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和钱钟书是现代文学史上两位大家,又是著名学者、教授。他俩对我国的文化事业,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边城》与《围城》各是他们的代表作。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192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月刊。1927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等杂志,同年参加了新  相似文献   

2.
从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到1933年5月丁玲被捕,《现代》与丁玲的关系是一个文学刊物和一个知名作家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及时报道了丁玲的文艺活动,刊发了有关丁玲的书讯,多次向丁玲约稿并发表了丁玲的作品;另一方面,丁玲也以自己的作品和批评表现出了对《现代》的关注和重视。从1933年5月至1934年11月,因丁玲的被囚失语,二者的关系演变为单向的授受关系:《现代》通过及时报道丁玲被捕消息、精心编发(搜集)丁玲相关资料、多次刊登丁玲著作广告和组织刊发丁玲创作评论,一再表现出了对丁玲的关注、声援与追念。二者这一“互动一授受”关系,呈现出了30年代“自由主义文人”与“左翼文人”这两个文人群体关系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丁玲从1927年秋创作处女作《梦珂》到1986年3月14日溘然长逝,漫长的60年创作生涯,跨越了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和几个风风雨雨的历史时期,共写了约300万字的作品。对她的创作分期,学术界意见虽然分岐(1),可是对其“早期小说”的界说却基本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她“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12月《梦珂》问世到1929年6月发表《野草》这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小说。我们不同意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下限时间划到1929年末写的《自杀日记》(2),更不敢苟同将其下限时间延伸到“1930年左右”,把丁玲1930年创作的《韦护》和《一九三0年春上海》也划归她“早期小说”范围(3)。  相似文献   

4.
<正> 到了三十年代,丁玲的创作有了明显转变。开初,她的小说也曾“陷入恋爱与革命冲突的光赤式的阱里去了”。但不久则超越了这一台阶,呈现出崭新面貌。作为转变的起步,即是她从一九三○年起连续发表的《韦护》、《一九三○年春上海》(一) (二)。如果说,最早的《梦珂》、《莎菲女士日记》、《在暑假中》等是丁玲在一条坎坷小道上,为“五四”高潮后一群知识女性的内心苦闷奔走呼号,那么,一九三○年先后发表的《韦护》,  相似文献   

5.
75年来,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创作,而震惊了30年代的坛,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获奖而驰誉国际苑。可是在“反右’,风暴的浪涛里.丁玲竟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为令人齿寒的“复仇女神”,从而湮没了24年。新时期丁玲复出后,丁玲研究才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将丁玲研究由“拨乱反正”而逐步走向深入;1986年丁玲逝世后,研究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聚焦点上,去告别死去的丁玲,同时又去寻觅还活着的丁玲,让丁玲创作的“生命力”要在“承受过去.向着未来”的时代浪涛里,闪烁艺术美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女性叙事文学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段:萌发期──从“五四”初期曲折延伸到“丁玲时代”;被阉割期──从丁玲创作出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到1985年;崛起期──1986年以后。“第三代叙事文学”以王安忆的“三恋”、铁凝的“两垛”为其发端,其显著标志为女性意识的充分觉醒和长篇小说的空前繁荣。“第三代小说”彻底改变了妇女的“被讲述”地位,具有不容低估的阅读和批评的文化潜能。  相似文献   

7.
<正> 丁玲早期的创作,指的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年前后的作品。从发轫的《梦珂》、《莉菲女士的日记》到《自杀日记》的集成,忠实而又形象地记录了早期丁玲在苦闷、迷惘、徘徊之中奋起追求但又陷入困顿的思想流程。 “梦珂”、“莎菲”甚至“阿毛”、“阿英”是丁玲情绪、直感的物化实体,是丁玲早期自我意识的外化形象,是她思想流程中的特殊符号。如果说丁玲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她自己的主观情绪和记录了她思想发展轨迹的话,那么研究这些作品,就不能不联系她的个人经历和思  相似文献   

8.
《湘江文艺》第九期发表杨桂欣同志题为《丁玲——经得起苦难和委屈的人》的文章,介绍了丁玲同志坎坷的一生。丁玲同志1904年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四岁丧父。她从小就投身于革命,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同陈独秀、李达、瞿秋白等著名共产党人开始接触。1930年她和爱人胡也频一起加入左联,1932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并查封和禁售她的  相似文献   

9.
一、解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九日,最初是用日文写成,发表于日本一九三五年六月号《改造》月刊,中文译文载于同年七月在东京出版的《杂文》月刊第二号上,题为《孔夫子在现代中国》。后由作者“略加改定”,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现编在《鲁迅全集》第六卷。标题改成用定语“在现代中国”修饰中心词“孔夫子”,更明确了讨伐对象,突出了中心思想,增强了战斗力。  相似文献   

10.
1927年秋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就读的殷夫,在1928年1月,看到了当时太阳社出版的《太阳月刊》创刊号,心情很是激动,就检出年前“四·一二”政变中被捕时在狱中写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署名任夫,投寄《太阳月刊》编辑部,并附上一信。太阳社的主要成员之一、月刊编辑的实际负责人阿英收到了诗稿,立即被这充满着热烈革命感情的诗篇激动了,“从附信里也证实了他是同志”。于是就复信约他面晤。见面时,阿英见到殷夫是那样年青,  相似文献   

