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态化是人类化发展的最新取向,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将致力于校园生态化的构建,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营造和谐的化氛围,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努力和大社会辐射力度,成为“国际性”的开放组织,承担起“泽被人类”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与教育发展”论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中备受青睐的领域之一。“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a”,“cultura”又由“cultus”演化而来,两个词都与耕作、培养、教育、敬神等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从文化一词的词源学意义上讲,含有人类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两方面的内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与“自然”相对,是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三,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文化生态环境主要由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构成。本文拟从教育生态学的立场出发,借助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3.
生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学倾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共同趋势,从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倾向着手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价值。通过与传统的心理健康观作比较,提出了生态心理健康观,并揭示了其本质--心理健康并非暂时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学价值表现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学、生态学、旅游经济学的层面,对旅游和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做了探讨,指出了目前我国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中的10大类问题,并提出了生态型开发、层次性开发、生态型管理、政府主导推进等营造文化生态旅游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顾化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揭示了化生态学从早期到晚期的基本涵义的变化,归纳与阐述了化生态学在儿童研究中的应用-化生态学强调从化生态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去理解儿童,倡导从具体化背景与个体的选择性适应两方面考虑教育公平问题,主张研究方法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6.
远程教育是一种备受人们关注的历史文化现象,目前,关于它的起源有四种认识,然而它究竟起源于何时呢?该文尝试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远程教育的起源作出新的注解,以支持远程教育起源于远古生态文明层面的论点。  相似文献   

7.
遵循生态规律,构建生态课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对构建真实的课堂,而不是一个经过筛选的虚假的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以生态学的视角,对构建生态课堂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让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文化在内在构成、相互关系、发展机制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环境中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态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去研究城市文化,解读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以及城市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可以更好地把握城市文化中文化元素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并且在认知的基础上解决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问题,以实现现代城市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戏剧文化生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文化生态学是文化生态学的构成之一,是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戏剧,把戏剧作为一种文化类型、一种有生命的艺术种类,从而总结其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繁衍、蜕变、变种、退化或消亡的规律。综合梳理文化生态学视野下二十世纪我国的戏剧研究,探究戏剧在特定文化生态中演变动因和历程、戏剧与其存身的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思考如何通过文化生态的调整来保护、振兴传统戏剧和通过戏剧的保护、振兴推进多元、和谐、均衡的文化生态建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保护和振兴中国传统戏剧等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是要扶持某一地、某一种艺术形式,更要保护、修复、完善文化所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1.
巴马是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借助文化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及研究方法,结合田野调查资料,解析了巴马长寿现象的文化生态,认为巴马长寿现象的存在有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原文化生态研究纲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犹如自然界的物种一样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原文化生态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原文化生态具有根基深厚,整体统一,稳固茂盛,动态发展,人地相关的特征.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原文化生态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加强建设和保护,一是重视保护现存文化生态,二是再生已失文化生态,三是建设新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态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现今我国德育存在着低效性,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文化生态的认同不够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化生态与德育的关系,构建德育生态化之路。其基本路向应包括构建德育生态场、建立生态型师生关系、开展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为内容的“三生”德育活动、遵循理解型德育原则等,回归生活世界检验,形成德育生态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14.
植被恢复与重建隶属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范畴,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植被改造的技术支撑,还需要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上文化与社会的支持。文章明确了森林生态文化体系、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内涵,确立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框架内的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依据和原则,以沈溪新城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为例,分别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阐述可持续发展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批评为文学评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范式。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沈从文和张炜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阐释对象。作为具有典型生态意识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和张炜在乡村风光的描写和人事、人性的叙述上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描述展示中呈现了相同的文化趋向和不同的特色。分析评述沈从文和张炜作品的异同,展示其以极具审美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致力于文化退守这一文化生态的建构的努力,应当对当下生态文学的和谐发展及生态批评理论的构建有一定的参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沧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遗产保护中存在传承危机、文化缺失、资源开发瓶颈等诸多问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化保护,以产业化、民间化、博物馆化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积极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遗产保护工作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对泉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进行探讨,认为泉州市"非遗"的较好传承有其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基础,但也遇到一些困难。提出泉州市应继续探索和完善"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体系:建立文化生态指标监测体系,制定文化保护和发展政策;引导文化生态消费,打造文化生态链;注重文化生态效益,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建立"保护、传承、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承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8.
"原生态"成为近些年文化市场的显著现象,而对"原生态"的界定却是模糊的,"原生态"现象产生的原因何在?对"原生态"如何进行形态判断和价值判断?"原生态"又将带给我们哪些批评学上的启示和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力求能使读者对"原生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看,在制度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技术生态因子这四个方面,当下我国的电视生态环境需要通过制度改革使生态结构的组成部分各归其位,打破行政区划以恢复电视生态系统的互动性;减轻“食物链”中对广告的依赖,在与资本市场的互动中丰富融资途径;找准生态位,避免同质化竞争;顺应媒介融合,实现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化问题是社会关系问题的表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建设中国的文化生态,就是要调整中国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关系,把它们的关系重新理顺,成为常态。这就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使命。其中,时空框架是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匹配,是非物质文化在社会中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我们特别需要探讨如何重建时空框架的中国属性。文化生态建设要让那些曾经被贬低的人的文化得到承认,让他们也有自主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