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Web2.0时代,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交流、互动、分享的人性化元素。社交媒体带给网络用户更加新鲜的体验,更具创意的网络传播应用模式。社交媒体以其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连通性和社区化等特点成为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重要形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受到较大影响,报纸媒体应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以及提升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一些致力于改革的教师即便在所在学区、学校孤立无援,也可以找到远在他乡的有同样激情、想法的教师,互相支持、鼓励,不再感到孤独。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及其对社会越来越大的影响,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专业协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利用社交媒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使社交媒体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美国教师也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开放、交互和跨界的特性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相契合。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拓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研究,整合政府、社会、高校和教师各方资源,寻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传播视野中,华文教育是一种传播过程。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学生和华文教师是影响华文教育效果的基本因素。本文论述了华文教育传播过程中的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华文教育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机制和教师信息素养等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融媒体视域下,海量的自媒体信息冲击着网络思政教育,如何抓住融媒体带来的机遇,构建高质量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增强思政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应对错误网络思潮的挑战,成为教师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水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网络思政渠道、网络思政队伍、网络与传统思政融合入手,分析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面临的挑战,围绕整合融媒体育人平台、提升师生网络素养、师生共建思政热点三个方面,探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对策,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网络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6.
如果国际传播是一驾马车,那么拉车的马儿便是传播力和影响力,而国际传播人才则是这驾马车的车夫.马好,马车才能跑得快;车夫好,马车才不会跑错方向.文章通过回顾美国、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电视媒体的国际传播经验,着重从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传播人才两方面来探讨中国电视媒体如何“走出去”,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阐述中国电视媒体“走出去”有赖于三个要素:传播力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国际传播人才的大力培养.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改善中国电视媒体国际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融媒体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通过坚持价值引领、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思政课堂、注重互动交流、丰富载体终端、完善监管体系、深化媒体融合、营造良好氛围、建设专业团队等创新路径,实现媒体资源利用最大化,凝聚强大合力,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达到最优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催生出大量的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具有方便快捷、便宜免费、易于使用、传播力广、影响力大的特点,非常适用于作为信息收集、传播和讨论的工具。社交媒体给公共卫生带来深远影响,革新了公共卫生工作者的观念,使当今公共卫生工作逐渐走向便捷、低耗、实用、深刻、个性化、多功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现状、方式、不足与展望,希望能引导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的正确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2015,(7):120-126
微信作为全新的、多元的传播平台,改变了传统信息交互方式,既融合了多种媒体类型,又将新媒体的影响深深嵌入到关系传播链条之中,实现了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一体化传播与社交、教育新模式的转变。社交与教育功能是微信传播特征基于微信平台的展现,微信传播对其功能的建构存在诸多影响,应当通过微传播、微教育、微引导,自发组织和公众平台并重的移动化终端,提升微信的社交与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教育媒体的教育传播互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时代,教育媒体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出现新的应用特征。数字化的常规媒体、移动媒体及基于WEB2.0新媒体增强了教育信息存储与传递的能力,丰富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和交互。但这些媒体都不是全能媒体,应通过建立多种媒体支持的混合教育媒体系统、共享数字资源及就教学活动的设计等策略来提高教育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Web2.0时代,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交流、互动、分享的人性化元素。社交媒体带给网络用户更加新鲜的体验,更具创意的网络传播应用模式。受众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广告创意传播面临巨大挑战,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通过广告创意使得广告传播取得理想效果,是论文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基于美国两部与社交媒体相关的专著,介绍了美国中小学在使用社交媒体重组学生学习活动、建立去中心化的扁平组织结构、扩大家校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学习网络的节点;师生基于社交媒体的学习的本质,仍然是知识管理;对教育变革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有必要通过立法,规范社交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Wiki、博客、SNS社交网络以及微博的诞生,将人们带到了一个真正双向互动传播的新时代——"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将促进教学理念由线性到非线性转变、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到主动转变、促进信息资源由共享到共生转变、促进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构建与整体生成。在未来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为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4.
谢立志 《成才之路》2024,(10):37-40
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新闻等新事物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法律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必须适应这一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新格局。高校应分析新媒体对法律教育的影响,注重教育技术的整合,重视社交媒体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注重法律案例的研究,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法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2019,(7):73-79
社交媒体为教师知识共享带来的绝不是单纯的技术变革,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知识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生态系统。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结合教师知识共享和基于社交媒体的教师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信息生态链来讨论教师的知识共享问题。随后,基于教师共享知识的三个层次,文章设计了基于社交媒体的教师知识共享信息生态链,并重点介绍了其服务支撑信息。最后,文章以企业微信为例,构建了基于企业微信的教师知识共享信息生态链并进行了应用效果分析。利用包括企业微信在内的社交媒体构建教师知识共享信息生态链,可以提高教师知识共享的效率,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6.
会议报道改革一直是媒体研究探讨的话题。近年来会议报道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媒体对于受众接触会议报道后的反馈却缺少相应的关注。本文从反馈报道入手,以媒体对“两会”的报道为例,从传播效果、传播的双向互动需求、公民的传播权、媒体接近权以及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期探究会议的反馈报道价值所在,并对反馈报道的可操作性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介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表达方式,也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格局,亟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出改革和应对。本文立足社交媒体发展过程中世情、国情、党情、教情的深刻变化,总结归纳了社交媒体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有用、有趣、有益"三个原则,运用社交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处理好算法推荐与内容为王、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再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三对关系,并提出应用社交媒体从技术、内容、队伍、制度、保障五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五个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微博、微信、播客、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开始在中国出现并呈爆发式的增长趋势。社交媒体以Web2.0互联网技术为特征,引起信息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主体、客体、介体和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Web2.0时代,要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就必须从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方式、教育载体等多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正以其快捷性、多样性、丰富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等优势在信息传播领域独占鳌头。通过在厘清新兴媒体内涵的基础上,寻求贵州师范学院利用新兴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探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的媒体素养,以期对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精神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高度嵌入下,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呈现出技术化逻辑。智能媒体因其普及使用率高、传播投放率精准和社交可供性强的特征,成为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能的新路径。智能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具有维护智媒传播场域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场景化叙事和重塑红色文化媒介记忆三方面的传播价值。通过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字智能库、强化议程设置来突出红色文化传播议题、构建传播效果评测机制以及运用智慧营销观念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将成为智媒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