11.
一、“耀高丘”之谜去年,闲翻《鲁迅先生纪念集》,在“函电” 一栏内,偶然发现:丁玲来函吊唁,却署名——耀高丘.就我的孤闻寡见,从没听说丁玲同志还有个笔名——耀高丘?自然,就与鲁迅《悼丁君》诗末一句“可怜无女耀高丘”联系起来了.那时,我产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必是丁玲曾经用过“耀高丘”作笔名,当年鲁迅是知道的.因此,鲁迅在听了遥传丁玲不在人世之后,悲愤而写了《悼丁君》时,将“耀高丘”写进诗里去了.一年多以来,“耀高丘”三个字,不时在我脑中出现.一天,闲逛书店,一本书目映入眼帘,赫然两个字——《母亲》.我求售货员拿下一看,见是丁玲所著,如获至宝,立即买下.我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买回书后,总爱前后翻翻,看看序言、后记一类的文章.此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七年,丁玲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梦珂》问世,一九二八年春,又发表了震动文坛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自此,丁玲一举成名,以其不平凡的文学才华赢得了前辈作家的极大重视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推崇。此后的三、四年间,她又连续写下了《暑假中》、《自杀日记》、《一九三○年春上海》、《田家冲》、《某夜》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以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时代,政治和个人等诸多原因,丁玲在“左联”的旗帜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丁玲因此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拘禁.1936年,在多方努力之下,丁玲离开魔窟几经辗转来到陕北.到达陕北之后,丁玲以她获得新生的亢奋激情,投入到中国革命运动之中.丁玲通过她自身的实践,继续探寻着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她以作家的敏感和多思,将从全国各地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女性的心灵嬗变,通过文学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小说《在医院中》就是这方面的例子。1941年11月,丁玲在《谷雨》第1期上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来在1942年8月《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14.
正中书局1935年创办的《教与学月刊》杂志,系我国近代第一份教学论学术期刊。《教与学月刊》以权威性、学术性和专业性为办刊定位,栏目设置丰富,作者群体知名度高,旨在使刊物成为教育界公开讨论的园地、科学救国或文化救国的先声、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良友。紧扣“教”与“学”的办刊要旨,围绕“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材”等研究领域,《教与学月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同时也不定期推送“教学专题号”来组织广大学者深入探讨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教与学月刊》是近代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和教学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茅盾的《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丁玲的〈河内一郎〉》三篇评论为基础,评介了茅盾论丁玲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分析,以及丁玲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五四”时期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刊物。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月刊。初期进行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月革命后,在反封建的同时,曾介绍马克思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反动思潮。1917年,编辑部迁入北京。不久,鲁迅加入编辑部。1920年迁返上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自第八卷起),1922年7月,出至第九卷第六号休刊。  相似文献   

17.
《语文月刊》1999年第10期上发表了温远萍同志《脱离实际,令语文教学步履艰难》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该文有一处语病:“一直以来,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唯一手段……”其中的“一直以来”十分扎眼。查《现代汉语词典》,“一直”词条下统注的词性是副词,共收三个义项:①表示  相似文献   

18.
《阿毛姑娘》、《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构成丁玲农村题材小说的一个序列,它们的组合表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视野中的乡土中国在时代大潮中的变化,而这其中不曾变化的是丁玲始终不渝的人道主义立场。丁玲一直是以感同身受的赤诚为中国农村和农民探寻着一条通向“人”的解放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何止清《永州柳子厚遗迹访求记》,落款为“何止清于杭州省党部国民通信社”,原刊《旅行月刊》1930年第5卷第7期.由文章内容可知,该文作于随军途中.《旅行月刊》由上海友声旅行团印行,创刊、终刊不详.该刊以提倡旅游、服务旅游为宗旨,文章内容多以旅游散文、随笔为主,且文笔隽永,可读性很强.何止清,生卒不详.据1985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昌县委员会编《政协简讯》第19期《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凯风诗社》记载,何止清于1943年5月加入梁桢创办的凯风诗社,作《吃粽子》诗一首,有“乍解青衣还可喜,添来红豆最相思”等句.除此文外,作者有《蒋总司令故乡近事记》刊于《申报》,另有《新昌农村衰落的现阶段》刊于《申报月刊》1935年第4卷第7号,并曾作《春饼诗》一首,诗云:“圆似夜月添新样,巧学秋云擅薄搽.”  相似文献   

20.
咱们中国有一位世界闻名的女作家,她就是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去年10月4日,是丁玲奶奶诞生100周年纪念日。1951年,毛主席在国庆节观礼台上问丁玲:“中国有没有培养青年作家的学校?”丁玲说没有。毛主席说:“那你就创办一个吧。”于是丁玲就创办了“中央文学研究所”(即现在的鲁迅文学院)。当年,我就是丁玲奶奶的学生。她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