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他的形象在大陆文艺作品中经历了几番变化,概括来讲是三十年魔鬼,三十年为人。本文专为您梳理蒋介石形象在大陆影视作品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建国47年来,我们大陆没有培养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深刻反省。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教授(从台湾去的)说,他在美国三十年,什么都没学会,只学会了“平等”两字。他告诉记者:“若在台湾,我也许不能  相似文献   

3.
《中等职业教育》2009,(13):F0003-F0003
熟悉台湾娱乐界的人都应该知道,欧弟已经在台湾娱乐圈打拼了十几年,算是“资深艺人”了。欧弟于1996年参加台湾“四大天王模仿大赛”正式踏进娱乐圈。  相似文献   

4.
原 文   台湾光复了三十年,何子祥兄来台湾推行国语也三十年了。三十年这个数字,在历史上算不了什么,在人的一生中却是一大数字。子祥从中年到老年都奉献给国语运动了,这种苦行僧的精神是可佩服的,值得感谢,也令人欢喜赞叹。   回忆三十年前,我同魏建功兄在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书,原子弹放后,日本投降,我们一起到了重庆。建功与子祥见面后,听说台湾光复了,官方正在训练去台湾接收的人员,但不知对于台湾的语言问题怎样地筹划。建功同政府内定负台湾教育责任的人接上头,原来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有这个问题,而建功、子…  相似文献   

5.
陈杰  赵士化 《学语文》2005,(2):33-34
中国的现代汉语诗发展到20世纪五十年代后。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当大陆的诗界走向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之时,台湾诗坛却经历了一个以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为主潮的迅猛发展期。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台湾诗界在“现代派”、“蓝星”、“创世纪”三大诗社的推动下,延续了大陆三十年代以来逐渐断裂的诗歌现代化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纪弦、余光中、洛夫等人为代表的三大社诗人,  相似文献   

6.
【列车长心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蓬莱”、“瀛洲”、“琉球”等。从三国时代开始,中国人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在祖国珠江处,横卧着素有“东方之珠”的香港和“南海明珠”的澳门,它们都是祖国大家族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诗歌中 ,思乡怀亲占有极大的比重。“日暮途且远 ,游子悲故乡” ,“乡路渺天外 ,归期如梦中”。历代诗人用不同的诗句写了共同的乡思之情 ,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台湾诗人舒兰的这首《乡色酒》 ,仿佛一杯香气浓郁、酒味绵长的陈酿美酒 ,品之令人心醉神摇。诗人撷取生活中的两个画面 ,使之形成对照。诗中“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这种远近跨越的时间跳跃、大陆与宝岛的空间距离的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收缩 (将大陆故乡收缩在“柳树梢头” ,将宝岛台湾收缩在“椰树林”里 ) ,集中地体现了诗人浓烈的乡思之情。第一幅画中 ,皓月升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是目的”的重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是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但改革开放前它曾经被背离。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人是目的”觉醒和全面重树的三十年。“以人为本”的确立是“人是目的”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全面重树的标志,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根本、意义最深刻的变化,它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方向、道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三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其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一去三十年”,教材注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诗人于40 5年当江西彭泽县县令,八十多天后辞官,挂印归田园,作《归园田居》。”将“一去三十年”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不当。要弄清“一去三十年”是什么意思,当先弄清“误落尘网中”指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尘网”指的是尘世、人世。此处的“尘网”是否也指“尘世”“人世”呢?诗人是否有从“少年”时代起即“误落”此“尘网”中的悲叹呢?他是怎样看待…  相似文献   

10.
1.从“台湾之子”到“台湾之耻” 他曾被人称为“台湾之子”,这个人就是阿扁。陈水扁经常自称“阿扁”以表现“亲民作风”。  相似文献   

11.
马廷锡是王阳明在贵州著名的黔中王门再传弟子,其心学之传得于当年王阳明在黔中的及门弟子蒋信。马廷锡的心学活动涉及贵州、四川、湖南三省,早年问学求道、任官行道,中晚年广交王门后学,在贵阳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继王阳明、蒋信之后,在贵州掀起第三次心学讲学高潮,将黔中王门推进到成熟阶段。马延锡及其子、孙三辈均有功于阳明心学。马氏家族不愧是黔中王门著名的心学世家。  相似文献   

