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改革和突破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将科研与教学融合,优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这一构想的提出源于对科研与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中的关系的确立与校正。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行为,用教学结果直接检验科研效用,使得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合力直接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发展,最终达到优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提高教师科研授课水平、培养学生自学创新能力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2.
叶烨 《丽水学院学报》2010,32(6):112-115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整体优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通过优化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式等,力求实现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3.
教学方案关乎"教什么"以及"如何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云南等地方高校目前开展对外汉语专业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难点在于至今还没有具有体系性、地域特色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案,并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多分歧。本文认为,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优化是关键,可通过更新理念,将教学方案分为"方法型""知识型"两种以及精选教材、突出学生主动性、学生习得和师生共同进步等途径来实现,从而切实提高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从1979年到现在,我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整整20年了,一直从事着以《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为主体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先后开设和讲授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中国文艺思潮论》、《当代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以及《艺术辩证法》(即《艺术哲学》或《文艺辩证学》)、《艺术方法与批评方法》和《创作方法史论》等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20 0 3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庆生教授主编 ,王又平教授、杨振昆教授为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这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项目的成果。作为一本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课程教材 ,该书采取新的文学视点来观照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 ,通过对文学史实的叙述和文学创作的评述来勾勒出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在地域上不仅评述了大陆文学的发展 ,而且还包括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 ,这是一本有新视点、新材料、新观念的文学史力作 ,是新世纪当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的新收获。这本当代文学史简明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照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系"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有关情况,从教师的学术背景及讲授任务,教材的内容、体例及其他情况,教学教法的运用及一般教学的组织形式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值得国内"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的借鉴之处。同时简要比较了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作品选》、密歇根大学《中国文学简史》教材的内容安排及编写体例,以期对国内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编写及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中国当代文学史无疑是最具前沿特征、最具挑战意义的。在"重写"的名义下,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虽有许多新的版本,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切合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结合当前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教师对之进行一种个人化的重述更为合理。文学史的重述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观,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论写作能力,切实适应当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史入手,结合自己参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分析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强调可能性在于极力呈现多元共生、丰富复杂的当代文学景观,局限性在于开放性教材和个性化教材在教学中的实际困境,在于当代文学史写作中主观性的不可避免、政治禁忌的无法回避和当下文学的纷繁杂乱。  相似文献   

10.
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撰是学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之一,论者从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本体论出发,指出外国文学史编撰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其一,树立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学史观,用变动的阐释观念来建构外国文学发展史;其二,外国文学史教材要凸现人文精神,促进中国人学的进步;其三,外国文学史编写要加强教材传承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几部分量较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如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由教育部组织并委托王庆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因其编写理念不同、视角不同、特点各异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如书的前言中所述,是“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内地的这一范围之中”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作者认为,“‘当代文学’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材编写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间一直存在着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集中起来看,主要表现在学术型教材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理论共识与前沿学术信息,以及文学史时段的划分与教学课时安排这三个核心层面的错位上。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仍需要遵循从基础知识到理论总结,再到学术开拓这样的一种循序渐进的规律,以此才能使教材真正起到引领教学,激发创新的功能,同时也才能使教学实践活动本身最终形成在巩固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和深化学术研究的开放型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整体优化.教师只有树立符合当代文学"整体性"和"开放性"特征的教学观念,针对本校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既注重整体把握历史,又注重诠释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并且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里的中文学科,是以文学史教育作为主要结构的,文学史教材的编纂随之成为一个重要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史书写方式,文学史教材的编纂,既要具备了一般文学史书写的学术科研性质,又要具备了作为教材的教学功用。当下文学史教材众多,在“吏不失真”的前提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史书写,而文学史教材编撰这种特殊的文学史书写。应具备二元日的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中文系对本科、大专和成人班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我对文学史教学的看法,并希望与大家达成共识。一、文学史教学时间的顺序。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史的教学中,每个学校的授课顺序都不同,有些学校里是按从古代到当代的顺序来授课,有些学校是按从当代到古代的顺序来授课。我听那些以当代到古代顺序讲课的人说,古代文学史比现、当代文学史都难。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专业水平比较低,就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他们认为现代文学史简单,我认为以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这个顺序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主干课程,也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展示古代文学教学、科研水平的良好平台。因此,全国各地高校大凡设中文系部者,皆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或是在教材的选择编排上下功夫;或是在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设置讲解上做文章;或是在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上出新意,诸如此类的方法不胜枚举,其核心就是围绕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努力寻求更为优质的教学效果。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成为精品课程之一,同时也打造了众多的古代文学优秀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7.
由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被列为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参考教材。文章主要结合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以及个人的教学实践,对比分析此书的特点,谈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高校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其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本文就如何加强《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的建设、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材建设和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1.反思:困境与出路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材的选择和运用上,它面临着困境,需要探索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要求的出路。 88级以前,我校采用的古代文学教材有两套:一套是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或科学院本《中国文学史》),一套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套教材洋洋洒洒,博大精深,代表了编写时人们认识的最高水平。但前者86万4千字(科学院本101万5千字),后者210万余字,量大时少,它作为专科教材的可用性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这种把文学史与作品分为两家的体系,也给人以割裂感、陈旧感,不利于当今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分析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当代通信技术发展,提出关于民办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从精选课程教材、优化授课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很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