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译史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语境来进行,因此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翻译走向是非常合理的。沿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这一线索来看这一时期的翻译走向,从而可以探讨意识形态与经济利益作为社会的某个方面对翻译走向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翻译走向对作为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民族文学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可以看出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陈丽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44-146
赞助人是影响翻译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文学系统的外部因素,赞助人对文学系统内的翻译活动有操控作用。从勒菲费尔德理论假说出发,考察赞助人对晚清译介的操控,可以看出赞助人的权威操纵着这一时期的翻译选材,使这一时期的翻译选材呈现功利性、多样性和随意性。同时,赞助人的因素亦可用以解释译作变形和文化重写。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操纵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阐述了这一时代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分析了严复和林纾翻译的赞助人,并指出,只有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种种客观因素才能给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一个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从鸦片战争前"夷"字的翻译史可以看出,翻译赞助人的种种现实目的对"夷"字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最大,而欧洲的文明话语只不过被译者有选择地用来为翻译赞助人的需求服务。无论"夷"字被译为"foreigner"还是"barbarian",都无法成为深刻影响中英关系的"翻译事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翻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是沿着科学技术翻译、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线索而发展。这一阶段纷繁的翻译活动书写了中国现代性源起的轨迹,引发了中国现代性中地球模式、民族协同观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制度转型、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重构、人权观念革新、中国旧文学思想颠覆与新文学形式生成以及现代白话文建立等中国现代性的核心元素和特征。翻译的这一历史渐进性书写,发生在中西古今的交叉坐标体系上,经由全球现代化趋势和中国特定文化本根性共同作用而完成,塑造了中国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在督鄂期间组织翻译了军事教材《湖北武学》。该书是军事翻译史上的一部重要译著,也是晚清湖北借助翻译进行军事近代化尝试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从译著介绍、译员挑选、文本选材、翻译模式、翻译策略等五个视角对《湖北武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湖北武学》的翻译过程受到赞助人张之洞及其洋务思想的影响。中德译员在翻译中采用洋译华述、洋华同译、华教独译三种模式,并运用归化、异化、摘译、加注等策略和技巧来实现翻译目的。《湖北武学》的出版丰富了中国近代陆军学术体系,对晚清湖北新兵革命与中国近代化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形成基本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古代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理论、现代翻译理论、当代翻译理论。本文对中国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展望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过程就是操纵的过程。《红楼梦》的两个全英译本各有千秋,但最终都没有真实地反映原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操纵。从意识形态与赞助人的角度出发,对于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和赞助人是如何操纵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可以为客观地评价译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审视,是教育学继往开来,实现新的世纪发展的重要认识性条件。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发展大致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划分为两大时期;两大时期又可根据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出现过三次历史性中断和三次大的转向。第一阶段从1901年到1919年(或1915年)。他从翻译、介绍日本学者编写的教育学始,到国人自己编著教育学呈第一次高潮止。这是直接向日本“引进”以介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的发展阶段,是近代教育学在中国的初建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与教育学…  相似文献   

10.
赞助人的作用是翻译文化学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借鉴福柯的权力观,梳理并重新思考勒菲弗尔对赞助人的理解和定位,将对翻译赞助人的理解从"操控"转向"权力",并从这一视角考察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时期(1915-1918)的翻译活动,重点分析译者与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月刊之间的权力关系及其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赞助力量对翻译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引发阅读乐趣、普及科学知识和建构科学话语三个层面,思考赵元任早期科学译介活动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以前的研究大都是在传统翻译研究的框架下进行的。从文学系统外部来审视翻译本身,从赞助人的角度考察翻译,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赞助人理论的阐述,结合晚清翻译中的几种赞助模式,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朗。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从文学系统外部来审视翻译本身,从赞助人的角度考察翻译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来说,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两次视域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当今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晚清和改革开放后小说的翻译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影响深远,开辟了中国翻译的新时代.为了深刻理解社会文化因素对《新小说》和《译林》中的小说翻译的影响,从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三方面研究其文学翻译的制约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正确地评价两个时期的文学翻译,对今后的文学翻译也可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从译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赞助者和诗学三方面对周瘦鹃的短篇小说译作进行分析,探讨在民国初期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文化语境中周瘦鹃的翻译实践活动,以及他在谋求文化融合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奴吁天录》是林纾翻译的第二本小说。因为林纾不晓外语,也从未到过国外,所以他非常依赖于其口译合作者。作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译作中充满了改写的痕迹。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是。不忠实”的译作却在当时中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本文将以翻译研究派的理论为基础,从文化的视角对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说明了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复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带动了几次高潮,值得对其产生机理进行研究。适应与选择论,作为一种运用综合法来阐释翻译生态环境的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文化、读者等因素的适应与选择。运用适应与选择的观点,结合简略的翻译史研究及个案分析,指出复译现象的存在是适应与选择的结果,并论述了复译的策略趋势。  相似文献   

17.
熊华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7):126-128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重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把翻译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文本外因素中。赞助人、意识形态、诗学成为当下翻译研究的显学。从赞助人的角度出发,分析相关翻译案例,探讨了赞助人是怎样干涉翻译文本选择、对译者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久远。在我国翻译史上,曾经活跃着一群被称为"通事"的翻译人员,他们所在的时期,可以称之为"通事时期"。本文探讨了通事时期的起始及终结,并客观评价了通事时期通事对于中外交流及各民族交流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