶和落叶习性对高寒气候的适应则可能是次生的  相似文献   

5.
庐山植物区系的特征和植被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庐山植物区系成分的分析.指出庐山植物区系特征是:以亚热带植物成分为主,还有热带和温带植物成分的亚热带低山植被,具有古热带和冷北极两大植物区系成分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一种过渡性自然景观.在植被分布上.明显地反映出亚热带低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对十万大山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系植物种类丰富,木本植物占优势,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性质.本区系的优势科是:山茶科、金缕梅科、冬青科、番荔枝科、山矾科、紫金牛科、木兰科、壳斗科、杜英科等。它们都是华夏植物区系的表征科。  相似文献   

7.
对上川岛潮间带软体动物进行了采集调查,共鉴定软体动物172种,分属46科.其中腹足纲25科82种,占总数的47.67%;双壳纲21科90种,占总数的52.33%.分析表明,其区系特点为南海亚热带—热带种和东海-南海亚热带种为主要成分.同历史资料比较,广温广布种明显减少,南海亚热带-热带种获得发展;部分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已经消失;养殖造成滩涂软体动物物种单一性;外来速生种墨西哥湾扇贝的养殖对滩涂其他软体动物的生态威胁需要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蟒河自然保护区植物种属相对丰富,有维管束植物567种,隶属于323属108科。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有158属,占总属数的55.24%),具有典型的暖温带落叶 阔叶林的性质;热带成分次之(有78属,占总属数的27.27%)。与相邻财区的植物区系相比,该地区与秦岭植物区系有密切关系,反映了蟒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某些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桃红牛肝菌是亟待开发的一种食用和药用兼用的真菌资源.其生存地地理成分分析表明,植物区系成份主要由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东亚分布为主,热带和温带区系交错十分明显,属于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亚热带性质;群落成份分析表明,植物组成种类较为丰富,类型多样;生活型谱显示该群落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位芽植物次之,反映了其生境属于亚热带森林区域气候;桃红牛肝菌生存状况表明,桃红牛肝菌生活于林中草地,与云南松形成寄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调查及有关资料分析,统计了万盛区现存野生维管束植物1106种。隶属于613属、154科。对区系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基本特征为:植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热带、温带成分明显;区系起源古老,古、珍、特、濒危植物较丰富。森林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也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亚热带针叶林等。植被类型复杂,交错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阴那山植物群落的区系组成、外貌和结构,探讨了该保护区植被的特点,认为该区植物区系是在华南地台上起源和发展起来的华夏植物区系的一部分,隶属于华夏植物区—华南植物亚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信息和植物区系信息,结合二元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元江流域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总体构成和纬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共拥有种子植物5149种,分属于241科,1585属,是部分科、属在云南地区,甚至在中国的重要分布中心。在科水平上,泛热带成分(T2)所占比重较大(45.4%),其次为世界分布成分(T1)(22.4%)。在属水平上,所占比重较大的是热带亚洲成分(T7)(23.2%)和泛热带成分(T2)(18%)。且在科、属水平上,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在70%左右,温带区系成分比重在30%左右,表现出明显的热带区系性质,这可能与其处于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并紧邻古热带植物区系等有关。研究结果也表明,随着纬度的升高,温、热带区系成分比重分别呈递增和递减的趋势,这可能与环境梯度的纬度变化有关。同时,这也可能与元江流域在植物区系迁移过程中所发挥的"通道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次对山东省果树资源的18个科,34个属,92种34个变种的组成成分和区系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该地区包括9个分布区类型:北温带分布5科17属,世界分布4科2属,东亚及美洲间断分布3科1属,泛热带分布2科4属,地中海区中亚至西亚分布2科3属,旧世界热带分布1科1属,东亚分布1科2属,旧大陆温带及变型3属,热带亚洲美洲间断1属,可见北温带分布成份占有重要地位,北温带成份科占总科数的27.78%,北温带成份属共有17属占总属的50.00%.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肇始于清末民初,是移植西方近代大学制度的结果。它的发展历经了清末的萌芽期、民国前期的成型期和民国后期的完善期三个时期,也历经了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学位制度相分离、相并存和相结合的三个阶段,而且它的发展与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是基本同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5.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莨科植物种类共有19属96种(含变种)。经调查分析认为:温带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共有16属58种;世界性分布3属种,毛莨科药用植物资源、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茛科植物种类共有19属96种(含变种).经调查分析认为:温带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共有16属58种;世界性分布3属38种.毛茛科药用植物资源、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保山市隆阳区白花蛇舌草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发现调查区共记载维管植物28科53属59种(含亚种、变种)。植物属地理成分分析表明,白花蛇舌草生境的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分布类型多样,其中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东亚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在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群落成分分析表明,植物组成种类复杂,类型十分丰富。生活型谱和盖度系数分析显示,该群落以地面芽植物和高位芽植物为主,反映出其生境属于亚热带森林区域气候。白花蛇舌草适合酸性,有机质丰富,中等湿度的土壤,中、弱等的光照和亚热带温凉湿润的气候的生境条件。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 ,其历史渊源与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相联。武夷山是福建道教主要的活动地区 ,其丰富的历史宫观及历史人物对福建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英国圣经基督教教会是位于英格兰西南山区的一个小规模地方教会,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和我国西南各民族群众身受剥削压迫的背景下.该教会在滇黔川一带,突破传统的布道战略,再加上某些劳动阶级的传教士和少数民族族群出身背景所产生的天然作用,使得该传教团由早期在华20年的困境迅速扩展为6万人之众.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白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组成与特点。调查结果表明,该区系的种类丰富,计有维管植物185科716属1520种,数量优势科为蔷薇科、菊科、禾本科、豆科、百合科。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中国15个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以北温带分布属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泛热带分布属和东亚分布属。该区系起源古老,保留有大量第四纪冰期前区系成分,珍稀濒危植物和特有植物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