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科学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中有一个活动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在活动中,我们配制了一烧杯浓盐水,马铃薯真的在盐水中浮起来了,证实了我们当初的推测(马铃薯上浮的那个水槽中的液体可能是盐水雪。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我们把放有浮在盐水中的马铃薯的烧杯放在一旁,接着进行下一个活动。下课后,我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我们到实验室收拾实验物品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盐水中的马铃薯竟然全部沉到了水底,这是怎么回事呢芽“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先浮后沉呢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请教教科学课的李老师。李老师听后笑了…  相似文献   

2.
赏析两道“浮力”探究性实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目一: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的大小、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的大小、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是否有关”.实验提供如下器材:实验桌、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各一个;水、盐水、细线适量;一大块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体积不同的铁块各一块.(1)从给定的器材中选出你需要的器材:(2)实验步骤:(3)根据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探究结论.解析:(1)需要的器材为:实验桌、弹簧测力计、水、细线、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2)实验步骤:①…  相似文献   

3.
一个干燥、晴朗的日子里 ,在一个小烧杯中放入大半杯饱和食盐水 ,放置半天后 ,观察到有晶体“爬”上烧杯壁 (但不是均匀地爬满整个烧杯 ,是一排一排的晶体束 ) .放置数日后 ,我们还观察到晶体居然能“爬”出烧杯 .晶体为何能够“上爬”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查阅了相关的书籍 ,进行多次实验观察 .下面对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解释 ,供大家参考 .我们知道 ,食盐水是能够浸润玻璃的 ,液体在接近烧杯壁处向上弯曲 ,从而使杯壁上形成一层高于烧杯中液面的液膜 .由于空气干燥 ,食盐水又是饱和溶液 ,故部分水分蒸发以后 ,杯壁上便马上形成一层晶体膜 .这层晶体膜与杯壁之间距离很小 ,实际上正相当于毛细管 .这样 ,因毛细现象 ,食盐溶液就沿晶膜和杯壁之间的空隙继续上升 ,同时 ,蒸发、结晶过程也在不断进行 .这样 ,晶体就沿杯壁逐渐上升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晶体“上爬”现象 .从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晶体“上爬”的实质实际上是液体“上爬”(即毛细现象 )和蒸发、结晶 .一个奇怪的物理现象@应干华$浙江省缙云中学!浙江缙云321400  相似文献   

4.
<正>关注课堂实效性,提高课堂实效性,一直是科学学科近年来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摸索,现以《马铃薯在液体的沉浮》一课为例,将教学后的反思总结如下:一、简洁导入,直奔主题【课堂实录】1.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我们非常熟悉的物品——看看它是什么?——土豆。老师这里有两个烧杯,如果将马铃薯放入烧杯中,根据你的经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听了两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课例,对"什么是科学结论"颇有感触,与诸位同仁共商。课例一:教师出示两盆液体,分别把马铃薯放进去,结果出现了一沉一浮的现象。学生惊奇万分,老师随机引出了一个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浮的是盐水。"不少学生也纷纷  相似文献   

6.
“植物细胞失水及吸水”是初中生物学“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节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书上都是先举个例子:在两个烧杯(甲杯装有清水,乙杯装有等量的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大小、质量相同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甲、乙两个烧杯内的萝卜条,看一看它们的形态是否发生了变化,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会通过观察,说出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更加硬挺了,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变得软缩了,学生对这种具体的现象,能根据已往的经验,给出较正确的判断,但是并不能完全弄清楚植物为什么会变软或变硬的道理。书中只给了一个一般性的说明,至于为何会这样,学生不甚清楚,也难以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采用层层分析的方法,一步步揭示到事物的本质,使学生易于理解,也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7.
《考试》2008,(5)
题目小明看到鸡蛋沉在水杯底,他沿杯壁缓慢加入盐水使鸡蛋上浮.在此过程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对象:三年级小学生(9岁)教学目的:通过对“液体的不同”这一问题的探究,体验什么是科学的方法,如何提高自己实验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同时学会用多种方法全面认识事物,加强表达与交流以及质疑能力。教学材料及准备:各种液体,如:水、牛奶、食用油、蜂蜜小天平、一样大小的各种杯子(如:果冻杯、30毫升的烧杯等)玻璃片、棉纸条、白纸板、滴管、托盘、蜡光纸等。教学过程:一、辨识各种液体,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师:看看桌上都放了些什么?生:牛奶。生:油。生:雪碧。师:你为什么说这是雪碧?生:有泡泡。师:那这是什么?生:是水。生:还有蜂蜜。师:剩下…  相似文献   