12.
作为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之所以能够在《说文》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除得益于自身勤学不辍的内在因素外,亦与师友的帮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许瀚作为王筠友人中的杰出代表,助王筠研治《说文》近三十年,对王筠《说文》著述不但有具体的校勘订补之实,而且在治学理念、治学内容、治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多有论辩启发之功,对王筠研治《说文》产生了积极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汪汲里藉考     
汪汲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之一,一生著述颇丰。但其籍贯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最近有人考证汪汲是淮安府清河县人,但论证有所不足,未能解决山阳县人为何称他为同乡这一问题。其实,汪汲祖先乃徽州人氏,后迁居淮安清江浦,而汪汲又由清江浦移居山阳河下镇,这是其里籍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校辑本《张子野词》是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的词学文献,本文首先揭橥其文献特征和流播过程,并对其校词的特色、存在的误区等进行讨论.以此为基础,探讨《张子野词》对王国维词学建构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分析王国维探讨张先词时对“境界”说的体认,随后探析王国维并不特别看重张先词的原因,并以此为例探讨其论词标准.最后讨论王国维在创作方面对张先词的潜在接受.  相似文献   

15.
父难的打击、宦海浮沉和生离死别,使王世贞由肉血燥热的青年一变而为沉郁悲愤之人,再变而为依委随顺的老者.伴随生命历程的转变,作为其精神支柱之一的庄子在其思想界域中也发生着变化.其早年着重于对《庄子》批判性社会哲学的吸纳,晚年则偏好于《庄子》的精神超越哲学.在文学上,王世贞早期多有基于现实的批判性创作,晚年则着意突显对性灵文学的趣好.而其生命中的两座重要园林:离簧园和奔山园,见证了这种转变,承负了王世贞的精神寄托,并涵育了王世贞晚年的平和之美和性灵之美.庄子、园林、王世贞的文学创作这三个异质体,伴随王世贞的生命转变做出呼应,共同成就了一个鲜活的王世贞.  相似文献   

16.
韩愈模仿王维《辋川集》而作《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其题材、作法与结构乃至风格均多雷同。韩愈仿照王维进行创作,是其生存与交往的需要,是其顺应清逸幽远时风的自觉选择。这与其避乱江南的经历有关,也是他争强斗胜的性格使然。王维“境随心转”,而韩愈则“心随物动”。因此,韩愈虽然也以空灵澄澈的清远品格为圭臬,甚至还获得了自静自净的人性自现,但他受干扰于现实处境,毕竟不能像王维那样生成“寄畅山水”的审美状态,而多呈“寄傲林丘”的生命状态,其二十一咏以搏牛之力,在方寸之地经营,清绮而不失奇险,淡泊而时现焦躁,偏于理性,情多于韵,形成了貌似而质异的全然不同于《辋川集》的自家面貌。  相似文献   

17.
王维中晚年诗歌计约220首,一直以来,学界多从佛家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其诗歌,认为其本质是"内佛外儒"。本文从文本出发,认为王维中晚期的诗歌体现出其对儒家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信仰,不同于借助佛家思想避难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且无论是"隐"还是"仕",王维的思想及其诗歌始终是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8.
王韬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且其日记之勤、情感之真,为近代知识分子所鲜有。其现存日记,尤其是沪上日记,对包括其本人在内的众多洋场文人在上海开埠之初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状态进行了真实记录,展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生活方式和西方现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重要情况。王韬日记极具文学与史学价值,为后学提供了了解晚清知识分子的心理、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上江宁府王龙图启》是王安石写给江宁知府王琪的兼有干谒与公务性质的书信,关于其创作年代,向有嘉辜占二年(1057)、嘉辜占七年(1062)、元丰六年(1083)三种说法.三说皆有未谛,此启当作于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提点江南东路刑狱期间.王安石诗歌中屡次提及的“王微之”姓名当作“王晢”,通行本《王荆文公诗笺注》、《四库全书总目》、《全宋诗》小传将其姓名定为“王皙”系手民误植。  相似文献   

20.
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黎锦熙先生提出了他在语法研究中遵循的一个原则:“例不十,不立法。”后来,这句话成了汉语语言研究中的名言。可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人在征引这句名言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失真甚至讹传。通过对历史文本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王力先生在最初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疏漏,但是在后来的新版文本中,王力先生订正了自己的疏漏。然而,一些人在转引黎先生这句名言的时候,大多参考的是王力先生著作的老版本,似乎没有能及时注意到王力先生在新版本中已经订正了的说法,致使讹传愈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