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Web2.0时代,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交流、互动、分享的人性化元素。社交媒体带给网络用户更加新鲜的体验,更具创意的网络传播应用模式。社交媒体以其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连通性和社区化等特点成为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重要形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受到较大影响,报纸媒体应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以及提升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汤晗 《考试周刊》2014,(5):150-151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代表的信息传播载体迅速传播开来,将人们带入信息传播的"微媒体"时代。这些具有自媒体特征并且能够形成社交网络的"微媒体"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用户。大学生群体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具有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和拥有特定社交群体的特点,一时间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媒介的应用在这一群体中间普及开来。本文从微博、微信等媒介出发,研究"微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用新媒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作为当前大学生中普及率最高的社会化媒介,极大革新了网络社交的交互性,重塑了大学生网络社交从关系拓展到精神交往,对大学生社交方式的转变有着深刻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在此背景下呈现出"新常态"——传播模式扁平化、社交互动广泛,社交内容个性化、交流自由开放。然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在趋于广泛自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如媒介麻醉的典型化使现实行动缺失、性格障碍的严峻化使高校教育脱节。为此,高校应加快发展适应新型社会化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自媒体时代社会交往的虚拟与现实问题,创新实践平台,引导认识与创造的有机结合;借助媒介融合,实现高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整合营销传播(IMC)是市场营销中重要的理念和实践方式,强调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建立和维持.WEB3.0时代,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社交媒体成为营销和信息传播环节的重要工具.本文对如何将社交媒体有效应用于IMC进行了探索,包括IMC中社交媒体的作用、运用社交媒体的流程和发挥社交媒体作用的途径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社会"关系革命"背景下,网络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正由传统的自媒体开始逐渐向着社交媒体的方向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网络传播环境下,微博是社交平台的提供者、社交内容的引领者、社交方式的创新者,被用户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动机。微博社交功能被挖掘的同时,也有着不少社交隐患,需提高警惕,并合理地予以规避。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催生出大量的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具有方便快捷、便宜免费、易于使用、传播力广、影响力大的特点,非常适用于作为信息收集、传播和讨论的工具。社交媒体给公共卫生带来深远影响,革新了公共卫生工作者的观念,使当今公共卫生工作逐渐走向便捷、低耗、实用、深刻、个性化、多功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现状、方式、不足与展望,希望能引导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的正确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络环境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创新性、实效性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只有积极融入大学生社交网络,保持对舆情的敏感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学习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客观预估社交网络辐射力,方能做好新媒体、自媒体、微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社交网站是帮助用户建立社交关系的一种新型社交媒体,由于具有社交真实化、关系价值化、活动圈子化、传播病毒化、空间个性化等媒体特性,它目前成为了互联网上一个重要的知识扩散互联网。本文在对知识扩散概念理解,以及对知识扩散机制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基于社交网络和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对社交网站中知识扩散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网络结构、人际关系、个体认知三个维度归纳和论证了影响社交网站中知识扩散的七个因素,分别是网络连结、网络形态、信任、合作、互惠、专业能力、价值观念,这对于基于社交网站媒介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也为通过进一步量化研究社交网站的知识扩散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We Media)时代,由于其具有的交互性强、自主化、平民化、操作门槛低等各项特点,自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交生活中普及的速度相当惊人。文章通过对上海市多所高校进行抽样,对大学生网络社交的行为特点及心理特征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对自媒体(We Media)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交进行利弊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主流媒体党性和人民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在社交网络中担负舆论引导和共识建构的社会职能。危机语境下“告知-指导-激励-疏解”传播四向模型,构建了主流媒体社交网络话语中心实现的主要路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的传播效果,验证了这一路径的合理性。由此形成了立足意识形态本位、提升场域感知能力、强化情绪设置,以及增强对多元集群的吸纳能力等政策性建议,对巩固社交网络中主流媒体话语中心地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告创意属于应用型创意,是广告行业的灵魂,准确把握广告创意的内涵对界定广告业的产业定位、强化其行业竞争力均有重要意义。现有对广告创意的理解多基于个人的经验,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要深刻领悟广告创意的内涵,应以发展的观点,结合广告创意的实践,从广告创意呈现的形态、广告创意的本质、广告创意的原则、广告创意的表现、广告创意的途径等六个层面入手解析,并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现代隐喻理论和当今现实文化差异比较理论,从隐喻与文化创意研究入手,对比分析中美广告图示创意实例,探究其在媒体、商业以及商品海报中的传递效果,并对中芙广告隐喻创意进行意义的剖析,进而探讨中芙广告图示臆喻创意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丁梦南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6):124-125,128
创意是现代成功广告的灵魂所在。从整体的广告战略角度出发,消费者与广告信息之间的桥梁正是广告创意,是实现广告沟通的关键性因素。具体来说发挥广告传播艺术的作用才是广告创意的本质,不同凡响的广告创意必定能催生出成功的战略策划。广告创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真实有效的广告效果,达到商品的销售与品牌的树立。学习和掌握广告创意的方法与原则是我们走向广告创意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广告创意与广告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告创意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激活潜意识,孕育和产生灵感的过程,并且受主观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广告创意必须依照广告策略的整体框架进行。广告创意离不开广告文化。广告文化从属于大众文化。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接受不同的广告创意。不同的广告创意则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广告文化。广告人应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创建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广告图形创意中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规律,在广告图形创意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广告创意形象表现中丰富主题的审美内涵,增强广告视觉的艺术感染力和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乐园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0):104-106
"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自其提出以来主要用于文学翻译研究。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创造性叛逆对以广告翻译为代表的应用翻译同样具有较大的解释力。着重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提出创造性叛逆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翻译现象,也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在广告翻译中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7.
广告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业的发展对高校广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广告行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复合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广告人才。笔者认为要培养出广告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必须具有通才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办学理念,有适合市场并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体系,有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有能培养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内广告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剧变,对广告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在广告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办学规模、培养方向和办学层次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何改革办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广告人才,以满足市场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已成为中国广告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伟 《鸡西大学学报》2014,(5):57-58,63
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发展,人们对餐饮行业有了更多的认知和选择,所以以往短期炒作的广告创意方案也越来越满足不了餐饮企业的需要。是消费者需求促进了广告的发展,因此消费需求和心理变化趋势就是广告策划中重要的问题。广告策划与创意诉求是对广告的整体战略的预先构想,决定了广告投放后效果的好与坏。试分析目前餐饮行业广告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如何将信息顺利地融入消费者心中,怎样把用户的惰性或抵触心理转变为主动性的欲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动漫形象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在整个创意产业和大众传媒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动漫形象与广告的结合,已成为了一种大众喜爱的文化传播形式。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当代国内动漫广告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动漫人物形象在影视广告中运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