9.
正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科书就浮沉条件知识设计了"盐水浮鸡蛋"实验,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让新鲜鸡蛋悬浮很难成功。在漂浮情况下,加入清水后鸡蛋就会马上沉到烧杯底部;在沉底情况下,加浓盐水或食盐,鸡蛋有时会一瞬间上浮至漂浮,有时则始终上浮不起来。一、教材实验不足1.教材实验设计的意图是,新鲜鸡蛋重力不变,通过加食盐或清水调节液体密度,从而改变浮力来控制鸡蛋的浮沉。但存在的问题是,在沉底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初中《植物学》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沿海版)初中《生物》上册里都有细胞吸收水分的演示实验。方法是在两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或萝卜)顶端各开一个大小相同的洞。一个洞里装浓盐水,另一个洞里装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但实验的结果不是很明显,因为马铃薯与液体的接触面积较小,短时间内当然变化不大。我将这个实验略作改动,效果较好。具体方法是:取两个有刻度的小烧杯,一个装浓盐  相似文献   

11.
李杰 《小学教学设计》2002,(12):31-31,41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实际观察、实验、推想、设计、验证、记录等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并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蒸发的概念 ,发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 使学生感觉到蒸发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体会到自然事物和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自然事物和现象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来改善生活。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蒸发现象。教学难点 :推想水的蒸发是由可见的液态的水变成了不可见的气态的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即水的状态的变化。教学准备 :蒸发皿、湿布、温水、棉球、带刻度的小烧杯、小型风扇、酒精灯、铁架…  相似文献   

12.
<正>“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新增加的一个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2024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样卷第20题也对此实验进行了考查。原题再现小明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足量的水、酒精和浓糖水。  相似文献   

13.
悬浮是指物体停留在液体内任意深度的地方。其条件是 :浮力等于重力。当悬浮体不符合此条件时 ,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  例 1 .如图所示 ,一盛有盐水的烧杯中 ,悬浮着一个鸡蛋。试问 :1若向杯中缓缓注入清水时鸡蛋将怎样运动 ?2若向杯中缓缓撒些盐时 ,鸡蛋又怎样运动 ?解析 :∵鸡蛋悬浮于盐水中 ,∴ F浮=G,即ρ盐水 gv=ρ蛋 gv。1当向杯中注入清水时 ,ρ盐水 变小 ,∴F浮G,即鸡蛋上浮达到漂浮。  例 2 .如图所示 ,在盛有水的烧杯中 ,悬浮着一个内装磁铁的铁盒(有盖 ) ,试问 :…  相似文献   

14.
陈艳 《湖南教育》2005,(7):16-17
上课铃响了,我踌躇满志地走进实验室。上课的内容是探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个内容趣味十足,我相信孩子们会很感兴趣。果然,学生对马铃薯的沉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开始了预测、实验。他们发现,在水中溶足盐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个问题:盐水与清水有什么不同?大家猜想了很多的原因:水是咸的,水多些,盐水比清水重,清水比盐水重……其中持盐水比清水重、清水比盐水重两种观点的学生数不相上下,他们为此还争论起来。我安定了学生的情绪后信心十足地做起了比较等量的盐水与清水重量的演示实验。孩子们睁大眼睛…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测量液体密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如同学们在测水的密度时通常采用的方法如下: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记为m1,再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记为m2,则水的质量为(m2-m1),然后把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记下水的体积v,就可以计算出水的密度了。实验结果发现测出水的密度值偏大许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就引导同学们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发现是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简中时,烧杯内壁会残留一部  相似文献   

16.
一、初中《植物学》第41页的细胞吸水实验,原文是:“取两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或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一个洞里装上浓盐水,一个洞里装上清水,使水面的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可以看到:装盐水的洞里,水增多了,马铃薯软缩了,这表明马铃薯细胞里的水渗到洞里来了,而装清水的马铃薯的洞里,水减少了,马铃薯更硬梃了。  相似文献   

17.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初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实验在"推测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及"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处存在以下不足: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会在烧杯内壁形成水雾,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火焰上方烧杯壁温度高,烧杯壁易发烫,出现的水雾随即蒸发,现象不易捕捉,若烧杯离火焰稍远,则没有明显的水雾现象;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通过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浑浊,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因烧杯放置时间长短、内壁石灰水多少等因素影响,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极不明显;蜡烛火焰熄灭后白烟的点燃,因吹蜡烛时用力大小、熄灭前蜡烛火焰大小、燃烧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学生实验时白烟重燃实验成功率低(见图1)。  相似文献   

18.
教“浮力”这一章节时,为了突出重点,我先出示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盐水),问学生:“把三个乒乓球同时浸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异口同声说:“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我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主动地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乒乓球里有文章,并主动去看,结果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悬浮、下沉的两个乒乓球比上浮的重,从而引出了问题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十七课《热对流》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酒精灯给沉有锯末的水加热。2min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里的锯末向上浮,然后,四散下降,流到底部接着又上浮又下降……形成循环流动。用手摸一摸水逐渐变热。这个现象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很容易看到,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一般要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提问:①水中的锯末是怎样运动的;②依据锯末的运动推想烧杯里的水是怎样运动的;③最后整个烧杯里的水为什么会变热?当第一个问题学生按照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以后,直接跨入第二个问题。教学过这一课的老师都知道,这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难…  相似文献   

20.
挫折始终伴随着科学探究活动,而且现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往往是在跨越无数挫折后才获得最后的成功。我们试从两个案例入手来探讨挫折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案例1:一节题为《液体》的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烧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食用油倒入半烧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教学过程中,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