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初,戍卒出身的刘敬向刘邦提出"定都关中""和亲匈奴""强本弱末"三项政策。基于此,文章梳理了相关史料,从汉初时代背景出发,对刘敬在汉初立国时做出的贡献作一探究,并认为刘敬对汉朝历史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史学研究应充分强调刘敬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九牛一毛     
西汉的大将军李陵,奉汉武帝的命令,率领军队去攻打匈奴,因为兵力不足而战败投降。汉武帝听到这件事非常生气,其他的大臣们也纷纷指责李陵的不忠。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打抱不平,他仗义直言:“李陵将军孤军作战,每一次出兵攻打敌方都有很好的成绩。而这一次,他一直没有得到李广利(担任正面主攻任务的将军)的协助。五千步兵虽然被八万匈奴兵团团围住,但仍然冒死抵抗,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故事”,告诫吴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是一篇生动活泼且启人思考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故事”,告诫吴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是一篇生动活泼且启人思考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1960年,周总理在北京新街吼总政排演场观看京剧《霸别姬》。剧开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群臣纷纷劝谏,项羽不听。总理说:“一人言堂”项羽回到皇宫,虞姬又规劝,项羽还是不听。总理说:“一家之长。”  相似文献   

7.
针对此前流行的、认为公元前2000年刘邦之得以从白登脱围,是因为匈奴主动撤开一角的说法,本从纵、横两个方向比较了刘邦的另外几次从危难之中脱离险境的事件,总结出刘邦每次被围时,他一定要设法脱险的必然心态和规律性的脱险方法。结合当时匈奴的社会状况及其风俗 习惯,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并不是匈奴主动解动围,而是刘邦采用陈平之计,“间使、厚遗阏氏”从而拖延了时间、松弛了匈奴的警戒,并营造出一部分围骑逐渐“引去”、汉人使“往来”行走、匈奴“不觉”可疑,习以为常的局面,又乘偶然的“时天大雾”的天赐良机,以汉军使的模样,混在人群中溜出匈奴包围圈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白登山,今名马铺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东北部。在中国历史上,白登山曾是个很有名的地方。 西汉初,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强盛,不断南下侵扰、抢掠,平城(今大同市)由于地处晋北交通要冲,烽烟屡起,战事频仍。就在汉高祖刘邦建国的第7个年头,即公元前200年,在平城爆发了白登山之战。 高祖六年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信降,与匈奴进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七年岁首冬十月,刘邦亲统大军北征,匈奴单于冒顿匿其精兵以示弱,步步北退,引诱汉军,汉军数胜,遂倾师追北。当时,汉军32万,多为步兵,高祖率骑兵先头到达了平城。转日,刘邦与将士出城登上城东的  相似文献   

9.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40岁的中郎将苏武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就在他完成任务等着回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苏武,朕命令你出使匈奴。遵命!小人愿投靠匈奴王。苏武到匈奴之前,有个叫卫律的汉人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并被单于封为王,但他的部下虞常对他投降匈奴的行为很不满。虞常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本是朋友,就暗地里跟张胜商量,计划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受死吧。把这些汉人和他们的头头苏武统统关起来!可是计划失败了。这时候正值冬天,虽又冷又饿,但苏武仍不屈服。苏武不肯投降匈奴,两次拔刀自杀都被救了回来。单于把苏武关在地…  相似文献   

10.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吴王不听大臣们劝告的情况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终于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生动,孩子们很喜欢读。但在阅读中,孩子们不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那些大臣们又会是怎么劝说吴王的呢?他们为什么没能劝阻住吴王呢?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正是教师可借以开发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立足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换位思考,引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使师生之间、生本之…  相似文献   

11.
西汉前期,北边所防御的和秦朝一样,主要是匈奴。因而其北部和东北部的主要防线,基本上也是利用秦时防御匈奴所修筑的长城。所以,当刘邦还未称帝的公元前205  相似文献   

12.
正《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下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储备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劝阻吴王,说服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文章以对话为主,叙事生动传神,突出前因后果的照应。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骄兵必败西汉时,朝廷派郑吉率大军攻打车师国。匈奴得知车师国降汉以后,认为车师土地肥美,不可不夺,于是发兵解围。郑吉等人因兵力不足,被匈奴所困。这时,郑吉派人给汉宣帝送信,请求支援。汉宣帝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与大臣们商量。丞相魏相认为,依仗国家大,人口多,  相似文献   

14.
<正>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开国之初,刘邦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刚想走进去听听,将军们就立刻不说话了。无奈,刘邦只好找来张良询问。张良如实禀报:"将军们正在议论造反的事!"刘邦听了,不免有些惊恐:自己刚做了皇帝,天下初定,如果现在有人造反,肯定会危及江山。  相似文献   

15.
【读音】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出处】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将要从汉中出兵攻打项羽时,故意明里大张旗鼓地修筑栈道,以迷惑对方,暗中却绕道攻打陈仓,取得了胜利。后来,由这个故事演绎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在脍炙人口的《鸿门宴》中,刘邦巧妙伐交,变被动为主动,不仅避免了被项羽攻打重创的灭顶之灾,而且由此奠定了日后劲敌必败,问鼎皇权非我莫属的基石。而这一赫赫战功的获取,是离不开刘邦出类拔萃的赌术的。无奈而赌。刘、项两军军势实力一比四,十万对四十万,刘军弱势明显。而进入关中想称王的阴谋被内奸告发,老底揭开,马脚败露,注定了要挨打的刘邦,为寻求生路,免灾除祸,不被杀伐,别无他路,只得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作背水一战。权宜变通,兵不厌诈,已属无可奈何。搭友攀亲,谎言巧辩,谦恭谢罪,宴中逃离,把金蝉脱壳之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也…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夕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8.
劝阻辩沦     
有时,劝阻是件很困难甚至很危险的事。比如在封建时代,因为劝阻皇上而白白掉了脑袋的事,就层出不穷,历朝历代皆有。  相似文献   

19.
河南南阳火车站西边,有个地方叫百里奚。其实这“百里奚”原本是个人名。姓百里,名奚,字井伯,春秋楚国宛人。初仕为虞臣,故又以其为虞人。奚家贫,在齐国游学时曾乞食于人,为其友蹇叔收留。奚欲事齐君无知,被蹇叔劝阻。奚又闻周王子颓好牛,即养牛以作为晋见阶梯。当王子颓任用他时,又被蹇叔劝阻。后奚欲投奔虞国,蹇叔仍加以劝阻。奚因怠于仕进,没听劝告,做了虞国大夫。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虞君不听奚言,贪图晋国白璧、骏马之贿,误中“假途灭虢之计,为晋所灭,虞君与奚都作了俘虏。秦穆公求婚于晋。晋献公把奚作为其女儿的陪嫁奴,禁送秦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作业。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也是教师、学生家长评价学生学习的一种依据。一、作业有利于课堂巩固,激发思维碰撞《螳螂捕蝉》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